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高校创业教育中创新精神的培养

2015-10-12孙小芳赵光荣

成才之路 2015年36期
关键词:精神大学生教育

吴 垚,孙小芳,赵光荣

(江南大学,江苏 无锡 214122)

论高校创业教育中创新精神的培养

吴 垚,孙小芳,赵光荣

(江南大学,江苏 无锡 214122)

创新精神是创业教育的核心目标,在高校创业教育中,应充分挖掘创业教育中创新精神培养的内涵,通过高校创业文化创设和氛围营造,激发学生的创新动力。同时,要通过整合创业教育的资源,开拓创业教育中创新精神培养的多方途径,开展各类创新创业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思维,提高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

高校;学生;创新精神;创业教育

创新精神和创新活动是创业的基础和动力核心,创业是创新的体现形式,两者融合密不可分。

美国创业教育领域的领导者杰弗里·蒂蒙斯(Jeffry A.Timmons)教授提出,学校的创业教育不同于社会上的以解决生存问题为目的的就业培训,也不是一种“企业家速成教育”。真正意义上的创业教育,应着眼于“为未来的几代人设定创业遗传代码,以造就最具有革命性的创业一代作为最基本价值取向”。大学生作为全社会最具活力的青年群体,是创新创业浪潮中的重要力量。培养创新型人才是高校创业教育的内涵要求。高校创业教育应摒弃和弱化创业教育的“速成”和“功力”目的,应着眼于未来,以创新精神的培养为目标导向,并融入大学生创业教育中,使其成为大学生未来创业的萌动源和发展力。

一、高校创业教育中创新精神培养的内涵

创新精神是一种勇于抛弃旧思想旧事物、创立新思想新事物的精神。从精神培养的角度出发,培养创新精神应该从“知、情、意、行”的人才培养模式为落脚点,在创业教育中设置与创新精神密切联系,并且科学合理的培养目标、内容、方法、评价等,系统地来开展教育活动,从而体现创新精神在高校创业教育中的教育内涵。

从创新精神的培养目标来看,应通过高校的创业教育,培养具有综合创新能力及专业创新能力相结合的复合创新型人才为目标。创业教育的优势就体现在它能够培养人的综合素质和全面发展的能力,而创业教育中的创新精神,应该是让学生创新精神既体现在其所涉及的专业学习方面,又能够体现综合素质方面,并能够将专业创新和综合创新有机结合起来,将创新精神融入涉及个人素质和能力的各个方面,这是创业教育中创新精神培养的最终目标。

大学生创新精神的培养内容,从“知、情、意、行”四个方面,应包含创新观念和思想的培养、创新情感和个性的培养、创新意识的培养及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四个方面。对于创新观念和意识的培养,就是要培养学生对所学习或研究事物的好奇心,对所学习或研究事物有怀疑态度,富有对所学习或研究事物的创新欲望,持有对所学习或研究事物的求异观念,拥有对所学习或研究事物的冒险精神,具有对所学习或研究事物的不满足感。在创新情感的培养方面,就需要通过一系列的实践活动环节,不断促进大学生树立合理的人生目标、磊落宽广的胸怀、远大的理想、坚定的信念、持久的激情、顽强的毅力,并以这些创新情感为基础,塑造创新人格。创新意识是一切大学生参与创新活动的引擎,必须坚持培养学生推崇创新、追求创新和以创新为荣的价值意识,由此最大限度地激发、释放创新激情,不断挖掘和发挥创新潜力,引发学生创新动力的产生。在创新能力方面,要培养学生不断养成丰富的想象思维能力、广阔的联想思维能力、敏锐的直觉思维能力及预测和判断思维能力。

创业教育是以培养学生的创业意识、创业精神和创业能力为价值导向,并以提高学生创业素质和修养为核心的素质教育。高校的创业教育的形式以课堂学习、课外活动和社会实践为主渠道。在创业教育中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实质上就是要将创新精神中的“知、情、意、型”在创业教育中充分挖掘出来,并有针对性地整合创业教育的资源,开拓创业教育中创新精神培养的多方途径,将创新精神培养作为创业教育的核心,开展创新创业活动。在创业教育中鼓励学生对现实环境中蕴藏的机会、对市场缺陷以及市场中未被发觉出来的需求进行创新性思考,通过创业活动培养学生的质疑精神、问题意识、求异求新的精神和能力。将创业教育中的课堂、课外、实践相互结合,将创新精神融入到创业教育的各个环节,形成渗透式的创新精神培养方式。

在高校创业教育中对学生创新精神的培养并不是一蹴而就的,它并不像学习专业知识和就业技能那样能够速成,创新精神的形成是一种素质养成的过程,需要通过长期的内涵式、启发式、实践式教育影响,逐步形成和提高的,并因个体差异性而体现出不同的特点。学生在综合性创新能力和专业性创新能力的发展情况各不相同,因此在进行评价时,也应该从以上两个方面进行评价,在创业教育中设立与创新精神相关的发展性评价体系,并通过其创新精神在创业实践活动的体现进行检验。

二、高校创业教育中创新精神培养的文化创设

对大学生创新精神的培养,要能够结合高校在创业学生中开设的具有系统性的创业培训课程,同时发挥高校学生工作中组织和宣传的优势,基于当前就业形势和创业指导的政策导向,为学生创设浓厚的高校创业教育氛围,创设具有高校学科设置特点及校园文化特点为一体的校园创业文化,给予学生以源源不断的文化氛围熏陶,在创业文化中激发学生的创新动力。

高校创业文化的创设需要挖掘具有创新性的创业校友资源,为学生提供创新型创业的典型,引导学生走创新引领创业的高质量创业途径。通过创业典型进行挖掘,将创新创业的学生作为优秀创业者、优秀毕业生、优秀校友在学生中进行广泛宣传,通过新媒体、宣传册等方式,宣传创新创业学生的真实事迹。特别对于在所学专业上开拓创新并应用到创业实践中去的学生事例,应作为典型对学生进行创业教育。通过宣传式的教育途径,使学生能深刻理解到,创新创业绝不是无知识无技术的创业,它是带有所学习专业特征的创业,运用大学中所学的科学文化知识进行的技术型创业,这样的创业更能够出现市场的差异化竞争,更能够在创业的道路上拥有自身的专业特长并越走越远,更具有可持续性。从这样的角度进行创新创业的文化创设,能使学生在学习好自身专业特长的基础上,形成创业意识,进而使创业人才成为大学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服务社会的集合体。

高校创业文化的创设需要在创业教育中,将系统的创业知识和技能学习与具有时代特点的创新创业案例结合起来,创设对学生具有可借鉴性、可操作性及能够激发学生对创业期许的创业教育文化。对于这些创业教育的设计,在选取创业典型案例时,一方面需要选择一些知名企业、成功企业发展的经典案例,开阔学生的眼界,让学生树立长远的创业目标和志向。另一方面需要选择一些与学科相关性较强的、处于发展过程中并且发展较为良好的校友创业企业案例,邀请这些创业校友或企业家,以开设讲坛、主题沙龙的形式,给学生以思想上的引领。通过他们介绍科学技术的变革及创新观念,使大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有了更高的起点和正确的方向。同时,通过成功企业、发展企业的榜样作用,会使大学生学有方向、学有榜样,在创新创业的路上走得更稳、更坚定。

高校创业文化的创设需要将创业教育中的第二课堂充分利用起来,通过将校园中与创新相关的活动融入到高校创业教育中,结合当前社会影响力强、社会普遍认同的创业形势,开展丰富的校园创业文化。例如,当前电子商务、移动互联、大数据、物联网等技术革新相联系的新兴行业呈现如火如荼的发展态势,大学生作为新事物接触最容易、最广泛的群体,对这些新兴行业发展充满兴趣,在校园创业类的文化活动中,可以结合这些具有时代背景的创业主题开展相关性强的校园文化活动,将具有时代发展特点的社会创业潮流文化,通过校园活动的形式,引入到高校的创业教育中。同时,通过在学生中开设创业训练项目,小发明、创新作品的展示,科技创业活动展等方式,在锻炼学生能力的同时,激发学生参与创新的热情和兴趣。通过学生活动的形式,将他们组织起来,在开展活动的过程中,对学生的创新行为、创新作品、创新理念予以肯定,并给予他们展示的舞台,在活动中萌发和坚定创新创业的意识。通过将具有商业价值的学生科技创新项目与创业教育相结合,结合项目的商业价值激发学生形成创业意识,同时结合科技创新项目的商业需求,对项目进行再创新,在创新和创业的相互促动中,逐步形成成熟的创新创业思维,不断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三、高校创业教育中创新精神培养的平台搭建

创新型人才培养是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和目标,高校在创新精神培养方面除了具有浓厚文化氛围的同时,也具有十分丰富的学科资源和实践资源。在创业教育中,可以充分挖掘高校的创新培养资源,通过资源整合、优化配置的方式,搭建创新精神培养的平台,将创新精神的培养落到实处,做到细处。

高校中不同专业看似互不相关,其实蕴含着创新的源泉,创新不是空想主义,很多时候创新不仅仅是从无到有的单学科领域研发型创新,对于大学生而言,更多的时候创新是基于学生在所学习专业知识创新的同时,开放式的与其他学科形成的交叉、碰撞后产生的融合型创新。各种学科之间的交叉、碰撞、融合,是创新的重要动力来源。在进行创新创业教育的过程中,要从创新动力来源的角度出发,挖掘高校的学科资源。通过联络不同专业、不同学科在创新创业兴趣浓厚的学生,将他们组合在一起,在俱乐部、社团或其他学生组织的氛围下,从学科交叉组合的角度,激发大学生的创新思维。在“大众创新、万众创业”的创新创业浪潮中,“创客空间”作为时代孕育而生的产物,进入人们的视线,并逐步成为社会热点话题。事实上,以创新为荣、以创意为乐的“创客”,在高校中具有优越的发展条件和可持续性的发展优势。高校在创业教育中,可以通过校园充分发挥学科资源,以学生组织的形式,搭建校园创客平台,让更多的学生融入其中,在创新精神培养方面获得长足的发展。

对于“90后”大学生而言,具有较强的沟通能力和完善的人际交往能力是其主要特点之一。培养学生的沟通和交往能力也是创业教育的重要内容,而对于创新精神培养而言,创新不单单是闭门造车式的个人创新,对于新时代的大学生而言,更多的时候,他们喜欢在沟通讨论、头脑风暴、团队协作中,激发自己的创新思维,形成创新成果。因此,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团队意识对学生创新精神的培养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高校应将创新训练项目、各级各类学科竞赛、创新创业竞赛等学生团队实践资源,融入到高校的创业教育中来,组织学生积极参与到这些创新活动中,通过学生团队参与的方式,结合教师指导及项目或竞赛自身的具有的创新性,让学生团队在立项、研究、结题,参赛、备赛、比赛中不断激发创新意识,开发创新思维。并在项目和竞赛进行的全过程中,不断形成团队意识,基于项目或竞赛中的难点,创新突破、攻坚克难,在实践中培养学生不懈探索、坚持不懈的精神。创新需要建立在发现的基础上,高校应将大学生社会实践的资源融入到创业教育中来,让学生通过社会调研,寻找社会中的需求,发现可进行发展的创新点,寻找创业机会,开拓创业视野,并形成特有的创新思维体系。在创业实践活动中,通过完成技术革新、经营创新、营销创新等方式,逐步培养创新能力,进一步强化创业精神。

四、结束语

大学生创业教育对其未来的创业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高校创业教育中创新精神的培养,应不断完善,形成系统化、全面化、常态化的人才培养模式,让创新精神的培养融入创业教育的各个环节,为创新型人才的创业奠定坚实的基础,使创新引导创业成为未来社会创业的主要途径,并使创新型创业成为未来社会发展的活力和动力。

[1]何建洪,罗华.大学创业教育与学生创新精神、创业能力关系研究[J].兰州教育学院学报,2012(09).

[2]刘碧强.美国高校创业型人才培养模式及其启示[J].中国高等教育评估,2012(03).

[3]朱京凤.用创新精神推进高校创业教育的突围[J].中国成人教育, 2009(23).

[4]胡宇.论大学生创新精神与创新能力的培养[J].黑河学刊,2015(09).

C961;G644

:A

:1008-3561(2015)36-0006-02

吴垚(1990-),男,江苏徐州人,江南大学辅导员,助教,硕士,从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与创业教育研究;孙小芳(1983-),女,江苏无锡人,江南大学大学生创业指导中心副主任,讲师,硕士,从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与创业教育研究;赵光荣(1988-),女,江苏无锡人,江南大学法学院辅导员,助教,硕士,从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大学生心理健康及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研究。

猜你喜欢

精神大学生教育
国外教育奇趣
题解教育『三问』
虎虎生威见精神
初心,是来时精神的凝练
教育有道——关于闽派教育的一点思考
带父求学的大学生
拿出精神
大学生之歌
让大学生梦想成真
他把孤儿院办成大学生摇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