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汉翻译类学术书评语篇中的负向评价研究
2015-10-12蒋文干
蒋文干
(阜阳师范学院外国语学院,安徽阜阳,236041;查大学文理学院,土耳其梅尔辛,33800)
英汉翻译类学术书评语篇中的负向评价研究
蒋文干
(阜阳师范学院外国语学院,安徽阜阳,236041;查大学文理学院,土耳其梅尔辛,33800)
在评价系统下对十八篇英汉翻译类学术书评语篇中的负向评价进行对比分析,发现英汉两种翻译类学术书评语篇中的负向评价呈现下列差异:汉语学术书评中的负向评价内容所占比例偏低,英语学术书评中的负向评价内容所占比例更为合理;汉语学术书评语篇中的负向评价呈现出弱势性和模糊性特征,英语书评中的负向评价语势强烈,意图明显;汉语学术书评中更多地使用求证性和可能性语言来表达负向评价,英语学术书评中更多地利用宣言和肯定性语言来表达负向评价。
英汉;学术书评;语篇;负向评价
近年来我国出版界从国外引进了大量的翻译理论著作,为我国翻译界带来了国外翻译研究的前沿信息,使得我国翻译研究逐渐与国际接轨,大大推动了我国翻译学科的发展。随着翻译学术著作的引进,就有了针对这些著作的书评。书评作为一种特殊的学术文体决定着学术理论及著作的接受和传播;而针对国外翻译著作的翻译类学术书评对于国外翻译学术著作及国外翻译理论在国内的接受和传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很多国外翻译理论书籍及翻译理论正是通过书评引起了我国翻译研究者们的注意,并最终为他们所接受。翻译类学术书评对翻译理论及翻译著作起着介绍、正面评价和批判性评价的作用。学术书评向国内翻译研究者介绍国外翻译理论及翻译理论著作,成了我国翻译研究者了解国外翻译理论的窗口;学术书评通过正面评价向我国翻译理论研究者们推荐国外翻译理论及著作,使得国外翻译理论和著作为我国翻译研究者们所采纳与接受,并最终形成了国外翻译理论著作与翻译理论在国内传播的基础。而学术书评对国外翻译理论与著作的批判则为我国翻译理论研究者深入认识国外翻译理论及其缺陷打开了思维空间,也为我国翻译研究者们进一步深入研究翻译现象,进行翻译理论创新提供了契机。
一、文献回顾
学术书评研究是语篇评价功能研究的一部分。关于语篇评价功能的系统研究最早始于20世纪90年代澳大利亚语言学家James R.Martin等在系统功能语言学基础之上创立的评价系统理论。评价系统理论主要研究人们是如何使用语言来表达他们对待事态的观点、立场和态度的[1]。它包括三个次系统:介入、态度和级差。
国内关于语篇评价功能的研究目前还处于理论引进的早期阶段。相关研究主要分为理论介绍类研究和理论应用类研究两个方面。较早向国内学术界介绍评价系统理论的是河南大学的王振华博士。他于2001年在《外国语》杂志上发表了《评价系统及其运作—系统功能语言学的新发展》一文,全面介绍了“评价系统产生的缘由、背景、理论框架及其运作”[1]。而王振华博士的导师胡壮麟教授又于2009年在《外语教学》杂志上发表了《语篇的评价研究》全面介绍了语篇的评价研究,内容包括评价的定义、范围和分类,评价的体现方式和各种评价理论(其中包括评价系统理论)[2]。继胡壮麟之后,袁邦株等又于2013年在《外语学刊》上发表了《语篇评价的4种视角》一文,向国内学者们介绍了“功能语言学视角(即系统评价理论)、语料库视角、专门用途英语视角和综合视角”等四种不同的语篇评价意义研究视角[3]。在应用研究方面,张先刚首次于2007年提出将系统评价理论作为翻译中的态度分析工具用于翻译实践和翻译理论研究之中[4]。而马伟林则于2011年具体应用系统评价理论分析了语篇衔接手段的评价意义,提出语篇衔接手段具有触发作者肯定或否定评价的作用[5]。
系统评价理论的应用研究除了上述在翻译领域的应用研究及应用于语篇衔接手段的评价功能分析以外,还有一个研究领域,就是学术书评研究。学术书评作为具有评价功能的典型语篇自然应该成为语篇评价功能研究的热门领域。在国内,唐丽萍是较早应用系统评价理论研究学术书评的学者。她于2004年在《外国语》杂志上发表了《学术书评语类结构的评价分析》一文,以系统评价理论为指导“从主体间立场的角度对语类结构作评价分析,探讨学术书评语类的修辞策略和篇章策略”[6]。第二年,她又在《外语学刊》杂志上发表了《英语学术书评的评价策略——从对话视角的介入分析》一文,对语言学书评评价阶段的自言资源进行统计分析,通过实证研究证实了书评中正面评价和负向评价在自言资源和外言资源使用方面的差异[7]。另一研究者陈令君则在系统评价理论的框架下,从评价参数的角度通过自建语料库实证研究了学术书评的评价性言语,并归纳出了评价表达在语义范畴上的五个参数[8]。除了针对学术书评评价部分的研究外,还有学者如布占廷在系统评价理论框架下,对学术书评的标题进行了研究,探讨了机构变量对学术书评标题的影响[9]。
从现有的文献来看,国内学者对于学术书评的研究总体上关注的还是学术书评中的评价性内容和语言。这表明学术书评中的评价部分的重要性和研究价值。然而,目前,对于评价内容的研究尚没有具体到评价内容中的两个重要组成部分——正向评价和负向评价。而评价内容的这两个部分却又各自有着自己的语言特征。唐丽萍在《英语学术书评的评价策略——从对话视角的介入分析》一文中就指出了正向评价和负向评价内容在语言使用上的差异[7]。但是,她并没有深入研究这两个部分的任何一部分。随着学术书评研究的深入,有必要对学术书评中的这两部分内容单独进行研究。而在正向评价和负向评价研究中,负向评价的研究价值更大,这是因为出于人际关系及学术水平的要求,批评的话比表扬的话要难说的多,这就对负向评价内容有了更多的策略要求。
二、研究设计
(一)研究问题
本项研究主要回答以下四个问题:(1)汉语翻译类学术书评语篇中的负向评价呈现哪些特征?(2)英语翻译类学术书评语篇中的负向评价呈现哪些特征?(3)英汉翻译类学术书评语篇中的负向评价存在哪些差异?(4)是什么原因导致了英汉翻译类学术书评语篇在负向评价上的差异?
(二)语料来源
随机选择了10本常见的国外翻译理论著作,在中国知网通过核心期刊检索找到了针对这些翻译理论著作的书评。然后,通过EBSCO外文期刊数据库检索这10本翻译理论著作的英文书评,共找到其中5本著作的英文书评。之后,在中国知网以“翻译”和“评”为关键词检索核心期刊和CSSCI期刊论文,找到了另外10篇国外翻译理论著作的中文学术书评,再次通过EBSCO外文期刊数据库检索,找到其中4本翻译理论著作的英文书评。两次检索结果放在一起就有了9本国外翻译理论著作的18篇学术书评,每本翻译理论著作匹配一篇中文书评和一篇英文书评。这9本国外翻译理论著作的中文书名为:《通天塔之后:语言与文化面面观》《翻译研究》《描写翻译研究及其后》《语言迷》《翻译的窘境》《译者的隐身》《翻译改变一切》《西方翻译理论:从希罗多德到尼采》《谁在翻译?——超越理性论译者的主体性》。
(三)数据分析
1.态度分析:从情感(喜好与厌恶)、判断(好与坏)和鉴赏(美与丑)三个不同的角度分别研究英汉两种语言书评语篇中的负向评价性语言及内容。总结英汉两种语言所写的翻译理论著作书评中的负向评价在语言使用和内容选择上的特征。对比两种书评的负向评价在态度上的差异。
2.级差分析:从语势(强势与弱势)与聚焦(模糊与清晰)两个不同的角度分别研究英汉两种语言书评语篇中的负向评价性语言及内容。总结英汉两种语言所写的翻译理论著作书评中的负向评价在语言使用和内容选择上的特征。对比两种书评的负向评价在级差上的差异。
3.介入分析:从自言(开放与闭合)与借言(插入与同化)两个不同的角度分析英汉两种语言书评语篇中的负向评价性语言及内容。总结英汉两种语言所写的翻译理论著作书评中的负向评价在语言使用和内容选择上的特征。对比两种书评的负向评价在介入程度上的差异。
三、研究结果与讨论
(一)研究结果
1.负向评价的态度分析结果:负向评价内容的数量及评价对象的选择等可以反映评价者的态度。因此,从数量分析的角度对英汉翻译类学术书评中的负向评价进行分析。在进行负向评价内容的数量分析时,为了方便比较,首先确定含负向评价的段落,再将含负向评价内容的段落数量与整个评论的段落数量进行比较,得出负向评价内容在整个学术书评中所占的比重。根据上述原则,对英汉翻译类学术书评进行了对比,数据统计结果如下:
表1 英汉学术书评负向评价内容的数量对比表
通过对表一的分析,可以发现在所选样本中,英文翻译类书评中负向评价内容在整个书评中所占的比重平均达到书评内容的三分之一;而中文书评中负向评价内容在整个书评中所占的比重平均只占书评内容的八分之一左右。结合上表的统计数据还可以看出英汉翻译类学术书评中负向评价所针对的著作具有一定的倾向性,英文书评负向评价较多的著作,在中文书评中恰是没有负向评价的著作,而英文书评中没有负向评价的著作恰是中文书评中负向评价内容较多的著作。
2.负向评价的级差分析结果:根据所用语言的语势强弱不同和聚焦程度的不同,负向评价语言可以分为高值级差和低值级差两种类别。高值级差可以凸显评价者想要表达的批评意义,而低值级差则会弱化评价者的批评。在负向评价中,陈述著作主要缺陷的句子是批评话语的核心。因此,对负向评价的级差分析以表达负向评价核心内容的句子为分析内容。通过对英汉含有负向评价的书评进行分析,在英文书评中找到了11句表达负向评价核心内容的句子;在汉语书评中找到了8句表达负向评价核心内容个的句子。通过对这些句子的分析发现,英文书评中的负向评价倾向于使用高值级差来凸显批评意义,而汉语书评中更多使用的是低值级差来弱化批评的强度。在4篇含有负向评价的中文书评中,有8句表达重要批评意义的核心陈述,然而,其中只有1句使用了高值级差来强化批评,使用低值级差来弱化批评的高达7句;相反,在5篇含有负向评价的英文书评中,有11句表达重要批评意义的核心陈述,然而,其中就有7句使用了高值级差来强化批评,使用低值级差弱化批评的只有4句。
3.负向评价的介入分析结果:同样以级差分析中所研究的表达负向评价核心内容的句子为分析对象进行介入分析。在介入分析中,宣言含有预料之中的意义,用于批评具有增强批评意义的作用;弃言含有预料之外的意义,用于批评语境具有削弱批评的作用;求证性语言为读者打开了对话空间,承认了争议可能性,有利于削弱批评的强度,而增加批评的可信度;借言则为读者打开了多方对话的空间,借用他人的话来表达批评的意义,有利于缓和说话人批评意义的强度。根据上述级差参数,对英汉翻译类学术书评中表达负向评价核心内容的句子进行分析,结果如下:
表2 英汉学术书评负向评价内容的介入分析统计表
上表显示,英文书评中宣言使用比例较高,达到50%以上;汉语书评中求证性言语使用的比例较高达到60%以上。
(二)讨论
以上研究结果表明针对国外翻译理论著作的汉语翻译类学术书评语篇中的负向评价内容在整个书评语篇中所占的比例较小;汉语翻译类学术书评语篇中的负向评价倾向于更多的使用具有低值级差语义的词汇来弱化批评意义的强度;汉语翻译类学术书评语篇中的负向评价倾向于更多的使用求证性和可能性语言来打开对负向评价的批评空间。而与此相对的是,针对这些翻译理论著作的英语学术书评语篇中的负向评价则在整个书评语篇中所占的比例比较平衡,达到三分之一左右;英语翻译类学术书评语篇中的负向评价倾向于使用具有高值级差语义的词汇来强化和凸显批评的内容。
针对国外翻译理论著作的英汉翻译类学术书评在负向评价上的差异有着深层次的原因。首先在翻译理论研究方面,国外翻译理论研究一直处于领先地位。国内翻译理论研究有很大一部分都是从国外引进的。而针对这些国外引进的翻译理论专著的学术书评在很大程度上可以说是在理解和吸收的基础之上对国外翻译理论的介绍。所以,负向评价的内容自然不会很多。而且,从一个引进者的角度来讲,太多地批评自己引进和介绍的东西,似乎也不合情理。但是,缺乏负向评价的书评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学术书评。而没有真正的学术书评“恐怕学术难以进步[10]”。而且学术书评中负向评价的不足有还可能导致国内其他学者“以为外面的一切都好,只有亦步亦趋鹦鹉学舌[10]”。针对国外翻译理论著作的学术书评中负向评价内容的不足关闭了引进者和国内读者在引进国外翻译理论的基础之上,针对国外翻译理论的不足进行研究,从而实现翻译理论创新的空间;导致国内翻译理论研究者们疲于学习和引进国外翻译理论,从而忽视了中国翻译理论的构建;最终导致我国翻译理论界无法改变在国际翻译理论界的“失语”状态。
通过对比,我们还发现,那些国内学者在学术书评中未加多少批评的恰是那些在国外受到很多批评的著作,而国内学者批评较多的著作又恰是国外学者负向评价较少的作品。通过对比,我们发现那些国内学者没有批评多少的著作又恰是国内引进的国外经典翻译理论著作,而那些批评较多的又恰恰是国内最新引进的国外较新的翻译理论著作。这就可以很好的解释为什么国内外对待同一部作品的态度会截然相反了。这是因为,国内翻译理论界在最初引进西方翻译理论时,我们与国外翻译界还存在较大的差距。在这种情况之下,批评国外翻译理论著作的难度较大。而经过多年的引进、学习和自身的发展,我们目前的翻译学科已经有了很大的发展,对翻译的认识更加深入,在这种情况之下,我们批评国外的新作才会有底气。这对于我国国内翻译理论界来说,应该是值得学习的地方。
英语学术书评语篇倾向于凸显和强化批评的内容,而针对国外翻译理论著作的汉语学术书评语篇则倾向于对批评意义的弱化和模糊化。不同的批评方式反映的是中外两种不同的文化取向。中国文化强调和谐;强调委婉的表达;强调温和的批评;强调对他者面子的尊重。因此,中国学者一般不会批评别的学者,即使批评也尽量避免太过唐突、太过激烈。而国外学者在批评别人时则不会有这么多的顾虑。并且,在英语语言中,字里行间的批评意义往往不被理解。人们更多倾向于直接用语言表达他们的批评意义,而不是通过暗示、语境等手段来间接表达批评意义。当然,对批评的弱化也可能是出于中国学者自身对批评的不自信。
英语学术书评语篇倾向于更多的使用宣言来表述所要评论的著作的缺点;而汉语书评语篇则倾向于更多使用求证性语言来表述所要评论的著作的缺陷。英语学术书评中宣言的使用表明的是批评者对自己所提的观点的自信和肯定。这是一种不容差异的思维。而汉语学术书评中求证性言语的使用表明的则是汉语书评作者对自己所提观点的潜在缺陷的模糊意识。这是一种容许差异的思维。中国学者长期受到中庸思想和辩证唯物主义的影响,认识到任何理论都会存在缺陷,任何思想都不能走极端。一件事物往往需要考虑它的两面性。学术批评同样有它的两面性。在学术书评中所提出的对于他人著作的批评同样也可能存在对立的一面。所以,中国学者在进行负向评价时往往更多的持有一种与他者共同讨论、共同求证的态度。当然,求证性语言的使用也可能说明批评者自己并没有十足的把握来证实自己的论断,从而体现了批评者的不自信。然而,无论是针对学术问题的中庸之道,还是批评者自信的缺乏,对于中国翻译理论的构建都会产生不良的影响。学术的发展正是通过争论而不断前进的,中庸之道调和了争议的同时也扼杀了学术创新的可能。
通过对比分析发现英汉翻译类学术书评语篇中的负向评价内容无论在数量上,还是在级差强度和介入程度上都存在着显著的差异。因此,我国翻译理论界在书写针对国外翻译理论著作的新的学术书评中应该本着对我国翻译学科发展负责的态度认真考证国外翻译理论著作,并在此基础之上客观评价国外翻译理论著作的优点和缺点,确保针对国外翻译理论的负向评价内容在学术书评中占有合理的比例;确保针对国外翻译理论的负向评价内容不致于过于弱化而导致读者的忽略;确保不致于因为评价内容不够肯定而导致读者对负向评价内容的怀疑。
[1]王振华.评价系统及其运作——系统功能语言学的新发展[J].外国语,2001(6):15-20.
[2]胡壮麟.语篇的评价研究[J].外语教学,2009(1):1-6.
[3]袁邦株,李雪.语篇评价研究的4种视角[J].外语学刊,2013(5):41-45.
[4]张先刚.评价理论对语篇翻译的启示[J].外语教学,2007(6):33-36.
[5]马伟林.语篇衔接手段的评价意义[J].当代修辞学,2011(4):89-94.
[6]唐丽萍.学术书评语类结构的评价分析[J].外国语,2004(3):35-43.
[7]唐丽萍.英语学术书评的评价策略——从对话视角的介入分析[J].外语学刊,2005(4):1-7.
[8]陈令君.基于自建英语学术书评语料库的评价参数模型探析[J].外语与外语教学,2012(2):23-27.
[9]布占廷.基于评价理论的语言学书评标题研究[J].外语与外语教学,2013(4):53-57.
[10]葛兆光.从学术书评到研究综述——与博士生的一次讨论[J].杭州师范大学学报,2012(5):129-136.
H05
A
2014年度安徽高校省级人文社科重点项目“英汉学术书评语篇中的负向评价研究”(SK2014A343)[作者简介]蒋文干(1977-),男,硕士,讲师,研究方向为英语翻译、口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