团体辅导对大学生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影响
2015-10-13刘延晶
刘延晶
摘要:当前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识还停留在表面、外在的层次,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内化程度较低,更转化不到实践中去,知与行割裂。因此,必须从实际出发,不断更新教育理念,创建符合大学生认知行为特点的教育模式,团体辅导作为新的思想政治教育模式,对大学生核心价值观教育有更积极的影响。
关键词: 团体辅导;核心价值观教育;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深刻揭示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内涵,明确提出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内容。党的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报告指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体现,切实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国民教育和精神文明建设全过程,转化为人民的自觉追求,积极探索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的有效途径。 [1]
大学生是国家和民族的未来,是我国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大学生的价值观,不仅影响着现代社会的主流价值观,影响着现代社会的精神风貌,而且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价值观未来的发展方向。因而,加紧大学生核心价值观教育,是新时期国际形势发展的需要,是我国经济体制改革中社会稳定发展的要求,引导大学生建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特别是帮助、引导大学生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关系到国家的长远发展问题,也关系到大学生成长的根本问题。[2]
一、大学生核心价值观教育存在的问题
大学核心价值观教育的近况呈现两种倾向:大部分大学生可以理性地认知核心价值观在现代社会中的价值与意义,对核心价值观的认同度也很高,并且能够外化为自己的行为;另有少部分大学生对核心价值观不认同,或者部分认同且存在认知与实践相脱节的现象,对价值观的认知仅流于表面,不能践行到日常思想行为中。目前的情况表明,大学生核心价值观教育存在很多问题。
1教育理念滞后:教与学相脱节
核心价值观教育是学生主动建立价值系统的活动,是一种价值观的渗透过程。核心价值观教育的现状是,教师试图采用直接劝导的方式,机械地灌输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而忽略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缺乏引导,导致大学生对核心价值观的认知停留在表层,无法内化到自己的价值系统中,更无法转化到日常生活中去。
2教育方法滞后:拘泥于传统的课堂讲授模式
传统的课堂讲授模式信息输出的单向性,适应不了大学生这个思维活跃的群体。在当今多元化的社会里,这种刻板的讲授式的教育模式、以掌握知识作为教学终点的教育方法,缺乏趣味性和灵活性。学生学习积极性不高、参与性不高必然导致其价值观的认知和践行相割裂。
3教育形式滞后:仍然采用“导入—讲授—结束”的模式
与大学生的日常课程不同,核心价值观的课程未纳入学分体系,未与奖学金挂钩,学生的学习动力不足,学习内容乏味。教师和学生缺乏互动。教师照搬以往德育课教学模式,缺乏新意,教学效果不佳。
二、团体辅导在大学生核心价值观教育中的优势
团体辅导是在团体情境下进行的一种心理咨询形式,它是通过团体内人际交互作用,促使个体在交往中通过观察、学习、体验,认识自我、探讨自我、接纳自我,调整改善与他人的关系,学习新的态度与行为方式,以增强适应能力的助人过程。[3]在这个充满理解与支持的团体氛围中,参与者愿意尝试各种选择性的行为, 探索自己与他人相处的方式,学习有效的社会技巧;团体成员之间能相互察觉,并获得其他成员在团体中对其察觉的反馈,使之经由别人的观点来审视自己;培养成员的信任感与归属感,从对团体的信任到信任周围的其他人,从对团体的归属感扩延到对学校、社会的认同感与归属感。团体辅导可用来满足各种特殊群体的需要。
团体辅导是一种广泛使用的辅导形式,在学校教育和心理咨询活动中有着深远的影响。学校团体辅导对象主要是学生,与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方式相比,团体辅导有其独特的优势。
1团体辅导有助于激发学习兴趣,提升教育参与性
爱玩是大学生的天性,因此,团体辅导更易得到大学生的欢迎与认同。在团体辅导过程中,可根据辅导目标设计活动或是趣味游戏,让学生在活动中放松心情,在游戏中达成目标,在互动中内化价值观。团体辅导活动需要每个团体成员都参与其中,综合视、听、触、味、嗅各种感官,使活动影响的持续性更久远,为团体辅导内容的行为内化创造更好的条件。
2团体辅导有助于营造平等氛围,提升教育的互动性
在团体中,每个成员都发挥主体性作用,在平等和谐的氛围中互相影响。大学生是一个特殊的群体,价值观体系趋于成熟,思维活跃,有强烈的求知欲,生活学习在大学校园这样一个特殊的社区中,渴望融入集体又喜欢彰显自己的个性特点。在团体辅导活动中,思维火花的碰撞,多种价值观的交织,使成员在新视角下得到新启示。同时,大学生这个特殊的群体,更倾向于与同辈群体互动,通过同辈群体来认识与肯定自我。团体辅导使团体中大学生成员相互之间的信任度增加,成员相互之间分享价值观,重新审视自己的观点、态度和行为,澄清自己的价值观。
3团体辅导有助于提高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价值观日趋多元的背景下,大学生个性鲜明,对他们采用同一模式来进行核心价值观教育,效果会大打折扣。以团体辅导的形式组建小组,根据小组成员特点制订活动目标和计划,在互动的环境中学到新的行为方式,并践行到日常生活中去,继而得到成长和发展,使核心价值观教育更具针对性和实效性。
三、团体辅导应用到大学生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可行性
通过对比团体辅导和大学生核心价值观教育的教育对象、教育目标以及主体角色,发现团体辅导在更新大学生核心价值观教育的理念、改进教育方法、提升教育效果等方面具备一定可行性。
1两者教育对象的特点相同
团体辅导以团体为单位, 通过团体内活动交流促使团体成员相互学习与模仿,获得正确的认知,转变态度和行为, 提高自己,发展自己。这种团体教育的方式尤其适合于学校教育、合作团队、各种培训机构等具有一致目标、共同特点和需求、成员有共识的团体。而大学生群体恰好具备了这样的特点。其群体成员虽来自不同地方,但是年龄相仿,在生活学习中遇到的很多问题都是有共性的,比如人际交往问题、学习方法问题、就业问题,等等。因此,团体辅导这种活动方式适用于大学生这个特殊的群体, 可以有针对性地提高核心价值观教育。
2两者教育目标一致
团体辅导的目标是助人自助,通过划分小组、设定目标、设计游戏,在互动的活动中,使成员得到成长和发展。核心价值观教育主要是帮助大学生更深层次地认知核心价值观,从心理层面认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而把核心价值观内化为大学生自身的价值观,并践行到日常生活中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和团体辅导的目标都是改变人的思想与行为。
3两者主体角色相似
核心价值观教育中,学生是主体,教师是引导者。教师要以学生为本,启发引导为主,帮助大学生树立健康的价值观,促进大学生的成长。团体辅导中,活动组织者同样也是引导者,以团体成员为主体,充分挖掘团体成员的内动力,对活动中出现的问题适当给予疏导。由此可见,无论是核心价值观教育的教育主体,还是团体活动的组织者,在活动中角色与地位是相似的,都是活动的引导者、领导者,都要尊重成员的主体性。
因此,在大学生的核心价值观教育中引入团体辅导的形式,运用心理学的方法解决核心价值观教育的问题,是遵循教育规律、创新教育手段的必然要求。此外,团体辅导过程中所营造的“自由、平等、诚信、友善、和谐”等的活动要求也与党的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报告中的价值理念相一致。
四、团体辅导在大学生核心价值观教育中的运用
1教师:从“教育者”走向“带领者”
在传统的大学生德育课程中,一直沿袭着以教师为主体、学生被动接受教育的模式。而团体辅导充分体现“以人为本”的理念,提倡“助人自助”的方法,注重人的主体性地位,注重观点的多样化,注重由团体成员自行建构问题、发现问题、探索问题,经过这样的过程得出的结论,更容易内化到成员的心里,转变成个体自身的价值观,践行到日常生活中去。因此,在大学生核心价值观教育中要借鉴团体辅导中的助人自助、尊重和接纳的理念,重视大学生作为主体的自身价值,充分发挥教师的引导作用,促进教师由“教育者”转向“带领者”。
2教学内容:从“理论化”走向“生活化”
运用团体辅导的方法,把枯燥的理论价值观转变成生活化的故事、游戏、案例,将说教式的教育向实践进行转化;通过团体活动的方式使大学生更深层次地认知核心价值观,以游戏的形式把核心价值观更具体形象地展示给大学生。通过构建核心价值观学习小组,在小组成员的互动中彼此接纳、支持,引导小组成员向健康、积极、建设性的方向发展,实现核心价值观教育的目的。可以按辅导进程划分为不同的小组,活动主目标和方向相同,根据小组成员的特点,按活动进程设定小组目标和任务,划分为学习小组、成长小组、社会化小组,从核心价值观的内容学习,到对核心价值观的认同,再到日常生活行为的践行。
3教学方法:从单向教学走向合作探索
大学生核心价值观教育的现状,要求教育理念有创新、教育方法有突破、教育方式有变革。单向的、枯燥的灌输,已无法将核心价值观从“知”上升到“行”,更不能适应大学生这个特殊群体。将团体辅导的方法引入核心价值观教育中,强调教育客体的主体性地位,加强教育客体间以及教育主客体间的互动,在和谐活泼的气氛中达成重建价值观体系的目标。
参考文献:
[1]黄骏.多元和谐文化建设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J]理论探索,2007(04).
[2]孙建青当代中国大学生核心价值观教育问题研究[D]济南:山东大学,2014.
[3]董珊高校大学生思政工作中引入团体辅导的现状、矛盾与对策[J]法制与社会,2009(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