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广西大新县坤外金矿矿区地质特征及找矿标志浅析

2015-10-12农哲

地球 2015年7期
关键词:北流褐铁矿硅化

农哲

(广西三○五核地质大队广西柳州545007)

广西大新县坤外金矿矿区地质特征及找矿标志浅析

农哲

(广西三○五核地质大队广西柳州545007)

广西大新县坤外金矿主要赋存于下泥盆统北流组中石英脉及硅化带分布地段。金主要是与黄铁矿共伴生,以硫化金的微细粒形式存在于破碎硅化带中。

坤外金矿地质特征找矿标志

1 地质特征

1.1地层

矿区出露地层有寒武系边溪组(∈b)、下泥盆那高岭统莲花山并层(D1l-n)、北流组(D1-2b)及黄猄山组(D2hj)。

1.2构造

矿区位于华南准地右江褶断区南部越北隆起北缘褶断束内的四城岭背斜西北翼,次级褶皱构造发育。其中坤外次级背斜构造大致呈北东—南西向,轴部由西至东通过坤外屯以北,直至龙部屯一带,长约3.0km,轴部为强硅化石英岩,两翼为北流组砂、泥岩组成。两翼地层产状不对称,南东翼产状缓,北西翼产状陡。渠坤背斜两翼层间硅化破碎带发育,其间多为石英细脉充填、硅化强烈,具金矿化及褐铁矿化。

矿区断裂构造较发育,目前已发现的断裂主要有米屯一带的北东向正断层和坤外北部的小断裂。

1.3岩浆岩

矿区内未发现有岩浆岩出露,但在矿区外围湖润、新湖一带,有多处基性岩呈岩脉零星分布。

1.4围岩蚀变

矿区围岩蚀变较发育,且与金矿化有密切关系,是寻找金矿的主要找矿标志。围岩蚀变类型主要为为硅化、黄铁矿化、褐铁矿化等。

1.5地球化学特征

经1:10000地化剖面测量,在矿区内圈出了主要的金异常3处,异常总体呈北东向分布。各异常其浓集中心明显,最大值达983PPb。经地表槽探揭露及钻孔控制,在金异常分布地段,均发现有金矿化体存在,最高品位达5.05g/t。金矿(化)体的分布情况与金异常分布十分吻合。

图1 矿区区域金异常分布图

2 矿区金矿化特征

2.1矿化体特征

在矿区内共发现并圈定了金矿化体3个,金矿主要赋存于背斜两翼之下泥盆统北流组泥砂岩层间硅化带中,呈层状、似层状、透镜状产出,与硅化、褐铁矿化、黄铁矿化、石英细脉有密切关系。各矿化体特征分述如下:

2.1.1Ⅰ号金矿化体

分布于矿区东北角大岭一带,矿化体呈层状、似层状产于下泥盆统北流组硅化粉砂岩中,矿化体向南东倾斜,倾向110~130°,倾角50~60°,已控制矿化体长度100m,厚度1.0~3.3m。该矿化体矿化不均匀、且分布也不连续,具硅化、黄铁矿化、褐铁矿化,与围岩界线尚属清楚。单工程金品位0.32~1.66g/t。

2.1.2Ⅱ号金矿化体

分布于矿区中部坤内至坤外一带,矿化体呈层状、似层状产于下泥盆统北流组硅化泥质粉砂岩中,矿化体倾向西,倾角30~60°,已控制矿化体长度500m,厚度2.6~6.0m。最大控制深度仅有22m。矿化体具硅化、黄铁矿化、褐铁矿化,矿化不均匀、且分布也不连续,金含量0.75~1.75g/t。

2.1.3Ⅲ号金矿化体

分布于矿区中部坤内至坤外一带,矿化体呈层状、似层状产于Ⅱ号矿化体下部,与Ⅱ号矿化体平行产出,厚度2.1~3.5m,矿化体特征与Ⅱ号矿化体相似,具硅化、黄铁矿化、褐铁矿化,矿化不均匀,金含量0.70~3.34g/t。

总之在含金矿层呈黄色、黄褐色,其岩性为泥质粉砂岩,其具碎裂结构、细粒结构、粉砂质结构,块状结构,具硅化、褐铁矿化、黄铁矿化,常见黄铁矿风化流失残留小褐黄色斑点和孔洞,并具石英细脉沿裂隙穿插,与围岩界线尚属清楚。

2.2矿化体围岩

矿区金矿主要产于下泥盆统北流组泥砂岩层间硅化带中,其围岩主要为粉砂岩、泥质粉砂岩及泥岩。一般含金岩层硅化蚀变强烈,主要有硅化、黄铁矿化、褐铁矿化。与围岩界线清楚,在野外肉眼可辨别。

2.3找矿标志

2.3.1地层岩性标志

区内金矿主要赋存于下泥盆统北流组的粉砂岩、粉砂质泥岩中,在有铁帽、石英脉及硅化带分布地段,往往是金矿赋存的有利部位。

2.3.2构造标志

在背斜轴部及其旁侧还派生的次级小断裂、小褶皱以及一些层间破碎带,是本区主要控、赋矿构造。

2.3.3地球化学异常标志

本区Au元素重砂异常区及1:10000地化剖面Au元素异常区,是寻找金矿的重要靶区,目前已知的金矿化体与金异常分布十分吻合。

2.3.4直接找矿标志

区内旧民采矿坑或矿化体露头分布地段是寻找金矿的重要标志。

2.4金赋存状态

从野外工作及分析结果来看,金主要是与黄铁矿共伴生,以硫化金的微细粒形式存在于破碎硅化带中。

2.5围岩蚀变

2.5.1硅化

为矿区普遍发育和成矿关系最为密切的蚀变,发生在各个成矿阶段和过程中。由于硅化作用的结果,致使岩石中的SiO2含量大多超过70%,有的甚至高达95%。金矿化主要产于硅化破碎带黄铁矿化较强的部位。

2.5.2黄铁矿化

坤外金矿区属于低品位硫化物型矿区,黄铁矿化普遍发育,黄铁矿多呈自形晶立方体,主要以星散状浸染在岩石中,在强硅化及小石英脉两侧部位形成稠密浸染状和小脉状,是金的主要载体矿物。

3 总结

综上所述,本矿区天然地质环境良好。主要矿化体规模属小型,矿化体形态复杂程度中等,后期断裂构造对矿化体形状影响较小,矿化体厚度不稳定,有用组分分布不均匀,矿化体赋存在北流组石英砂岩及硅质岩内,受近南北向的断裂破碎带控制。矿化体形成时的成矿环境为中温、低压、弱碱性、弱还原环境,矿质来源主要来自岩石本身,并受薄层状破碎石英脉控制。

[1]彭智新.广西大新县坤外金矿详查报告[R].广西柳州:广西三0五核地质大队,2012.

[2]李明声,黄敬兰.广西壮族自治区区域地质志.北京:地质出版社,1985:710-712.

P62[文献码]B

1000-405X(2015)-7-40-1

猜你喜欢

北流褐铁矿硅化
林白的北流书写及其价值
安徽省宣城市溪口—鲍坑金多金属矿地质特征及控矿因素
安钢烧结机配加澳褐铁矿粉的生产实践
河北省丰宁满族自治县东山湾地区金矿成矿地质特征及潜力综合评价
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研究
北流河故事
褐铁矿粉的烧结基础特性的实验研究
褐铁矿选冶技术进展概述
古木硅化处理对其物化性能的影响
北流话和玉林话语音的主要差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