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课堂教学中渗透数学文化的探讨
2015-10-12丁红琴
丁红琴
(江苏盐城市城南新区敬贤路实验学校,江苏 盐城 224000)
数学课堂教学中渗透数学文化的探讨
丁红琴
(江苏盐城市城南新区敬贤路实验学校,江苏 盐城 224000)
通过在动手操作中渗透文学知识、在美的展示中渗透美育情怀、在批判思维渗透理性精神、在故事引入中渗透科学品质四方面探讨,指出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渗透文化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手段。
文化;充盈;数学课堂;渗透
在当前的数学课堂教学中,如何实现并彰显数学的文化本性,让文化充盈数学课堂呢?
一、在动手操作中渗透文学知识
教学实践表明,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在把握文本内容主导地位的基础上,可与语文学科相整合,在课堂中适当、适时地渗透一些文学方面的知识,让先贤的经典文化进入课堂,让学生从文学中汲取数学营养,从而拓展知识面,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益性。例如,与“圆”相关的论述,孟子《离娄章句上》有一句名言:“离娄之明,公输子之巧,不以规矩,不成方圆。”在这里“规,矩”是两种工具,圆规用来画圆,矩是画方用的。“圆规”画的“圆”很标准,“矩画”的“方”很标准。意思是说没有标准的器材,就没有标准的方圆。这句话现已成为了人们在生活中常用的格言警句,比喻我们没有规则制度,就不能干好事情。在“圆的认识”一课中,一位特级教师在引导学生动手操作时,与语文学科相链接,渗透了此方面的文学知识。师:每当看到平静水面上漾起一圈圈涟漪,每当看到那轮永恒的明月挂在天空,就能使我们感受到圆的神奇魅力,激发我们主动探究“圆”的欲望。今天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认识“圆”。师:古人说“没有规矩,不成方圆”,为什么我们随手就不能画出一个圆,而用圆规就能画出一个圆了?我们该怎样画好圆呢?学生1:当我们随手来画圆时,因为不能准确判断“中心点”与手的距离,所以画不好圆。学生2:用圆规之所以能画好“圆”,是因为圆规的两个点是固定的,只要我们轻轻绕一圈就可以画出圆了。学生3:用圆规画圆时,圆规可以进行旋转。但是随手来画,手指不太好旋转。学生4(补充):这就是老师所说的“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师:这位同学说得非常好。“没有规矩,不成方圆”这句话不仅指出了画圆的规矩,还告诉我们做人也要讲究规矩,甚至研究问题也要讲究规矩。正所谓“圆有圆的规矩,方有方的规矩”。如果我们没有规则制度,就不能干好事情。
二、在美的展示中渗透美育情怀
在我们小学阶段之中,数学之美的价值可分为“动静之美”“对称与不对称”之美、“直观与抽象之美”等。因此,在平时的数学课堂中,可通过展示数学美感,激发起追求数学美的意愿,培养其审美情趣,提高学生对数学美的鉴赏能力。例如,一位教师在教学“对称图形”一课时,激情导入:“同学们,今天这节课,让我们一起走进‘对称图形’的世界。仰望苍天,俯瞰大地,有生命的地方,何处没有对称的足迹?大自然创造了无数富有对称性的景物。看花丛中翩翩的蝴蝶、蜜蜂;看那翱翔天际的大雁、白鸽,那横跨天空的彩虹、片片翻飞的落叶,以至于我们每一个人,每一张绽开的笑脸,都能让我们感受到对称的力量……”伴随着教师的激情描述,多媒体投影幕上也呈现出相应的对称景物,这些景物以大自然为背景,画面清新而唯美,让学生沉浸其中,激发思维飞出了课堂,飞向了美妙的数学世界。
三、在批判思维渗透理性精神
学生敢于向心目中的权威挑战,思维具有批判性,是难能可贵的。因此,在平时的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对学生进行批判性思维训练,突出对学生理性数学精神的培养。具体策略:(1)尝试“批判教材”,(2)大胆“批判教师”,(3)鼓励自我批判。需要指出的是理性精神的培养是一个渐近的过程,是与知识、能力、素质同步发展的过程。例:在一节高年级的“应用题”公开教学课上,教者不知是有意还是无意,将其中一个数字抄错。这时一位“火眼金睛”发现了其中的问题:“老师,你把数字抄错了。书本上是‘306’,而你写成了‘603’。”教者反辩道:“难道我非要用课本上的数字吗?”这位“火眼金睛”大胆指出:“老师,您这样说是不对的,对于课本我们要有一种尊重的态度,请您写出错因?”(余生一片惊呆状)这时教师反而面带微笑说:“感谢这位同学能帮我们指出所犯的错误,其实老师也有犯错误的时候,刚才我抄错了数字,请同学们今后监督我,也像这位同学学习。”(顺手把“603”改写成了“306”)本节课的教学中,当教者面对学生的指错,甚至一而再、再而三的“抬杠”,没有怒目圆睁,进行批评,反而郑重其事地加以表扬。此种做法营造了一种宽松民主的课堂氛围,消除了学生的畏惧心理。
四、在故事引入中渗透科学品质
数学文化的根本特征是它表达了一种探索精神。漫长的数学发展史已成为数学文化的一个重要载体。在平时的教学中,教师可结合教材内容讲述趣味数学故事。例如,一位教师教学“求不规则物体体积”一节内容时,引入了《乌鸦喝水》《曹冲称象》《阿基米德称王冠》三个故事。从这些故事中,学生们了解了科学家们严谨治学勇攀科学高峰的事迹;他们废寝忘食、孜孜不倦的态度;他们屡遭失败、永不放弃的意志;他们身处逆境、矢志不渝的品。从而拉近了学生与成功人士之间的情感距离,鼓舞学生生发自信、树立理想、不懈追求。
[1]黄怀芳.论数学课堂文化生态[J].数学教学研究,2009(04).
[2]胡晓蕾.农村小学教师教学观念个案研究[D].渤海大学,2012.
G623.5
:A
:1008-3561(2015)36-0056-01
丁红琴(1980-),女,江苏射阳人,小学一级教师,从事数学教学与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