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面向行动”外语教学理念的启示
——对项目德语教学的思考

2015-10-13翁震华

浙江科技学院学报 2015年5期
关键词:德语外语教学外语

翁震华

(浙江科技学院中德学院,杭州310023)

“面向行动”外语教学理念的启示
——对项目德语教学的思考

翁震华

(浙江科技学院中德学院,杭州310023)

介绍了《欧洲语言共同参考框架:学习、教学、评估》(以下简称《共同参考框架》)提出的“面向行动”外语教学理念,该理念强调在外语教学过程中,需要将外语学习者看作普通社会人,使其置身于社会环境中,完成真实的社会任务。还介绍了《共同参考框架》提出的具体、透明、以“能做……”为描述语的外语能力量化表。在此基础上,对浙江科技学院实施中德联合培养项目的德语教育同《共同参考框架》理念接轨的现状进行了分析,认为要适应新要求,中德联合培养项目德语教学面临挑战。

外语教学理念;外语能力量化表;德语教学

2001年,欧洲理事会文化合作教育委员会在经过9年的讨论、编写和认证后,正式颁布了《欧洲语言共同参考框架:学习、教学、评估》(Common European Framework of Reference for Languages:Learning, Teaching,Assessment,以下简称《共同参考框架》)。该文件的出台引发了欧洲外语教学领域很大的变革,它不仅为欧洲语言教学、评价、测试,提供了参考、指导和标准,而且成为各类外语教育机构及外语教学者制订教学大纲、设置课程、编写教材的重要参考文件。《共同参考框架》提出“面向行动”的外语教学新理念,强调语言的学习、教学和测评应“以行动为导向”,这是对传统外语教学模式的挑战。

1 “面向行动”外语教学理念

1.1 教育领域的行动导向教学

在教育教学中倡导以“行动为导向”并非全新理念,20世纪70年代,在德国职业教育领域乃至在整个教育领域就引入了行动导向教育法,这种教育方法在当时被认为超越了传统的课程教学模式。行动导向教学倡导通过行动来学习和为了行动而学习,是“由师生共同确定的行动产品来引导教学组织过程,学生通过主动和全面的学习,达到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的统一”[1]。

Jank等归纳行动导向教学法的典型特征如下[2]:

第一,行动导向教学法具有全面性,主要体现在:首先,教学目标是帮助并促进学生全方位地发展,包括大脑、四肢及其他感官;其次,教学内容不受任何限制,可以根据实现预定行动目标的需要来选择教学内容,而不是根据学科体系来选择;再次,教学方法灵活多样,涵盖多种形式,常用的教学方法包括小组和结对练习、项目教学、讲述、舞台表演角色扮演、社会调查等。

第二,行动导向教学法是学生主动参与的学习活动。

第三,行动导向的学习以完成一个可以被使用,或者进一步加工或者学习的结果为目标。

第四,行动导向的学习应尽以学生的兴趣作为组织教学的起始点,并创造机会让学生接触新的题目和问题,以不断强化学生的学习兴趣。

第五,行动导向的学习要求学生从一开始就参与到教学的设计、实施和评价过程中。

行动导向教学法的核心是把行动过程与学习过程相统一,德国职业教育一直以来被公认为世界职业教育的典范,而行动导向教学法在德国职业教育教学范式的变革中起到了极其重要的作用。

1.2 “面向行动”外语教学理念的内容

《共同参考框架》提出“面向行动”的外语教学理念,是行动导向教学法在外语教学领域的延伸和扩张,其主要含义是,把外语学习者和使用者定性为社会人,他们需要在某一具体的社会行为范围内,根据特定的条件和环境,完成包括语言活动在内的各项任务。而所谓“行动”或者“任务”就是指一个或几个行为主体,策略地运用其具备的能力,去实现某一特定的目标。《共同参考框架》指出:学习外语即是准备积极运用外语进行交际,而且交际和学习将通过完成任务来实现[3]9。

“面向行动”外语教学理念提出了以下主要内容:

第一,外语学习者或者使用者首先是社会人,他们和普通人一样生活在社会中,已经具备了一定的个人综合能力和外语交际能力。他们在完成“行动”或者“任务”过程中,需要运用自己的个人综合能力,包括他已经拥有的知识、技能、学习能力、精神境界等,以及外语交际能力,包括语言能力、社会语言能力和语用能力来实现一定的目标。

第二,外语学习者或者使用者在完成“行动”或者“任务”过程中,需要经历四项语言活动,即语言输入(比如听)、语言输出(比如说)、互动(比如对话)和中介(比如翻译)。这四项语言活动相互影响和制约,但是,针对不同的“行动”和“任务”,外语使用者进行这四项活动的侧重各有所不同。比如,为了完成听懂一个报告这样一个任务,外语使用者只需要进行语言输入这个活动。

第三,外语学习者或者使用者进行“行动”或者完成“任务”的场所,主要包含公共领域、职场领域、教育领域和个人领域四方面。

第四,外语学习者或者使用者在“行动”或者完成“任务”过程中,除了要运用个人已经具备的综合能力,语言交际能力以外,还需要采取一定的策略。而这个策略与外语使用者完成“任务”所处的特定环境和条件有关,也与外语使用者本身的能力,以及他对所处环境的了解程度有关。有的策略甚至可以是与语言毫不相干的,但是,有助于“行动”或者“任务”的完成。

综上所述,尽管20世纪70年代提出的交际法外语教学模式也强调了外语教学过程中对外语交际、运用能力培养,通过互动交际来实现外语教学目标;但是,“面向行动”的外语教学理念强调把学习者作为社会人来看待,强调学习者处于社会环境中,外语学习者不仅要能够与对方交流,而且要让对方了解自己的语言和意图,与多个成员相互合作以实现某一目标,这里包含了不同文化背景的人要在合作行动中建立新的共同认同的文化[4]。因此,《共同参考框架》提出的“面向行动”外语教学理念比交际法外语教学模式更加强调外语教学和学习的社会性,它倡导外语学习过程中调动学习者全身心、全方位“浸入式”参与到外语教学过程中,调动人的所有能力,采用多种策略,完成“行动”或者“任务”。

1.3 外语能力量化表

《共同参考框架》不仅提出了“面向行动”外语教学理念,而且还在交际语言能力框架下提出了评价外语学习者语言能力的语言能力量化表。语言能力量化表通过大量直观、透明、具体的“能做……”(can do…)描述语对外语学习者的语言能力进行评价,改变了传统上以词汇量、语法掌握情况等要素评价外语能力的标准。而语言能力评价体系的改变可以直接影响外语教学的实施,往往成为外语教学目标的指向牌,因此,《共同参考框架》的语言能力量化表的发布可以保障“面向行动”外语教学理念的有效实施。

从纵向来看,外语能力量化表将所有外语学习者的能力从入门学习外语到精通一门外语,连续性地分为三等六级,如表1所示。

表1 语言能力量化表Table 1 Language proficiency scale

而且,《共同参考框架》只给出一个广泛的、通用的标准,并不限制外语教学者根据实际教学目标来确定不同的任务要求。比如,《共同参考框架》规定,达到B2级别的外语学习者属于高水平的独立语言运用者,应该能够理解一篇复杂文章中的具体或者抽象主题基本内容,包括学习者专业领域的技术性讨论课题。根据这一要求,外语教学者可以根据教学对象所需要实现的目标情况来设定具体的要求。比如,针对为留学德国作语言准备的德语学习群体,B2级水平则要求外语学习者为能够听懂一位母语为德语的人员朗读的一篇字数在450~550之间的专业文章,并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与文章相关的任务;能与专业教授探讨专业问题,发表自己的观点等。

从横向来看,外语能力量化表将外语学习者的外语能力分为语言交际活动、语言交际策略和语言交际能力三个方面。语言交际活动包括语言输入(听和读)、语言互动和语言输出(说和写);语言交际策略被视为外语学习者成功运用语言交际能力进行交际的中介要素;语言交际能力则包括语言能力、交际能力和社会语言能力。语言能力量化表除了总测评表外,还有口语能力量化表、听力理解能力量化表、书面表达能力量化表、阅读理解能力量化表等,而且在各个方面的能力量化表下还进一步细分,比如,在阅读理解能力量化表下面还细分成读信、浏览快读、为获得信息和讨论阅读等。

尽管语言能力量化表只是指导性文件,但是,对外语能力的要求非常具体而广泛,涉及语言运用的各个领域和场合;广泛采用“能够……”描述语表述每个等级应该达到的语言能力,每项指标描述多为肯定句,简洁明了。这将有利于外语教学者在布置“行动”或者“任务”的时候,可以明确地设定目标,有利于“面向行动”教学理念的实施。

2 对中德联合培养项目德语教学的思考

浙江科技学院(以下简称浙科院)于2000年开始实施中德联合培养本科生项目,15年来,学校通过该项目共送出学生900余人。参加该项目的学生首先在国内学习两年,学习内容包括专业基础知识和德语,在第四学期参加由德方院校教授主持的专业选拔考试和汉诺威大学预科院组织的德语确认考试(Feststellungsprüfung Deutsch)。通过专业选拔考试和德语确认考试的学生,满足项目的其他要求后赴德国各合作院校,继续进行本科阶段的学习。符合中德双方高校学位授予条件的学生,获得中德双方高校的毕业文凭。

在中德联合培养本科生项目的实施过程中,德语教学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学生的德语水平成为影响学生能否顺利赴德国学习,并在德国完成学业的重要因素之一。随着《共同参考框架》对欧洲外语教学、测试领域影响的加大,中德联合培养项目中的德语确认考试近几年来经历了多次改革,目前已经与《共同参考框架》提出的要求接轨。

2.1 项目德语教学现状

2.1.1 教学目标

中德联合培养项目德语教学(以下简称项目德语),有其独特的德语教学目标,即帮助学生在第四学期通过由汉诺威大学预科院组织的德语确认考试,同时,培养学生适应德国学习生活的能力,帮助学生顺利完成在德国的学业。从2009年开始,德语确认考试逐步归入《共同参考框架》中的C1等级,即为精通语言应用水平。C1等级的综合能力要求[5]如下:

1)听力理解:能够不费力地理解各种娱乐、广播和电视节目;

2)口头表达:能够即兴参与各种谈话,并且语言表达流利;

3)阅读理解:能够理解综合性的科普和文学类文章;

4)书面表达:能够清楚、准确进行书面表达,并描述综合性的事物情况。

其中,口头表达能力要求[3]28如下:

1)广度:熟练掌握各种篇章讲话,懂得从中选择利于自己清楚而得体的表达方式,谈论各种一般性话题,如教育、职业、休闲等。思想表达不受语言的限制。

2)准确度:能经常保持相当程度的语法准确度。口误少而不易发现,并且通常能自行纠正。

3)自如度:能自如流畅地表述,基本不费力,除非是遇到比较概念性的话题,可能对连贯流畅的表达造成障碍。

4)互动度:会用常见的话语功能词恰如其分地开篇讲话,要求发言,维持话语权和争取时间。

5)连贯度:讲话条理清晰、语言流畅、结构完整,显示出相当的语言表达和对上下关联词语的掌控能力。

根据《共同参考框架》的要求,汉诺威大学预科院对在浙科院实施的德语确认考试要求进行了较大幅度的调整。比如,针对阅读理解部分,增加了考生对阅读文章细节理解的考查,考试题型从原来的简答题和问答题形式,改为填空题、词义辨别题、上下文关联词的词义解释题,以及简答和问答题等多种形式,全面考查学生在篇章层面的理解能力;写作部分也明确了不得重复套用句型,字数要求从200字变为250字;而且,对于笔试成绩不合格但有资格得到口试机会的分数,从49.5分提高到了60分等。这些变化都是基于德语确认考试被归类到了C1等级水平的语言考试,以及评价标准更加注重语言能力的考查这两个方面。

2.1.2 教学方法

项目德语教学从2000年开始实施,经历许多次课堂教学改革。由于项目德语教学目标的特殊性,课堂教学需要不断适应德国汉诺威大学预科院确认考试的改革。

首先,在教材上,项目德语教学最早采用国内普通教材,然后采用以留学为目标的德语课程强化教材,接着用了德国原版教材。近几年来,因为德语确认考试不断与《共同参考框架》接轨,变化频繁,而国内就算进口的教材也不能及时地跟上这种变化,因此,从2013年开始,项目德语采用了德国最新的教学资料。但是,由于项目的特殊性,以及中德德语教学各方面的差异性,采用最新的原版教材并不能保证达到最好的教学效果。

其次,在课堂教学模式上,项目德语先后实施了U形座位互动教学,探索了情景化和任务型教学模式,在课堂教学中强调师生和生生互动,以培养学生的外语运用能力。由于不同时期的学生存在理念上、学习习惯上的差异性,同时,教学目标也因德语确认考试要求的改变而变化,因此,如何在不同的阶段实施有差异性的教学方法,同时,如何更加有效地实现多种教学方式相结合成为项目德语教学努力的方向。

2.1.3 教学对象

在教学过程中,不断有教师反映,现在的学生缺乏学习的积极性。家庭生活条件的优越、中学学习的枯燥,让很多学生失去了学习的乐趣。但是,语言学习需要学生的积极配合,只有学生主动学习、努力付出,才能取得好成绩。而且,项目德语的教学对象来自各个专业,他们除了学习德语之外,还要承受专业学习的压力,因此,培养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是德语教学取得良好效果的重要保障。

2.2 “面向行动”外语教学理念带来的启示

2.2.1 制订与《共同参考框架》相匹配的教学目标

《共同参考框架》提出的语言能力量化表采用“能做……”描述语,对外语学习者的语言能力进行了详细而直观的表述,可以为德语教学的实施者、对象、测评者提供透明且易于操作的标准。因此,项目德语的教学目标也应采取相对应的“能做……”描述语,与《共同参考框架》相匹配;同时,结合项目的具体情况,制订两年的分阶段教学目标,从而使得教学目标既符合《共同参考框架》的要求,也更加具体、明确,有利于教师和学生努力实现教学目标。

2.2.2 采取“面向行动”的教学模式

“面向行动”教学理念强调通过“行动”和“任务”来教与学,而且“行动”和“任务”必须具有社会性和真实性。

首先是采取多种教学方法相结合的课堂教学模式。由于中德联合培养项目的学生绝大部分从零起点开始学习德语,而且他们来自各个专业,因此,无论是考虑到教学的不同阶段,还是针对不同的学生学习习惯都应该采取多样化的教学方法。从传统的“翻译法”“视听说法”,到20世纪中后期提出的“任务型”“情景化”“角色扮演”等交际型教学方法,在不同的阶段适合不同的教学目标。同时,根据“面向行动”的教学理念,课堂教学应该以学生为中心,寓学于行动中,教师不管采用哪种教学方法,都要结合教学内容和学生情况,设计不同的任务,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中心,培养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

其次是加强学生课外自主学习管理。课堂教学的时间毕竟有限,而且,德语学习和其他外语学习一样,学生必须要掌握一定的基本功,即一定量的词汇和语法等语言知识。根据“面向行动”外语教学理念,学生应该通过主动操练,即通过完成具体的任务来掌握这些语言知识。因此,必须结合课堂教学,制订学生课外自主学习计划和监督体系,并为学生的自主学习提供必要的指导。

再次要编订教学参考资料和练习手册,逐步提高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尽管目前项目德语使用德国预科院推荐的最新原版教学资料,但是,由于项目学生学习德语的特殊性,加之国内缺少类似教学要求和对象的德语课程作为参考,所以,需要整理和编写一些针对性比较强的练习,帮助学生更好地进行课堂学习,同时强化学生的课后练习训练。

2.2.3 实施“过程性”学习成绩评价体系

实施过程评价,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参与到教学过程和课外学习体系中来。

首先,建立“项目德语学习档案”,强化过程评价。“项目德语学习档案”参照“欧洲语言学习档案”的理念和基本格式。“欧洲语言学习档案”是欧洲理事会在2001年启动的第二个外语学习文件,该文件具有两方面的功能,首先是教育功能,可以引导和支持语言学习过程,提高学生的学习自主性,其次是证明功能,可以记录语言学习的过程,强化过程评价[6]。“项目德语学习档案”的建立可以促进学生参加各种与德语相关的学习活动及课外活动。该档案将记载学生从第一天开始学习德语的经历,伴随学生二年的德语学习过程,让学生了解自己的点点滴滴,感受到德语学习的乐趣。同时,该档案将成为教师评价学生德语学习真实水平的重要依据,尤其是评价学生运用德语能力的依据。

其次,改革每学期的考核体系,循序渐进。参考《共同参考框架》中的语言能力量化表,在学生强化学习德语的两年中,项目德语应该设置每一个学期的学习目标,细化每个学期的教学重点和难点。一方面帮助学生了解德语学习每个阶段的重点和目标,提高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另一方面有利于实施各种不同的教学方法。设定阶段性的教学目标,比如,第一学期达到A1~A2要求,第二学期达到A2~B1要求,第三学期达到B1~B2要求,第四学期达到B2~C1要求。通过阶段目标的实施,让学生及时了解自己的学习情况,及时改进学习方法和节奏,使得教学达到更好的效果。

2.2.4 组织以学生为主体的课外学习活动

课堂教学只是外语学习一个场所之一,“面向行动”的教学理念强调语言学习的主动性和社会性,因此,外语学习者除了在课堂上学习外语,应该更加积极主动参加各种外语课外活动。

浙科院的德语角(Stammtisch)已有多年历史,一直以来由学生担任角长,负责德语角的组织工作。德语角是在每周固定的时间,由学生自己设定主题,邀请德国外教、德国留学生和来访的德国教授参加一项语言实践活动。在德语角,中德师生围绕学生感兴趣的话题展开讨论,帮助学生了解德国、激发学习德语的兴趣,各个年级的德语学习者有机会用德语与德国人交流,就一些主题参与讨论。

除了德语角之外,学生还可以根据兴趣,自主选择有意思的主题举办各种类似“电影节”“话剧节”“广告宣传周”“德国文化日”等活动,让语言学习者寓学于动,在活动中提高自己的语言运用能力。

3 结 语

《共同参考框架》是顺应欧洲一体化进程发展的产物,该文件的实施对提高欧洲外语教学、评价体系可比性、透明度有非常重要的意义。但是,任何一项文件的出台都有其产生的背景和特定的条件,而国内的外语教学环境和欧洲有非常大的差异性,就浙科院的中德联合培养项目而言,项目德语教学的目标、对象和方法有其特殊性,不仅不能照搬欧洲的各项文件内容,而且,随着时间的推移,还需要不断调整教学过程中的所有指标和方法,与时俱进,只有这样才能取得最好的教学效果。

[1] Jank W,Meyer H.Neute Lektion:Handlungsorientierter Unterricht im Didaktische Modellen[M].Frankfurt am Main:Cornelsen Scriptor,1991:337-374.

[2] 姜大源.当代德国职业教育主流教学思想研究[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6:54-68.

[3] 欧洲理事会文化合作教育委员会.欧洲语言共同参考框架:学习、教学、评估[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8.

[4] 蒲志鸿.“行动”与外语教学:欧洲语言教学理念的转变及其启示[J].四川外国语学院学报,2008(1):129-133.

[5] Globoniat,Mueller,Rusch,u.s.w.Profil Deutsch[M].Berlin,Muenchen:Langenscheidt Verlag,2005:175.

[6] 翁震华.“德语作为外语”测试的研究[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13:112.

[7] 刘壮,韩宝成,阎彤.《欧洲语言共同参考框架》的交际语言能力框架和外语教学理念[J].外语教学与研究,2012(7): 616-623.

Inspiration from action-oriented approach to 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Thinking on German teaching for Sino-German joint education program

WENG Zhenhua
(Chinese-German Institute,Zhejiang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Hangzhou 310023,China)

This paper introduces the action-oriented approach by the Common European Framework of Reference for Language:Learning,Teaching,Assessment(CEFR).The action-oriented approach emphasizes that language learners should be treated as ordinary people in the society in the process of 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so that they could be immersed in the social context and able to complete real tasks.This paper also introduces language proficiency scales proposed by CEFR.The scales are concrete and transparent,and each evaluation criterion in the scales is started with“can do…”.On this basis,this paper analyzes the status quo of the application of CEFR at German courses of the Sino-German joint education program at Zhejiang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The paper points out that German language teaching for Sino-German joint education program is full of challenges in order to meet the criteria.

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method;language proficiency scales;German teaching

10.3969/j.issn.1671-8798.2015.05.014

H339

A

1671-8798(2015)05-0392-06

2015-07-02

翁震华(1968— ),女,浙江省余姚人,副教授,硕士,主要从事德语教学法及中德教育、文化比较研究。

猜你喜欢

德语外语教学外语
从震旦到复旦:清末的外语教学与民族主义
德语学习中英语的干扰性问题及其在德语基础教学中的意义
德国1/5小学生不会德语
Eva Luedi Kong: Journey to the East
The Book Review of Methods of Critical Discourse Analysis
外语教育:“高大上”+“接地气”
The Connection Between “Wolf Child” Story and “Poverty of Stimulus” Argument
大山教你学外语
大山教你学外语
丹麦小店流行取“难听的”德语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