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析小剂量肝素治疗弥散性血管内凝血的疗效及安全性
2015-10-13易县医院血液内科河北保定074200
宋 莉(易县医院血液内科,河北 保定 074200)
分析小剂量肝素治疗弥散性血管内凝血的疗效及安全性
宋 莉
(易县医院血液内科,河北 保定 074200)
目的 探讨小剂量肝素治疗弥散性血管内凝血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选取2012年3月~2014年7月我院收治的弥散性血管内凝血患者367例,随机分为治疗组184例与对照组183例。治疗组患者给予小剂量普通肝素进行治疗;对照组患者给予一般剂量普通肝素进行治疗。比较两组疗效、治疗前后实验室指标、不良反应。结果 治疗组与对照组总有效率分别为95.7%、68.3%,小剂量肝素治疗弥散性血管内凝血比普通剂量疗效好,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后纤维蛋白原(FIB)含量下降,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缩短,血小板计数(PLT)增多,治疗组变化幅度大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血浆凝血酶原时间(PT)、D-二聚体(D-D)含量与治疗前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均未出现出血等严重不良反应。结论 小剂量肝素治疗弥散性血管内凝血的疗效较一般剂量肝素好,可明显改善FIB、APTT、PLT等实验室检查指标,且无明显出血等不良反应发生,值得临床推广与使用。
凝血;弥散性;肝素;治疗
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是多种疾病出血、凝血功能障碍后的最终结果,不是一种独立的疾病[1],是临床上常见的病理综合征。该病病情复杂,可导致机体出血、外周血坏疽、脏器功能障碍。临床上利用肝素的抗凝作用治疗弥散性血管内凝血[2],用药剂量与疗效密切相关。本次研究旨在探讨小剂量肝素治疗弥散性血管内凝血的疗效,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2年3月~2014年7月我院收治的弥散性血管内凝血患者367例作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已根据血浆D-D检测等手段确诊。采用随机抽取的方式将其分为治疗组184例与对照组183例。治疗组男130例,女54例;年龄18~76岁,平均年龄(47.1±2.8)岁;原发病:重症肺炎65例,重症胰腺炎31例,中毒性细菌性痢疾16例,白血病49例,尿路感染23例。对照组男129例,女54例;年龄18~76岁,平均年龄(47.3±2.6)岁;原发病:重症肺炎65例,重症胰腺炎31例,中毒性细菌性痢疾16例,白血病48例,尿路感染23例。两组患者的性别、年龄、原发病类型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方法
治疗组患者给予小剂量普通肝素进行治疗,12~20 mg/d,2次/d,静脉滴注;对照组患者给予一般剂量普通肝素进行治疗50~100 mg/d,3次/d,静脉滴注。比较两组疗效、治疗前后实验室指标、不良反应。
1.3 疗效判定标准
显效:经治疗,患者实验室检查血小板计数等指标恢复正常,出血、休克、低血压、脏器功能障碍等临床症状基本消失;有效:经治疗,患者实验室检查血小板计数等指标改善,出血、休克、低血压、脏器功能障碍等临床症状好转;无效:经治疗,患者实验室检查血小板计数等指标、临床症状无改善。总有效率=显效率+有效率。
1.4 统计学方法
本次研究采用SPSS 19.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百分数(%)表示,采用x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 果
2.1 两组疗效比较
治疗组与对照组总有效率分别为95.7%、68.3%,小剂量肝素治疗弥散性血管内凝血比普通剂量疗效好,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疗效比较 [n(%)]
2.2 实验室指标
两组治疗后FIB含量下降,APTT缩短,PLT增多,治疗组变化幅度大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PT、D-D含量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实验室指标比较(±s)
表2 两组实验室指标比较(±s)
注:与治疗前对比,*P<0.05;与对照组对比,#P<0.05
组别n时间FIBAPTTPTPLTD-D(g/L)(s)(s)(109/L)(mg/L)治疗前5.0328.113.341.21.71治疗组184±1.24±2.6±2.4±2.1±0.14治疗后3.11*28*13.187.4*1.31 ±0.97#±2.7#±2.5±2.3#±0.16治疗前5.0427.913.541.51.71对照组183±1.21±2.9±2.7±2.8±0.17治疗后4.37*28*13.467.1*1.59 ±1.16±2.8±2.6±2.5±0.19
2.3 不良反应
两组患者均未出现出血等严重不良反应。
3 讨 论
弥散性血管内凝血是临床上常见的病理综合征,是外伤、器官损害、严重感染、恶性肿瘤等多种疾病出现凝血功能障碍的最终结局[3]。据报道,该病可导致患者多器官出现功能障碍,影响机体正常运行从而引发死亡,病死率为31%~80%[4]。弥散性血管内凝血的典型临床症状为伤口不宜愈合、血液不凝固、不断渗血,皮肤末端出血性死斑,严重者出现休克。肝素是一种在体内外均能发挥作用的抗凝剂[5],临床上常用于治疗心血管手术、血栓栓塞性疾病、血液透析、体外循环等。随着临床研究、药理学的不断发展,肝素已成为治疗凝血类疾病的首选药物,治疗过程中肝素的剂量要因人而异。研究发现,小剂量肝素可使高度分散的硫酸多糖聚合,抑制血小板聚集,降低血液黏稠度,产生极大的抗凝作用;小剂量肝素可维持内皮细胞功能;治疗过程中,随着肝素剂量的增大,出血几率增大,危险性提高。
本次研究结果显示,小剂量肝素治疗弥散性血管内凝血的疗效较一般剂量肝素好,可明显改善FIB、APTT、PLT等实验室检查指标,且无明显出血等不良反应发生,值得临床推广与使用。
[1] 黄晓丽.小剂量肝素用于凝血类疾病的临床研究进展分析[J].中国现代医生,2012,31(19):327-329.
[2] 肖秀梅.肝素用于弥散性血管内凝血的临床实用价值分析[J].皖南医学院学报,2013,22(13):474-475.
[3] 胡浩天.不同剂量肝素治疗弥散性血管内凝血的临床效果对比分析[J].实用医学杂志,2014,3(5):1343-1345.
[4] 张智恩.弥散性血管内凝血肝素治疗的临床效果观察[J].广东医学院学报,2011,6(4):834-836.
[5] 陈志明.不同方法治疗弥散性血管内凝血的疗效及副作用观察[J].中国现代医学杂志,2013,19(4):351-353.
致作者及读者的一封信
经新闻出版总署行政审批同意(各刊均有书面批件),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从2013年起陆续创办了4种原创的以CD-ROM和DVD-ROM为载体的连续型电子出版物,形成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电子版系列杂志。该电子版系列杂志均是由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主管、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主办、出版,是一组原创版权,应用文字、表格、图像、音频、视频、动画及幻灯所组成的多媒体连续型电子期刊。
该电子版多媒体杂志虽与传统纸质期刊一样具有中国标准连续出版物号,即ISSN号和CN号,但由于载体不同,电子版多媒体杂志属于“连续型电子期刊”,所以,在期刊查询时,依次进入“办事服务”→“便民查询”→“新闻出版机构查询”→“连续型电子期刊”中输入一项或多项期刊对应信息可以检索到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电子版系列杂志。
作者、读者如有需要可按上述路径查询,特此说明。
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系列杂志办公室
二〇一四年十月二十日
R725
B
ISSN.2095-6681.2015.12.143.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