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四川藏区与全国全省同步全面小康”
2015-10-13李静
李静
四川省民族研究所所长袁晓文长期致力于民族研究工作,曾经深入四川藏区做过深入调查研究,也曾出版专著,发表多篇学术文章讨论四川藏区的问题。在他看来,中央第六次西藏工作座谈会对发展和研究四川藏区有哪些意义呢?四川藏区的发展有哪些特色?怎样既保持民族特色又促进发展?我们一起听听袁所长的所见所闻。
四川藏区变化翻天覆地
记者:您曾经出版专著《四川藏区》,也曾做过关于四川藏区学校、寺庙等的调查,在您看来,现在的四川藏区与过去相比发生了哪些变化?您曾经刊文《“稳藏必先安康”的历史新启示》,您觉得今天的四川藏区达到您所说的“安康”了吗?
袁晓文:先来说说我第一次到四川藏区的情况吧。1990年2月,我第一次进入甘孜藏族自治州,印象极其深刻。康定因《康定情歌》蜚声中外,误导我以为康定是个大城市,谁知道,转了半个小时就败兴而归。康定城区的基础设施建设比较落后,还有交通极为不便,道路危险,崎岖不平,晴天车过则尘土满天,雨天则泥浆满车,条件艰苦。后来,因为工作的原因,基本每年都要前往四川藏区去做调研,对四川藏区的变化有最直接的观察和体会。
经过多年的发展,四川藏区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第一,交通极大改善。成都至汶川的高速已经开通多年,汶川至马尔康的高速公路也即将通车。甘孜州新建通航了亚丁、康定机场,阿坝州新建通航了九黄、红原机场。交通条件的改善,吸引了大量的游客,给四川藏区的发展带来机遇。
第二,农牧民随时与外界保持畅通,年青一代不会QQ、不会微信、不会“淘宝”的,基本上被认为是“外星人”,牧民定居住上了别墅,告别了一年四季逐水草而居的传统游牧生活,四川藏区各族人民正在走向现代化。
第三,四川藏区各族人民的精神面貌、思想观念也发生了深刻的变化。近年来,四川藏区推进“富民安康工程”“四川民族地区卫生发展十年行动计划”“民族地区15年免费义务教育”等,政府通过一系列“组合拳”,极大地改善了藏区的“软环境”,藏区各族人民的思想观念发生了极大改变,内地与藏区之间沟通交往也更加频繁。
推动文化产业成为支柱性产业
记者:在您看来,四川藏区在经济发展、文化繁荣等方面发展的最大特色在哪里?应该怎样既保持特色又促进发展?
袁晓文:首先,四川藏区经济发展的最大特色就是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它是长江流域和黄河流域重要的生态屏障,森林资源、草场资源、水资源、矿产资源丰富,加上优美的景色,旅游资源也相当丰富,可以说,四川藏区步步是景。
此外,四川藏区是康巴文化的重要发祥地之一,格萨尔王的故事在这里传唱。这里也是大香格里拉的核心区和康定情歌的故乡。四川藏区独特的民俗文化资源、神奇的宗教文化资源和特殊的地域文化资源,是开发民族文化产业的巨大宝藏。以藏戏、康定情歌、巴塘弦子、甘孜踢踏、新龙锅庄等为代表的歌舞戏曲绚丽多姿,藏历年等民族节庆特色突出,在这里自然与民族特色文化交相辉映。
在国家大力发展文化产业的宏观背景下,四川藏区将文化产业作为经济发展的支柱性产业,规划了发展的重点和蓝图,形成以民族文化旅游、民族工艺品制造、特色节庆为重点的特色产业体系,四川藏区深厚的文化在新的时代正以一种全新的姿态呈现在人们面前。
但民族文化在旅游、工艺等的带动下,有逐渐表演化、标签化、花瓶化的趋势,即将文化的外在形式以歌舞、工艺品或某种展演性的仪式演给人们时,对其文化的实质却造成严重的扭曲,这种方式不仅不能传承和发展民族文化,甚至会对民族文化的传承构成极大威胁。所以,怎样将传统文化与现代产业相结合才能达到既鼓了人们的钱袋子,又能使民族数千年的文明得以传承和发展,依然是我们需要面对的巨大课题。
四川藏区具有后发优势,前提是抓住并坚持自身的特色。一方面要抓紧对传统文化的发掘和整理,力争保存多样化的文化类型,各地因地制宜,打造属于自己的文化品牌,另一方面要大力宣传民族团结,加大“南方丝绸之路”、“茶马古道”品牌的打造。以旅游、工艺品制造、新闻传媒、广告等形式加大宣传力度和推介活动,将“养在深闺人未识”的藏区美景和博大精深的文化推广出去。
从藏区实际出发,做有利于藏区发展的事
记者:四川藏区的发展和内地相比还有差距,在您看来,四川藏区发展存在的阻力有哪些?怎样让四川藏区与全国全省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难点在哪里?
袁晓文:一是四川藏区地处横断山区,高山纵横,土壤贫瘠,自然灾害较多等,严重制约了四川藏区的发展。还有交通、通信等基础设施落后,难以满足藏区的发展。
二是四川藏区是一个以藏语为主要交际语的地区,广大农牧民基本只能使用藏语获得信息,但由于教育和广播电视等现代传媒以汉文和普通话为主,人们获得现代文明知识的能力比较弱,导致一些地区的观念依然落后,不适应现代社会发展;同时,由于在学校教育中,大部分学生使用通用语言文字获取现代知识,而母语获得现代知识的渠道比较少,结果是培养出来的人才又难以用母语向人们解释自己掌握的知识,导致学难致用。
三是不排除一些地方干部在施政过程中,有急功近利、片面追求GDP、搞政绩工程等现象。在经济建设中,不注重环境保护、不尊重当地藏族的文化传统和风俗习惯,建设项目与实际需求脱节等情况在四川藏区也时有发生,这一方面不能满足可持续发展的需要,同时又导致干群关系紧张。
要让四川藏区与全国全省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一是要加大藏区的交通建设,同时加大水利等基础设施建设,因地制宜地开发藏区独特的自然资源。二是加强双语教育,特别是为了提高广大农牧民的思想观念,力争在一二十年内使广大农民的思想观念有一个大的提升。在这个过程中,应该集中一部分力量,将那些承载着现代文明和科技的书籍大量的翻译为藏文,供广大农牧民自学。三是地方干部应该提高自身素质,只有端正态度,才能切实从藏区实际出发,做有利于藏区发展的事。(责编:李妍婕)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