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进制造的无锡新路
2015-10-12本刊调研组
本刊调研组
制造强则工业强,工业强则产业强,产业强则经济强,经济强则城市强。这已被实践证明了的真知灼见,正在转化为无锡新一轮发展的基本逻辑。昔日,这座工业名城催生了中国近代民族工商业,走出了一条制造业强市、产业强市、经济强市的发展之路;今日,置身“三期叠加”的新阶段,面对经济下行的新考验,无锡整装再出发,引领新常态,把握大逻辑,在新起点上吹响了先进制造业强市的嘹亮号角,掀开了建设“强富美高”新无锡的恢弘画卷。
新起点:聚焦先进制造精准破题
制造创造奇迹,优势源于高端。先进制造业缘何成为无锡新一轮发展的战略选择?这既是产业大变革使然,也是竞争大格局必然,更是发展大潮流应然。
求之于势,适应产业变革求突破。《孙子兵法》云:“故善战者,求之于势。”睿智的无锡人认为,应对科技和产业的变革,必须因势而动、顺势而为,做好先进制造业这篇大文章。当今世界,先进制造业已经成为产业发展主流,欧美发达国家纷纷实施“工业4.0”、“再工业化”和制造业回归战略,高端制造领域出现向发达国家“逆转移”的态势;新兴经济体纷纷实施重点赶超战略,力争在产业竞争中抢占有利位置。着眼新常态,“中国制造2025”、“互联网+”行动等一系列重大政策先后出台,为无锡先进制造业的发展带来了重大利好。立足无锡,一系列国家大战略在这里叠加,为先进制造业发展带来了难得的历史契机。对接“一带一路”,融入长江经济带,加快苏南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建设,成为无锡破解发展难题、打造产业发展“升级版”的必然选择。
爬坡过坎,应对经济下行出硬招。当前,无锡经济下行的压力逐渐加大,经济增速放缓,要素制约趋紧,发展用地难以保证,环保压力进一步增大。这些问题有的是发展不充分带来的,有的是发展中形成的;有的是自身发展思路理念造成的,有的是宏观环境、外部因素造成的。面对各种困难和挑战,无锡人坚信办法总比困难多,以滚石上山、爬坡过坎的顽强斗志破解发展难题。省委常委、市委书记李小敏强调,“面对复杂多变的经济形势和负重爬坡的艰巨任务,我们比任何时候都更能感悟到发展是硬道理的深意”,“真正把发展作为重大责任、作为紧迫任务,真正靠发展去解决问题、靠发展去赢得未来”。一批推进经济转型升级、提升制造业核心竞争力、抢占发展制高点的硬招实招迭出:强化创新驱动、狠抓项目建设、推进两化融合、深化开放发展、提升管理水平……无锡新一轮发展的大幕徐徐拉开。
放大优势,夯实发展根基振雄风。经济发展的历程、禀赋和定位,决定了无锡必须走发展先进制造业之路,关键是深入发掘和极致发挥自身的优势。用足发展环境之优。无锡地处长三角地区几何中心,濒湖临江,有着完备的“水陆空铁”立体交通体系,也是改革开放的前沿阵地,拥有7个国家级开发区、10个省级开发区。无锡把独特的区位优势、优越的环境优势转化为先进制造业的发展优势,向环境要发展潜力、要先进生产力、要市场竞争力,不断开辟无锡发展新境界。弘扬工商文化之蕴。无锡人的血液中流淌着生生不息的工商文化基因,无锡的发展史就是一部制造业成长史。从乡镇企业异军突起到“苏南模式”创新,从民营经济崛起到经济国际化水平提升,重工务实传统和开放创新精神为无锡发展注入了新内涵。只有大力弘扬工商文化精神,才能挖掘产业发展内驱动力,把文化软实力转化为产业发展硬实力。立足产业基础之实。无锡在全国大中城市中占据重要地位,立足之本就在于产业基础扎实、产业实力雄厚。在新一轮发展中,只有植根产业深厚土壤,放大无锡制造业在全国的比较优势,才能推动产业结构从中低端向中高端迈进;只有把发展产业作为党委、政府的中心工作,把准方向抓产业,立足自身抓产业,心无旁骛抓产业,才能在新的起点上重振无锡产业雄风。
新方向:瞄准世界前沿高点定位
定位决定方向,方向决定未来。无锡市委市政府把握产业发展“方向盘”,引领先进制造业朝着高端理念、高端服务、高端产业前进,努力成为立足全球视野的领先技术开拓者、面向国内外市场的智能制造引领者、支撑区域发展的服务经济先行者、改善地区环境的绿色发展践行者。
智能化——引领模式革新。站在制造业腾飞的“风口”,无锡把智能制造作为先进制造业发展的主攻方向,努力成为全省乃至全国智能制造的典范。制造技术智能化。加快建设无锡国家传感网创新示范区,组织开展智能制造关键技术、共性技术研发,形成一批满足重点领域需求的关键技术、自主知识产权和重大产品,形成较为完善的智能装备及关键零部件制造产业链,以先行一步的智能技术带动智能制造的迅速发展。生产过程智能化。加速装备智能化更新,推进物联网技术、工业机器人等智能装备应用,开展智能工厂和数字化车间建设,打造一批智能制造龙头骨干企业和国际化信息技术企业,努力建成全国领先的智能装备应用示范城市。企业管理智能化。以智慧化改造提升企业精益生产和管理水平,鼓励企业发展基于互联网的个性化定制、众包设计、云计算等新型制造模式,推动形成基于消费需求动态感知的研发、制造和产业组织方式,促进企业生产效率和效益的提升。
绿色化——升华发展理念。无锡把绿色化作为先进制造业发展的内在要求,以绿色化提升先进制造,以先进制造巩固绿色化发展,探索可持续发展新路。绿色化改造。全面实施制造业绿色化改造,鼓励钢铁、化工、纺织、建材等行业的高耗能企业加大先进绿色工艺装备和先进工艺流程的应用力度,建设重点耗能企业能耗在线监测平台,试点开展能效对标,促进制造业能效水平明显提高。循环式利用。鼓励企业发展以“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为主要内容的循环经济项目、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应用项目,推进以汽车零部件、机床、电机等为重点的产品再制造,促进企业、园区、行业间链接共生、原料互供、资源共享,大幅减少生产和流通过程中的能源资源消耗和污染物排放。淘汰落后产能。强化能耗、环保、质量、安全等约束机制,综合运用准入条件、行业标准、差别电价水价、补助资金政策措施,促进落后和过剩产能加快退出。到2020年,实现万元GDP能耗比2015年下降15%,单位工业增加值能耗比2015年下降19%,工业主要污染物排放比2015年下降10%。
服务化——提升产业能级。无锡顺应制造业与服务业融合发展的新趋势,从产品制造为核心向提供产品、服务和整体解决方案并重转变,从生产型制造向生产服务型制造转变,下好制造业服务化这盘大棋。以服务化改变产品形态。引导企业分离和外包非核心业务,促进企业从产品设备供应商转向系统集成总承包和整体解决方案提供商,推动制造业企业由仅仅提供物品或物品与附加服务向“物品-服务包”转变,延伸制造企业服务链条。以服务化培育骨干企业。依托制造业优势,培育发展现代物流、服务外包、电子商务、信息服务、金融服务、研发设计等生产性服务业,推动生产性服务业专业化发展、迈向价值链高端,引进和培育一批生产性服务业骨干企业。以服务化引导业态创新。实施“互联网+”计划,大力发展面向制造业的信息技术服务,鼓励互联网企业与制造业企业无缝对接,引导业态创新和商业模式创新,提升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层次和能级。到2020年,建成5个达到国际先进水平的产业技术研究院和重大科技服务平台。
高端化——延伸微笑曲线。无锡坚持制造业高端化方向,以市场需求为导向,支持企业向产业链、价值链、市场链的高端攀升,站在“微笑曲线”两端,实现制造业由大变强的根本性转变。产业链高端化。通过“强链、补链、建链”等措施,重点培育壮大新一代信息技术、高端装备制造、节能环保、新能源和新能源机车等七大先进制造业,培育一批行业龙头骨干企业和中小企业“隐形冠军”,促进产业链向深度和广度延伸。到2020年,培育高新技术企业超过2500家,形成工业总产值超千亿元的产业集群10个。价值链高端化。实施产品质量标准提升行动计划,倡导“无锡品质”,大幅提升制造产品质量。深化产品品牌培育,引导企业树立品牌产品理念,制定品牌管理体系,培育一批国际知名品牌,打造一批产业集群区域品牌。到2020年,打造省级以上品牌800个以上。市场链高端化。秉持积极主动的开放姿态,拓展国内国际两个市场,融入全球产业分工,抢占国际市场价值链高端。全市力争到2020年,科技进步贡献率达到66%,全社会研发投入占GDP比重达到3.1%,达到发达国家水平。
新探索:打造产业高地砥砺前行
发展的基础在产业,产业的关键在制造。无锡坚持以深化改革开放为动力,以新兴产业为先导、先进制造业为主体、现代服务业为支撑,打造产业结构合理、产业发展集聚、产业竞争优势明显的现代产业发展新高地。
以市场为导向优化资源配置。针对要素制约突出、市场作用发挥不充分等难题,无锡既突出市场配置资源的决定性作用,又更好发挥政府作用,新兴产业发展更多依靠市场引导,落后产能淘汰更多依靠市场决定,功能设施建设更多依靠市场力量,实现资源配置效益最大化和效率最优化。减少政府对资源的直接配置和对微观经济活动的直接干预,把市场能有效调节的经济活动交给市场,用政府权力的“减法”,换取市场活力的“加法”,制定落实行政审批“权力清单”、产业结构调整“负面清单”和企业“收费清单”,全面推广“容缺预审”,推进“服务前移”。优化配置金融资源,加快科技金融、消费金融、互联网金融等新金融业态创新,以“拨改投、拨改贷、拨改转”等方式聚焦支持重点企业和项目,未来5年内预计投入3200亿元。
以企业为主体研发高端产品。坚持把创新型大企业加速成长作为实现产业高端化的关键,鼓励大企业跟踪国际科技发展前沿,自主研发高端产品。建立“千企技改”长效机制,实施科技企业培育计划,组织重点领域攻关,提高先进技术装备能力。鼓励企业建设高水平的企业技术中心、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重点实验室等研发机构,累计建成省级以上企业研发机构523家。在微电子、传感网、生物制药、新材料等领域攻克了一批关键技术,取得了集成电路封装、IGBT芯片、MEMS磁性及微纳传感器、3D打印等重大科技成果。2014年,全市企业共获得国家科学技术奖励7项,累计承担国家和省各类科技项目419项。神舟飞船、“蛟龙号”载人潜水器上都有无锡企业研制的产品。一汽锡柴成功自主研发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CA6DM(11L)发动机和智能控制器“千里眼”,奠定了其在全国的领军地位。新日首倡“内置芯,外智联”这一智能电动车权威定义,为电动车行业树立了全新的标杆。
以园区为载体构建创新体系。大力建设苏南自主创新示范区,建立政产学研金相结合的创新体系。组织体系创新。建立自主创新示范区建设领导小组, 定期研究自主创新中的重大问题。试点中关村“新四条”政策,发挥政策激励创新的杠杆作用。健全创新驱动发展的考核评价机制,完善示范区考核评价制度和指标体系,形成争先进位的工作氛围和奖惩分明的考核导向。产学研协同创新。建立产学研协同创新机制,在高校院所建立一批从事技术集成、成果熟化和工程化等中试孵化基地。与中科院、清华大学等国内知名高校科研院所建立产学研合作研发机构25家。示范带动创新。抓住苏南自主创新示范区建设的机遇,提升无锡高新区、江阴高新区等五个园区自主创新能力,当好引领创新的排头兵。无锡软件园引进微软亚太区全球客户支持和服务中心等企业75家,集聚各类创新企业500余家,其中世界500强、全球服务外包500强企业25家,成为无锡制造业自主研发的核心。
以项目为支撑夯实发展底盘。一个项目成就一个产业,一个产业撑起经济的钢筋铁骨。无锡把增投资、上项目作为产业强市的基础和关键支撑。上大项目带动。制定发展规划,瞄准重点领域,坚持优质高端,集中资源、集成政策、集聚力量,狠抓项目建设。投资15亿元的熔模制造中心、投资90亿元的晶德太阳能股权重组项目和投资283亿元的海力士技改项目,以及中国航天永磁直驱式风电项目、中国运载火箭新型整机总装等一批大项目建设不断推进。大项目的建设,孕育着产业强市的崛起。抓投资驱动。瞄准著名企业和上市企业,多上快上科技含量高、产业链条长、市场潜力大的好项目,引进一批投资超50亿甚至超100亿元的龙头型、旗舰型、基地型大项目。今年以来,180个市级重点项目中有146个项目在建,完成投资481亿元,投资完成率达48.1%。在大项目的带动下,先进制造业已成为无锡经济持续发力的“压舱石”。优服务促动。建立地区间的统筹协调和利益平衡机制,建立市级重点项目领导挂钩服务制度,督促项目推进,协调项目建设中遇到的困难。江阴从招引、签约、审批、落地、建设甚至到竣工投产后,形成一人牵头“终身”服务、部门协调配合的工作格局。项目集群酝酿着大产业的兴起,让人们感受到区域经济的新脉动。
以人才为引领打造产业高地。无锡把人才作为第一资源,让一批领军型人才带动一批大项目建设,以人才优先发展带动先进制造业发展。以人才优先带动制造业率先。打造无锡人才特区,集聚产业人才,制定紧缺人才认定扶持办法,在扶持产业的同时完善产业人才环境,形成与产业发展紧密配合的人才支撑体系,构建以产引才、以才促产、产才融合的良性格局,以人才优先发展之功,收人才引领发展之效。以高端人才打造高端产业。围绕“产业链”打造“人才链”,深入实施“太湖人才”计划,累计引进诺贝尔奖得主9人,外国院士11人,培育国家“千人计划”专家71人;实施“基业长青”企业家培训工程,提升产业能级的动力源泉;健全技能人才竞赛选拔机制,培养造就出一支具有“工匠精神”的技能人才队伍。以开放包容汇聚天下英才。构筑尊才育才用才的大环境,实行“成立之初当保姆,发展之初当导师,成功之后当保安”的服务,换一种“情怀”赢得未来。宜兴环科园引进10位“两院”院士,金山环保引进博士、硕士研究生及中高级技术人才60多名。惠山区以优越的环境集聚了12名中外院士、51位教授、近300名博士硕士。
新思考:遵循发展逻辑行稳致远
制造之先进,常源于认识之先进;制造之强盛,必系于思想之科学。无锡先进制造业正在展现出无限活力,这是凝结发展智慧、遵循发展逻辑的新探索,闪耀着思想的火花,昭示着产业的希望,为全省乃至全国发展先进制造业探索新路。
处理好传统产业与新兴产业的关系。无锡坚持把制造业作为提升城市竞争力的立足之本、发展之根,把加快培育新兴产业作为推动转型升级的重要任务,实现传统产业和新兴产业融合发展。一方面,既要重视新兴产业,又不要迷信新兴产业。传统产业也有高端环节,新兴产业也有低端环节。要把加快培育新兴产业作为转型升级的重要抓手,但不能用“格式化”的方法来简单腾退传统产业,否则可能既引不来“新凤凰”,又失去了“金丝雀”,导致产业空心化,使区域经济陷入转型“陷阱”。另一方面,既要保持传统产业优势,又要推动传统产业升级。没有夕阳的产业,只有夕阳的企业、夕阳的技术。产业不论怎么发展,传统产业的根基优势不能丢。制造业虽是传统产业,但完全可以运用先进的技术加以改造,推动传统产业向高端攀升,促进传统产业凤凰涅槃、浴火重生。
处理好先进制造与现代服务的关系。无锡坚持先进制造业与现代服务业“双轮驱动”,在巩固提升制造业发展水平的基础上,推动现代服务业加快发展,实现二者的有机结合。只有融入服务化趋势,先进制造才有生机。无锡把“工业服务化、服务产品化”融入到先进制造业的实践中,初步显现出服务化在先进制造业中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服务化既能延伸制造业的产业链,又能提升制造业的价值链。发展先进制造业要善于借风行船,在顺应服务化趋势中焕发传统制造业新生机。只有以先进制造为依托,现代服务才有根基。服务业比重的提高是经济结构优化的重要表征,如果离开先进制造业,现代服务业发展就失去了基础和支撑,犹如无本之木、无源之水。先进制造业的推进深度决定现代服务业的发展高度,不能脱离制造业孤立地发展服务业,更不能满足于工业发展滞缓情况下的服务业比重提高。只有吸纳更多服务元素,先进制造才有加速度。现代服务业具有优化市场环境、吸纳创新人才、激发创新活力的功效,是先进制造业的润滑剂、加速器。特别是生产性服务业与先进制造业具有唇齿相依的双向互动关系。只有在制造业中注入更多服务元素,才能为先进制造业腾飞插上翅膀。
处理好创新驱动与投资拉动的关系。无锡一手抓创新驱动,一手抓项目投资,发挥出投资与创新的双重功效。抓创新驱动不能违背发展规律。推进创新驱动,不能“面子”很好看而“里子”很单薄,导致实际效果不够好,甚至违背市场经济规律、产业发展规律、科技创新规律。发展先进制造业,必须健全以市场为导向的产业创新体系,引进培育科技领军人才和高水平创新团队,加快突破高端技术,快速提升制造企业核心竞争力。抓创新驱动不能脱离产业实际。科技创新脱离产业发展实际,创新链与产业链、市场链脱节,企业的创新活动就难以变成产业的发展动力。要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围绕创新链完善资金链,强化科技同经济对接、创新成果同产业对接、创新项目同现实生产力对接、创新人才同经济社会发展对接,实现创新驱动战略目标与推进路径的有机统一。抓创新驱动不能放松投资拉动。实现制造业发展动力转换,并不意味着不需要投资拉动,不能抓一头放一头,导致增长动力的“青黄不接”,这不利于科技创新的深入推进和经济的稳定增长。既要坚持创新驱动不动摇,又要狠抓投资不放松,着力改善投资结构,提高投资效率,发挥好投资的关键作用。
处理好智能制造与智慧城市的关系。智能制造撑起了无锡先进制造业发展的穹顶,智慧城市拓展了先进制造业的空间,实现了“无锡制造”与“智慧无锡”的深度融合。智慧城市离不开智能制造这个产业内核。智能制造是智慧城市的重要组成部分,强大的智能制造能为智慧城市建设提供源源不断的财力物力支持。离开智能制造,智慧城市建设就缺少产业内涵,在激烈的竞争中就会处于不利地位。建设智慧城市,要注重内外兼修,突出智能制造的基础作用,以强大的先进制造业塑造智慧城市的强健体魄。智能制造也不能脱离智慧城市这个空间载体。智能制造适应智慧化建设而生,也必将在智慧化发展中逐渐发育成熟。智慧城市是智慧化发展的空间载体,也是智能制造的重要依托。皮之不存,毛将焉附?以智能制造壮大先进制造业整体实力,要发挥智慧城市建设的集聚效应,引领智慧化发展的总体方向,招引智慧化应用的优势项目,吸纳智慧化建设的高端人才,促进智能制造与智慧城市的联动发展。
重振无锡产业雄风,大势已起;打造现代产业新高地,正当其时。无锡新一轮发展的蓝图已经绘就,引擎已经发动,600万无锡儿女正以敢于担当的大气魄、善作善为的大智慧、开放包容的大情怀,迎着先进制造业发展的朝阳,拥抱世界先进制造的时代光芒!
(调研组成员:朱维宁、苗成斌、杭邦华、尤展、苏胜利、孙秋香)
责任编辑:苏胜利
“精彩无锡”更多内容请访问群众网,网址www.qunzh.com。《群众》杂志微信、微博、APP,求是网等联袂推出,敬请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