削枝强干,教学材料须切中知识“要害”
2015-10-13李艳红严育洪
李艳红++严育洪
话题1:开放理念下的生长课堂,需要怎样的教材?
一位教师教学苏教版六年级“用替换的策略解决问题”。在例题之前,先讲了《曹冲称象》的故事,然后出示天平图,提出了两个问题:“你能看出1个梨和1个橙子之间有什么关系吗?”“根据两幅天平图,你能求出1个梨和1个橙子各重多少吗?”结合课件动态演示,把一个梨换成两个橙子或者把两个橙子换成一个梨,以此告诉学生这是替换的策略。接着出示例题“小明把720毫升果汁倒入6个小杯和1个大杯,正好都倒满。小杯的容量是大杯的1/3。小杯和大杯的容量各是多少毫升?”,提问:“这个问题我们可以采用什么策略来解决呢?”教师话音刚落,学生就不假思索地一致回答出“替换”,教师满意地追问:“那怎样使用替换呢?”随手在“小杯的容量是大杯的1/3”下画线引导学生探索。
这是一节指导学生解决问题的策略教学课。从知识层面看,解决问题有着策略;从教学层面看,学生学习有着策略,教师教学同样有着策略。策略教学,需要教学策略的配合。从大处看,教学策略不外乎以教师为主体还是以学生为主体的问题,也可以形象地比喻成知识的播种、养护、收成以谁为主的问题。
教师教学策略的选择应该有利于学生认知策略的自觉形成。美国教育心理学家加涅认为有两种基本的认知策略,即学习的策略和思考的策略。学习的认知策略是一种集中注意、组织信息、细化内容、熟悉使用和检索知识的智慧策略;思考的认知策略是一种导致发现、发明或创造性的理智技能。策略知识的学习,明显有着策略性知识的特征,即关于“如何学习、如何思维”的知识,也就是需要综合运用学习的认知策略和思考的认知策略。让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创造”的核心就是策略性知识,这就是本课知识的“要害”,它影响着学生今后的学习质量和生活质量。
在这节策略教学中,替换法是知识的教学“要点”,而教学的“要害”在于策略的形成过程与应用过程,于是教师的教学策略也就应该定位于让学生“学会学习”和“学会创造”的策略指导上。
一、“情投”+“意合”:让知识之树长高
策略性知识包括认知策略、调控策略和资源管理策略三部分。其中,调控策略要求教师的指导能够“指”在知识的“要害”之处和“导”在方法的“要害”之处,这些“要害”之处一般也就是教学的重点和难点。不过,如何让学生找到知识和方法的“要害”,让知识之树长得更高,考验着教师的教学策略。下面结合上述课例谈一些想法。
1.“情投”——帮助学生找到知识的种子
知识的引入一般有两种教学策略,一种是从外部引入,另一种是从内部引入。上述课例中,《曹冲称象》的故事引入属于前者,而“天平称果”的演示引入则属于后者。教学的引入一般有两种功能,一是体现情境的激情功能,二是孕育知识的铺垫功能。其中,富有情节的、趣味的、直观的、活动的情景往往因学生的“喜闻”而被教师“乐道”,因此这种故事情景、动画情景、游戏情景之类在课堂大行其道。然而,这种从知识的“外围”引入的做法存在着弱点,那就是干扰多、花时长,可能会影响学生切入知识“要害”的进度。就拿《曹冲称象》来说,在科学上,暂且不论曹冲的称象方法是否正确和真实,在学科上,也暂且不论曹冲的称象方法是否等同于数学的转化思想,只是这种铺垫等于直接告诉学生解决例题的策略。
教学的导入应该遵循经济实用并能够突出本质问题的原则,让学生快速把注意力聚焦到知识的“主干”和问题的“要害”上,引发学生的思维碰撞和认知冲突。也就是说,情景本身不是教学的要义,教学的“要害”应该是情景中包容的知识问题。据此判断,上述课中《曹冲称象》与“天平称果”只需使用一种即可,节约导入时间,而选用“天平称果”则比《曹冲称象》更接近知识的“要害”——把同时存在于情景中的两种有关联的事物替换成其中的一种。
2.“意合”——帮助学生摘到知识的果子
教师还必须清醒地认识到,情境并不局限于有声有色的场景,其更高的形态是有情有理的意境,这也就是“情境”与“情景”的区别。只要能激发学生情感反应和引发学生思维效应的问题,同样具有情境功能,也就是问题情境。教学中,新旧知识之间的差异本身就很容易使学生产生问题,这种从知识内部产生的问题具有强劲的驱动力,引导学生直指知识的“要害”。
据此判断,“天平称果”已经初步具有这种问题情境的性质,但对照学生能够“学会学习”和“学会创造”的策略教学要求,它显然还不十分“称职”,因为它具有强烈的暗示性,已经把例题反映的问题半遮半掩地揭示在学生面前,相当于把例题的知识“要害”——替换法提前显露。正式教学例题时,也就难怪学生会“不假思索地一致回答出”那种需要经历发现与创造才能逐步清晰的替换策略,此中替换策略的得出是教师“给”的。
佛罗里达州立大学道尔大厅的门楣上刻着一句话:“知识的一半,是知道到哪里去寻找。”这句话似乎可以简单地说成:“知识的一半,是搜索。”也就是说,知识教学不仅要让学生知道,更要让学生知“道”。
据此判断,《曹冲称象》与“天平称果”难以发挥这样的功能,不如设计这样的复习题——“把720毫升果汁倒入6只同样的杯子里,正好倒满,每只杯子的容量是多少毫升?”这样由易到难的导入,会自觉引发学生对新授题与复习题的比较,从而发现问题的“要害”:一种大小相同的杯子与两种大小不同的杯子,于是也就容易联想到化难为易这一解决问题的策略——把“两种大小不同的杯子”转化为“一种大小相同的杯子”。由此可见,同一情景的不同问题更容易让学生发现知识的“要害”。
之后,学生会为自己发现的解决问题的策略——把“两种大小不同的杯子”转化为“一种大小相同的杯子”寻找实施的可行性,在条件搜索中自主发现实现转化策略的方法“要害”,即能反映两种事物关系的关键句——“小杯的容量是大杯的1/3”,然后依此思考转化的方法,最终“创造”出替换法,而无需教师在关键条件下画线暗示,此中替换策略的得出是学生“悟”的。
《曹冲称象》的故事铺垫,直接指明了方法——“替换”,而这样的旧事铺垫,只是指明了方向——“转化”。指明方向比指明方法更开放,它还给学生开放了一条持续研究之路,例如“倒入6个小杯和2个大杯”等更复杂的问题。
二、“融会”+“贯通”:让知识之树长粗
策略作为高于方法的知识,更属于“要害”知识。作为“要害”知识,一般具有很大的包容度,它能获得许多具体方法的支持和响应,教师应努力促使知识之树长得更“粗壮”,从而建立起比较稳定的知识模型。作为“要害”知识,一般还具有很强的繁衍力,它能生产出许多具有相同基因的亲缘知识,教师应努力促使知识之树长得更“粗放”,从而建构起比较活跃的知识模型。
学生要学会这种融会贯通的学习策略,就必须能够抓住决定知识生长的“生命线”,也就需要教师具有策略性知识中所讲的“资源管理策略”,促使学生学会思考,善于从资源的内部结构和外部环境中找到知识发展的“生命线”,这条“生命线”大多表现为数学思想方法。具体可以做两件事情:一是帮助学生能够利用各种学习资源从多个方向思考问题,找到知识的生长点;二是帮助学生能够从多个方向思考问题,搜索各种学习资源,找到知识的发展点。
1.“融会”——帮助学生引得知识的共生
“要害”知识往往呈现出“高(高层)、大(大气)、上(上位)”形态,学生理解掌握常常会存在一定困难。教学中,如果只局限于一种教学策略,就可能会造成学生束手无策和坐井观天,难以打通学生的思路和形成学生的思想。此时,教师应该调动学生的已有经验,结合已学方法,多方支援,实现知识的“合围”,攻克难关。
例如,上述课例中,为了突破替换策略这一学习难点,教师可以引用学生以前学过的画图策略来辅助教学,可以是画示意图(如图1)、线段图(如图2)、线索图(如图3)等。
其中,图3所示的思维导图对学生理清数量关系有着很好的支持作用,方便易行。另外,综合法和分析法、摘录法和列举法等解决问题的策略都可能会被学生考察与试验,教学只有在多种资源配合下才能让学生更清楚地看懂替换的方法。
2.“贯通”——帮助学生获得知识的新生
思考学家狄伯诺说:“你朝同一个方向看,看得再努力,也无法看出新方向。”想要看出新方向,就要让你的眼光和思路转个弯。人在思考问题时,通常会有一个焦点,焦点不一样,思考的结果就会大相径庭。
我们已经知道,面对由例题教学而得到的替换的方法,还属于知识点,之后的练习如果只是“原地踏步”,那就无法扩展为知识面,替换的方法还不足以上升为替换的策略,并且教学的效能是低的,学生的思维是死的,他们学到的只是一种方法而谈不上是一种策略。所以,要让学生真正认识策略的价值,深入知识的“要害”,教师就必须提升知识的思想性。一旦学生掌握了思想方法,才能活学活用。
学生要达到这样“贯通”的思想境界,教师首先要引导学生能够在“相同”之中看到“不同”,在知识“机理”相同的情况下改变教学“机制”——增加问题的宽度和长度,以此培养学生学习的“机智”,获取思想的种子,实现知识的突围。例如上述课例中,针对一道例题,教师可以实施两种教学策略:
一种是对内搞活。具体来说,一是让学生看到相同策略的不同思考路径。引导学生由把少数的“大杯”替换成多数的“小杯”这一方法想到把多数的“小杯”替换成少数的“大杯”;二是让学生看到相同策略的不同思维方向,帮助学生沟通算术解与以前学过的方程解之间的联系,领悟到方程解同样体现着替换思想,并通过把“小杯的容量是大杯1/3”改成“小杯的容量是大杯的2/3”等途径,让学生体会到方程解具有普适性;
另一种是对外开放。具体来说,一是让学生看到相同策略的不同事物联系。教师应该不断替换题目的各种情景素材,让学生体会策略应用的广泛性,从而开阔学生的视野。二是让学生看到相同策略的不同数量关系。例题呈现的是倍数关系中的替换问题,那么教师还可以发展到差数关系中的替换问题。从另一个角度看,例题呈现的是总量不变的替换问题,那么教师还可以发展到总量变化的替换问题,从而提高学生的应变能力。
总之,任何知识的存在都会有一个核心问题,这可以说是知识的“要害”,教学的目标无疑应该指向知识的“要害”,这可以说是教学的“要害”。抓住了知识的“要害”,也就抓住了教学的“要害”,也就知道教学该如何取舍,做到削枝强干,凸显知识的本质。在具体教学中,教师有两大责任:一是为学生快速、准确地切中知识“要害”寻求更多的资助,从而让学生“学会学习”;二是为学生敏捷、精明地抓住知识“要害”寻求更多的资源,从而让学生“学会创造”。(作者单位:江苏省无锡市羊尖实验小学 江苏省无锡市锡山教师进修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