APP下载

提高农类高职院校人才培养质量的思考

2015-10-14梁珠民杨昌鹏

广西农学报 2015年1期
关键词:内涵建设工作模式高职教育

梁珠民++杨昌鹏

摘要:提高质量是职业教育的重点。文章阐述农类高职院校应以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为核心,提出着力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和校内外实习实训基地建设;深化工学结合、校企合作,推进专业设置、课程体系和教材内容的建设与改革;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就业能力、创业能力和创造能力等四种能力;实施强化优势特色专业群、提升理实一体化实训基地建设水平、培育“双师型”教师队伍和教育教学名师、推行教学科技“双研”并进、切实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五项工程,架构一个核心、两项建设、三项改革、四种能力、五项工程的“12345”人才培养工作模式,以实现培养高等技术技能型人才的目标。

关键词:农类;高职教育;人才培养;工作模式;内涵建设

中图分类号:C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4374( 2015 )01-0063-04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把提高质量作为职业教育的重点。教育部等六部门印发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规划(2014-2020年)》将人才培养质量作为职业院校绩效考核的主要内容。近年来,各高职院校已逐步将办学的工作重点由规模办学转向内涵建设。农类高职院校由于在招生上客观存在的弱势,在办学初具规模之后应切实将工作的重点放在内涵建设上,以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为核心,着力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和校内外实习实训基地建设;深化工学结合、校企合作,推进专业设置、课程体系和教材内容的建设与改革;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就业能力、创业能力和创造能力等四种能力;实施强化优势特色专业群、提升理实一体化实训基地建设水平、培育“双师型”教师队伍和教育教学名师、推行教学科技“双研”并进、切实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五项工程,架构一个核心、两项建设、三项改革、四种能力、五项工程的“12345”人才培养工作模式,以实现培养生产、建设、管理、服务一线需要,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技术技能型人才的目标。

着力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

1998年国家教委颁布《面向21世纪深化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的原则意见》首次提出“双师型”教师的概念,并将其确定为职业教育师资队伍建设的目标。“双师型”教师必需具有“双师”素质,“双师”素质是指具有讲师(或以上)教师职称,又具备下列条件之一的教师:一是有本专业实际工作的中级(或以上)技术职称(含行业资格证书);二是近五年有两年以上(可累计)在企业一线本专业实际工作经历,或参加教育部组织教师专业技能培训合格,能全面指导学生专业实践实训;三是五年主持(或主要参与)两项的应用技术研究,成果被企业使用,效益良好;四是近五年主持(或主要参与)两项校内的实践教学设施建设或提高技术水平的安装工作,应用效果好,居省内同类院校先进水平。

教育大计,教师为本。有好的教师,才有好的教育。农类高职院校,应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使专业教师都具备“双师”素质,使“双师”结构趋于合理。其途径为:一是完善教师培养培训和实践锻炼机制,有计划安排年青教师到企业参加实践锻炼,新进没有实践经历的教师,必须先到企业或实训基地参加实践锻炼至少一年以上;二是有计划组织教师参加教育部组织的教师专业技能培训;三是鼓励教师与企业合作开展应用技术研究;四是鼓励教师参与校内实训基地等实践教学设施建设;五是鼓励教师进一步进修深造,提升学历层次和申报专业技术职称;六是完善相关人事制度和兼职教师聘用与管理机制,从行业企业聘任(聘用)高技能人才担任专兼职教师,提高持有专业技术资格证书和职业资格证书的教师比例。

着力培育教育教学名师

教师是立校之本,名校要有名师支撑,“名师出高徒”。农类高职院校,要不断完善教师培养培训体系,做好教师培养培训规划,提高教师专业水平和教学能力以及社会服务能力。通过研修培训、学术交流、项目资助等方式,培养教育教学骨干、学术带头人,造就一批教学名师和专业领军人才;要进一步明确教师各自的研究方向,完善教师考核评价体系和专业(学术)带头人选拔管理办法,鼓励教师开展教学研究和应用技术研究“双研”并进,积极探索新的教学模式、教学方法和开展应用性科技项目研发、编著出版实用适用技术先进的教材著作、发表论文、开展科技服务“三农”活动,切实提高教师的业务水平、教学能力和社会服务能力,通过选拔专业和学术带头人,提升教师职称、学历层次,培育和评选各专业和学术领域的教育教学名师,提升学校在社会上的知名度和影响力。

切实加强校内外实习实训基地建设

加强校内理实一体化实训基地建设

2005-2006年,国务院、教育部出台《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关于职业院校试行工学结合、半工半读的意见》等文件,提倡建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大力推行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的人才培养模式。为使学生在“做中学”和“学中做”,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广西农业职业技术学院探索出了“6359”校内理实一体化实训基地建设模式,即集教学、科研、生产、培训、职业技能鉴定和服务社会于一体(六位一体),一个教学系能生产出有一定规模、优质特色的三类以上真实产品(一系三品),学生在真实环境、真实生产、真实任务、真实产品、真实市场(五个真实)环境中实训,做到生产场所与教室合一、教师与师傅合一、学生与学徒合一、教学与科研合一、作业与产品合一、教学内容与工作任务合一、实训与生产设备合一、育人与创收合一、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合一(九个合一),效果显著,应进一步推广,以满足学生工学结合和适应高等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需要。

加强校外工学结合实习基地建设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与发展纲要(2010-2020年)》指出:要改革教育质量和人才培养评价制度,开展由社会共同参与的教育质量评价活动。农类高职院校的毕业生就业去向主要是企业,因此,必须加强校企合作人才培养,坚持人才培养质量观的企业价值取向。为培养高等技术技能型人才,每个专业群应将生产规模较大、设备和经营理念先进、管理规范有序、接收学生实习和聘用毕业生较多的企业,建设成校外工学结合的实习基地进行深度合作,通过完善有关机制体制,以协议的形式,聘请企业实践经验丰富的技术人员为兼职教师,共同组成专业指导委员会、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体系、共同制定课程标准、共同编著校本特色教材、共同进行人才培养等。

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培养学生四种能力

调整专业结构,打造优势特色专业群

专业设置与建设是职业院校办学的核心竞争力。农类高职院校应加强各专业(群)建设,相应设立专业(群)教学团队,专业(群)教学团队负责人与专业带头人最好为同一人。专业(群)教学团队由校内专业教师和企业兼职教师共同组成,可以是单一的大专业,也可以是几个相近的小专业抱团组成。通过校企合作,完善专业指导委员会,紧扣广西产业结构调整和围绕广西“14+10”千亿元产业以及发展需求,调整专业布局,优化专业结构,强化专业方向,以农科优势特色重点专业为核心,辐射带动主干专业群的建设;围绕师资队伍建设、实习实训基地建设、人才培养方案修订、优化课程体系、更新教学内容、探索教学模式方法改革等开展研究,深化工学结合、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打造优势特色品牌专业群,按照做大、做强、做稳、做优、做特、做精的思路进行专业(群)建设,使每个教学系在校生达1500人左右的规模。同时,各教学系部成立由副高级以上职称教师组成教学研究与学术委员会,审议教育教学改革(包括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课程体系、人才培养模式、课程标准、专业综合实训项目、创业项目、专业方向强化等)、教学改革研究课题、应用性科技开发课题和学生创新课题的申报与结题材料,推荐专业(学术)带头人、教师职称晋升和教育教学名师等。

优化课程体系,修订完善课程标准

课程和教学内容体系改革是职业院校教学改革的重点和难点。因此,应设立课程教学团队,课程教学团队负责人与学术带头人最好为同一人。课程教学团队由校内教师和企业兼职教师共同组成,可为专业学生人数较多的单一课程,也可以是专业学生人数较少的几门关系密切的课程抱团组成。通过加强校企合作,制定专业课程体系和修订完善课程标准。按照突出应用性和实践性的原则重组课程结构,基础课的设置要以应用为目的,以必需、够用为度,其比重相对较小;专业课教学要加强针对性和实用性,要突出职业性、模块化,其比重相对较大;职业技能岗位训练课的比重要大。同时,着重将专业的核心课程和重点主干基础课程建设成精品(网络)课程,丰富网络课程知识点和测试内容,便于学生自学和自我检测学习效果,对实践性、操作性较强的技能考核项目,向学生公开考试考核内容和评分标准,并与职业技能鉴定接轨,逐步实现教考分离,带动其他课程的建设和改革。

更新教学内容,编著校本特色教材

“教材是教课的依据”,职业院校教育教学改革的落脚点是教学内容和教材。职业教育的教学内容强调突出基础理论知识的应用和实践能力培养,基础课教学强调以应用为目的,以必需、够用为度,专业课教学强调针对性和实用性。而职业院校的教师和编写教材的老师几乎是接受学科教育,使得目前使用的不少教材适应不了职业教育的需要。比如,教材内容面面俱到,缺乏地方特色,实用性较差;有的内容脱离实际,适用性不强;不按职业岗位和任务编写,不利于职业教育,等等。因此,应通过课程教学团队,校企合作更新教学内容,编著校本特色教材。着重对专业核心课程、重点主干基础课程、技术性较强的实践课程、专业综合实习实训课程,组织编印出版实用、适用、技术先进、考核评价可操作性强的校本特色教材和实习实训指导书。

改进教育教学方法,培养学生四种能力

《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2006]16号)指出,高职院校要注重培养学生的社会适应性,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就业能力、创业能力和创造能力。学生的实践能力、就业能力、创业能力、创造能力和升学深造的潜力,体现职业院校人才培养质量的高低“]。毕业生的就业直接关系到学校的招生,出口不畅则进口不旺。因此,农类高职院校,要进一步完善实践教学体系和考核评价管理办法,加强课程实训、专业综合实训、生产实习和毕业实习等实践教学环节,提高学生实践能力;进一步完善学生参加社会实践考核评价管理办法,加强综合素质教育和社会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综合能力,提高学生就业能力;通过引进激励机制,以创业项目教学为基础,以“一系三品”为载体,加强专业综合实训和创业实践活动,培养学生创业能力;加大学生创新课题研究力度,大力开展技术创新技能竞赛和毕业设计竞赛,培养学生创造能力。

强化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

前中共中央总书记胡锦涛在庆祝清华大学建校100周年大会上讲话指出,高等学校必须始终贯穿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和文化传承创新。以服务“三农”为办学宗旨的农类高职院校,应加大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力度,全面提升学校在社会上的知名度和影响力。

发挥科技特派作用,示范推广先进技术

农业职业院校是农业科技人才集聚的地方,有一批科技特派员,应充分发挥他们的作用,按照六个一(上好一堂培训课、建好一个基地、搞好一个项目、写好一篇文章、解决好一个问题、选好一种服务模式)的工作要求,向农村基层推广新品种、新技术和新成果,示范带动农村经济发展。

加大科技培训力度,培训经济建设能人

农业职业院校有设备设施先进、功能齐全、适于开展工学结合的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是开展各种农业科技培训的理想场所,应充分发挥这些资源和人才优势,加大开展各种短平快的农业科技培训活动的力度,培训农村经济建设能人,辐射带动农村经济发展。

开展“三下乡”活动,服务地方经济发展

开展“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是团中央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初提出,号召全国大学生在暑期积极参与。通过开展“三下乡”活动,既能够培养青年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又能够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切实做到服务“三农”,而且是宣传学校的最佳途径和方法,农业职业院校应积极组织师生开展。

猜你喜欢

内涵建设工作模式高职教育
“四四模式”推进大学生创业孵化基地内涵建设
论地方工科院校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的培养
刑事执行检察工作模式的理性构建
未成年人检察工作机构的专业化建设研究
高校引智工作机制建设研究
高职院校深化校企合作体制机制探索
人文主义视野下的高职教育研究
浅析高职院校学生厌学现象及应对措施
论高职生未来职业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