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马克思物质循环理论及其当代价值

2015-10-13张忠华

环渤海经济瞭望 2015年11期
关键词:马克思物质理论

■刘 飞 张忠华

马克思主义经济学蕴含着丰富的生态思想,其中,物质循环理论是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再生产理论的有机组成部分,时至今日对于我国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进生态文明建设都具有重要意义。

马克思物质循环理论的基本内容

(一)“物质变换”与“物质循环”

马克思在 《资本论》及其手稿中曾多次使用“物质变换”一词,法文版中则译为“物质循环”,两个概念密切联系,如果说“物质变换”揭示了生产过程中人与自然之间物质传递的生态与经济关系,那么可以说“物质循环”则揭示了再生产过程中人与自然之间物质传递的生态与经济关系,二者统一于马克思主义生态思想的内涵与底蕴。

从一般意义上讲,物质循环是指自然界物质被反复利用的循环运动状态,通常有两种表现形式:一是自然界的循环,即由于自然力本身作用形成的物质循环运动;一是社会经济循环,即人类利用自然物质、进行各项经济活动而引起的物质循环。两种形式相互联系,相互制约,后者在一个具体的经济系统中,通过由生产、分配、交换、消费4个环节所构成的社会生产总过程在各经济部门中周而复始地运动,并永续推动经济系统的运行。

(二)“物质变换裂缝”与社会再生产

马克思物质循环思想是从分析“物质变换裂缝”开始的。“物质变换裂缝”实际上是人类利用自然的不可持续性,或者说破坏了物质循环过程。马克思借用李比希的“归还定律”指出了资本主义农业的“裂缝”:“大土地所有制使农业人口减少到不断下降的最低限度,而在他们的对面,则造成不断增长的拥挤在大城市中的工业人口。……物质变换的过程中造成了一个无法弥补的裂缝,于是就造成了地力的浪费,并且这种浪费通过商业而远及国外。”

在资本主义经济中,“物质变换裂缝”还导致了人与自然的异化,马克思通过查阅大量资料和实地调查,以大量笔墨披露了资本主义工厂中严重危害工人身心健康与生命安全的恶劣环境,以及资本家的贪婪与无情,藉此无情地批判了资本主义制度。例如“这些机器象四季更迭那样规则地发布自己的工业伤亡公报。……傅立叶称工厂为 ‘温和的监狱’难道不对吗?”,“男人、妇女、儿童夜晚混睡在一起。……这些住房供水不良,厕所更坏,肮脏,不通风,成了传染病的发源地”,“结果是生命、肢体和健康遭到损害,关于这方面的统计展示出一幅令人不寒而栗的景象”等。

(三)马克思物质循环思想的生态经济原则

马克思认为,要消除“物质变换裂缝”对物质循环的破坏和人与自然的异化,实现自然界循环和社会经济循环的良性循环,就必须弥补“物质变换裂缝”,即有效地消除物质循环过程中的污染物,化废弃物为原料,使其重新进入再生产过程。这里所强调的对废弃物进行分解和再利用,就是马克思物质循环的首要生态经济原则。对此,他在 《资本论》第三卷中专门用了一节来讨论“生产排泄物的利用”问题。

马克思物质循环理论的当代价值

马克思物质循环理论深入剖析了社会再生产的一般规律,对于发展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同样适用,其当代价值主要体现在通过大力发展循环经济,推进生态文明建设。

(一)马克思物质循环理论是循环经济理论的最早思想渊源

目前,国内外学术界在谈论循环经济时,往往把其提出归功于上世纪60年代提出“宇宙飞船理论”的美国学者鲍尔丁身上。其实从真正意义上,马克思的物质循环理论才是循环经济理论的最早思想渊源或思想萌芽,而发展循环经济是马克思生态思想的题中应有之义。马克思不是就事论事地谈技术层次上的物质循环,而是试图发掘造成循环断裂或“物质变换裂缝”的社会深层次原因,从经济制度安排上剖析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根本性缺陷。根据他的分析,整个资本主义生产都围绕着疯狂获取尽可能多的剩余价值而展开,这种盲目扩大化的再生产势必造成生产消费能力的无限性和地球资源承载力有限性之间的矛盾。所以,马克思极具洞察力和前瞻性的观点在今天看来依然闪烁着真理的光芒。

(二)循环经济是马克思物质循环理论的重要实践平台

马克思指出的上述因生产方式本身所造成的问题在社会主义经济中同样存在。我国在长期工业化进程中取得了瞩目成就,但同时资源能源大量消耗和浪费,面临短缺甚至枯竭,污染物大量排放,生态环境遭到毁灭性破坏,经济不可持续问题十分突出。因此,必须对现行生产方式进行彻底变革。这就要求我们必须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转变发展观念,加快经济结构调整、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实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

(三)大力发展循环经济是建设生态文明的必然选择

党的十八大指出,要“加快形成新的发展方式,……更多依靠节约资源和循环经济推动”,“发展循环经济,促进生产、流通、消费过程的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十八届三中全会强调,“加快生态文明制度建设,健全国土空间开发、资源节约利用、生态环境保护的体制机制”。就人与环境的关系而言,循环经济区别于以往“先污染后治理”或“边污染边治理”的传统经济模式或末端治理模式,是对经济发展方式的根本性变革,是从根本上缓解当前我国资源能源紧张和生态环境破坏问题、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有效路径,是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现代化建设新格局的必然选择。

大力发展循环经济,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发展

(一)循环经济的原则与理论内涵

循环经济遵循生态学和系统论规律,坚持“3R原则” (即减量化、再利用、再循环),采用全过程、闭环路处理模式,使经济系统和谐地纳入人与自然的物质循环过程。其中,减量化(reduce)要求从源头上减少进入生产和消费过程的物质和能量;再利用(reuse)要求人们尽可能多次以及通过多种方式利用商品,延长商品使用寿命;再循环 (recycle)强调通过技术措施使废弃物资源化或再生。3个原则各有侧重,相互补充,统一于物质循环全过程,是循环经济理论的核心与灵魂。

循环经济蕴含着丰富的理论内涵。首先,循环经济是一种发展,是用发展的办法破解资源约束和环境污染难题。其次,循环经济是一种新型的发展,是从单纯重视数量增长的线性式发展向“资源—产品—再生资源”的循环式发展方式转变,是按照自然规律对经济系统的重构。再者,循环经济本质上是生态经济,是人类活动遵循客观经济规律的典范,具有普遍适用价值。

(二)循环经济的主要发展模式

按照实施范围不同,循环经济可分为微观、中观和宏观3个层面,相应地有3种发展模式,可称之为企业清洁生产、园区循环经济和循环型社会。

企业清洁生产模式研究对象为单个企业,表现为企业内部的清洁生产,即通过技术创新和现有技术改造,设计新的工艺流程,提高资源综合利用率,达到污染物少排放或零排放。园区循环经济模式研究对象为工业园区,即在基于产业集聚的企业之间通过产业链的上下游合作关系,相互交换使用原材料与可再生废弃物,从而减少污染物的最终排放。循环型社会模式研究对象为社会整体,表现为发展静脉产业,大力提倡绿色消费,在全社会范围内形成物质与能量闭合回路,获得良好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

现实中,3种模式相互衔接,相互促进。其中,园区循环经济位于小循环和大循环之间的衔接部位,起着承上启下的重要作用,是循环经济发展的关键环节和重要组成部分。

(三)我国循环经济发展现状与前景展望

总体来看,我国循环经济起步较晚但发展较快。企业清洁生产模式因各个行业之间技术差别较大、普遍适用技术较少,研发成本高,企业普遍缺乏积极性,只有少数行业个别企业发展较好。循环型社会模式相关理论和政策法律也在抓紧研究中。园区循环经济模式受政府推动,发展较快,在各地已经形成一批运营成熟、各具特色的工业园区,园区规划建设和有关支持政策也在随之跟进。

在3种模式中,园区循环经济衔接宏观和微观两个层面,具有承上启下的特殊作用,因此将是未来我国循环经济发展的重点。继经济技术开发区、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之后的第三代新型工业园区—生态工业园区将成为循环经济发展的有效载体。

但是,目前各地的生态工业园区大多受政府推动,市场能力先天发育不足,存在产业发展培育不良、园区发展路径定位不清、地方政府行政干预过多、资金缺乏而技术创新不足、法律法规保障和财税金融等政策体系不够完善等问题。下一步,应使园区发展内在动力由政府推动转向市场驱动,大力推动生态工业园区稳定健康持续发展。具体要做好以下方面:一是结合实际,因地制宜,探索各具特色的生态工业园区发展类型;二是明确政府职能,减少直接干预,有效整合市场与政府的力量;三是加大研发力度,在关键和共性技术上取得新突破,不断增强产业集聚与融合;四是加大财税、金融支持力度,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和信息共享;五是完善相关法律法规等制度保障。

参考资料

1.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5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4年版,第916页.

2.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466页.

3.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726页.

4.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5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4年版,第104页.

5.胡锦涛.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 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人民日报,2012-11-18.

6.习近平.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人民日报,2013-11-16.

猜你喜欢

马克思物质理论
喝茶养生这些物质在起作用
论马克思对“治理的贫困”的批判与超越
喝茶养生这些物质在起作用
马克思像
第3讲 物质的化学变化
坚持理论创新
神秘的混沌理论
第3讲 物质的化学变化
马克思人的解放思想的萌芽——重读马克思的博士论文
理论创新 引领百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