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计有效问题串,引导学生主动探究
——以“二项式定理”的教学为例
2015-10-12江苏省梁丰高级中学宋东娟
●江苏省梁丰高级中学 宋东娟
设计有效问题串,引导学生主动探究
——以“二项式定理”的教学为例
●江苏省梁丰高级中学 宋东娟
传统应试教学追求“快节奏、大容量”的“题海式”讲练教学,在课堂上不可能给学生留下足够的思考时空,学生始终处于被动接受状态.这种教学,忽略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忽视了调动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把学习的时空还给学生,让学生快乐学习,越来越成为广大教育工作者追求的目标.最近教研室在笔者所在学校开展了“学为中心”理念下课堂教学的组织形态问题研讨课,笔者执教了“二项式定理”一课,在仔细研读教材后,在教学设计上作了一些思考,在课堂教学中,把主动权交给学生,学生的探究积极性很高,自感效果不错,现把探究问题的设计意图、教学流程及关键部分的教学过程等整理成文,与读者交流、研讨,以期抛砖引玉.
一、内容分析
“二项式定理”是苏教版选修2-3第一章的内容,其特殊情况(a+b)2、(a+b)3早在初中阶段学生就已学习过,但要得出(a+b)n的展开式,仅仅知道乘法分配律是不够的,还需要一些“组合”知识,因此,教材把它安排在“排列组合”之后.利用二项式定理,可以解决一些指数(正整数)较大的多项式问题,它在江苏高考理科卷中也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常以压轴题的身份出现在附加题中.
二、教学方法分析
“二项式定理”第一课时,不仅要让学生理解二项式定理、把握其结构特征、能运用定理解决一些简单问题,更需要定理的生成过程,增强学生探究、发现问题的能力,真正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热情.由于“二项式定理”是关于正整数n的命题,因此定理的生成,可以归纳探究为主线设计问题,引导学生从特殊情况n取1、2、3、4出发,发现一般性结论,正好“归纳推理”是选修2-2中的内容,学生已经学习过,这也体现了学以致用的原则.对于(a+b)n的展开式,学生容易发现其项数、字母a和b的指数的变化规律,而各项系数的变化规律较难发现,这是本节课探究的核心,需要教师巧妙设计问题,并合理引导.
三、教学过程设计
1.提出问题
问题1:对于正整数n,用什么方法能得到(a+b)n的展开式?
设计意图:问题1的提出虽有点儿唐突,甚至让有些学生不知所措,但这样的设计是有必要的,要让学生自己分析出由特殊到一般的归纳思想,即根据特殊情况n取1、2、3、4,猜想出(a+b)n的展开式,从而使学生深刻认识到“归纳推理”在处理正整数问题中的重要性.
倘若设问:由多项式的乘法法则,我们已经知道(a+b)2、(a+b)3、(a+b)4的展开式,能得到(a+b)n的展开式吗?这样的设问过渡很自然,学生会立即运用归纳的手段,但学生失去了对解决方案选择的思考,相当于教师引导过多,失去了探究的本真性.
2.学生自主探究
问题2:通过归纳推理,你有哪些发现?
这一过程约需要5分钟,一般情况下,学生都能得到(a+b)n的展开式:(1)共有n+1项;(2)每一项中a、b的指数之和都为n;(3)首尾两项an、bn的系数都为1等,因而可初步归纳(a+b)n的展开式,即(a+b)n=an+an-1b+an-2b2+an-3b3+…+abn-1+bn,主要是中间n-1项的系数还要进一步归纳探究.
3.系数探究,定理构建
系数探究是二项式定理生成的核心过程,笔者将课堂教学的具体过程整理如下.
师:同学们已经初步归纳出(a+b)n的展开式,只是中间n-1项的系数还不清楚,这说明我们对展开式中各项的成因不清楚,还需要进一步分析和归纳,请大家思考问题3.
问题3:对于(a+b)3的展开式,为什么a2b的系数为3?(PPT展示)
设计意图:如果学生没有预习,绝大多数学生(甚至全部)是没有办法归纳出中间n-1项的系数的变化规律的,他们找不到探究方向,这时需要教师适时点拨.问题3的提出,使得学生明确了分析目标,只要运用乘法分配律理清a2b的形成过程,就能知道a2b的系数为什么是3,由此,他们就能归纳出(a+b)n的展开式各项的系数.
生1:(a+b)3=(a+b)(a+b)(a+b),第一个括号、第二个括号中的字母a与第三个括号中的字母b相乘得a2b;第一个括号、第三个括号中的字母a与第二个括号中的字母b相乘得a2b;第二个括号、第三个括号中的字母a与第一个括号中的字母b相乘得a2b,所以a2b的系数是3.
师:对!生1利用列举法得到a2b的系数是3,有没有更好的解释方法?
生2:要得到a2b,在三个括号中,从其中两个括号中取字母a,从另一个括号中取字母b相乘得到,运用组合知识,共有种情况,所以a2b的系数是3.
师:不错!生2用组合知识解释了a2b的系数为什么是3.这里同学们注意一下,通常把组合数的上标对应于字母b的指数,所以该项可写成我们再认识一下(a+b)3的各项,谁来进一步总结一下?
生3:(a+b)3的展开式的每一项都是3次项,每一项都是从3个括号中各取1个字母的乘积,所以(a+b)3展开后为
师:好!根据乘法分配律可知:同一括号内的字母不能相乘,一括号内的字母可以与其他括号内的任何字母相乘,展开式的每一项中字母b的指数对应于选择字母b的括号数,所以每一项的系数都可以用组合数表示.通过以上分析,请同学们思考问题4.
问题4:根据问题3的分析,你能得出(a+b)n的展开式吗?(PPT展示)
师:对!解释一下展开式的得出过程.
生4:(a+b)n的展开式是由n个(a+b)相乘得到,第一项是从每个括号中都取字母a相乘,得;第二项是从n-1个括号中取字母a,从另一个括号中取字母b相乘,得,依次类推可得(a+b)n的展开式.
师:好!我们再看an-rbr项的系数,它是从r个括号中取字母b,从另外n-r个括号中取字母a相乘得到的,所以它的系数是Cnr,其上标通常与字母b的指数对应.以上我们得到的公式叫二项式定理,右边的多项式叫做(a+b)n的二项展开式.
设计意图:原先课前的教学设计,是定理生成之后,讲授定理的运用,用PPT展示课本例题及变式,但考虑到时间问题,到此离下课仅有10分钟时间,例题的讲解剖析会有点儿草率.因此,课堂上临时做了调整,原来准备的PPT未展示,直接提出二项式系数和的问题.现在想来也有合理之处,问题5的二项式系数和问题,是在上述详细分析二项式系数的概念之后提出的,过渡自然,又进一步加强了对定理的理解,体现了知识间的关联,而且问题5也算是定理的运用.
5.课堂小结
问题6: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
设计意图:课堂小结交给学生,让他们自己总结学习的得失,长期如此,能养成善于总结、归纳问题的好习惯.主要是让学生总结出以下三点:(1)对于正整数方面的问题,要善于用归纳推理的手段研究一般性结论;(2)学习了二项式定理,我们能得到两数之和的任意正整数指数幂的展开式;(3)对于组合数公式我们有了新的证明方法.
四、教学感悟
1.合理设计问题,促进学生思维.
问题,是驱动学生思维的源泉!在数学教学中,好的问题,可以启发学生的思维,形成有效的数学探究活动.因此,所设计的问题要符合学生的实际,如果问题过大、过难,会造成学生无从下手,教师启而不发;当然,问题过小、过碎,也不行,学生遵循教师的思路(必经之路),最终达到目的,这样的引导,学生思维量小,失去了“探究发现”的意义(见文2).如文中问题1,若改为“我们已经知道(a+b)2、(a+b)3、(a+b)4的展开式,能得到(a+b)n的展开式吗?”,则思维量过小,学生失去了用归纳思想解决整数问题的思考.再如文中问题3,提出“为什么a2b的系数为3?”,学生有能力解决,若直接提出“怎样得到(a+b)n的展开式的各项系数?”,学生将无所适从.此外,还需要注意问题间的自然过渡,使学生的思维能够延续,这样容易激发学生思维的兴奋点.
2.注重数学概念的教学
章建跃博士在文3中讲到,概念表明了我们研究的数学对象是“什么”.研究一个数学对象的性质,前提是对概念内涵(要素)有清晰的把握,……,数学研究的第一步就是要从数学的角度——舍弃事物的其他属性,从数形的角度抽象出事物的本质属性,获得数学研究对象.从数学学习的角度看,抽象过程需要经历一系列的观察、分析、比较、归纳、概括等思维活动,要让学生通过对一些典型的、丰富的具体实例的观察,通过比较、分析等思考活动,归纳出事物的共同属性,并概括到同类事物中去,得到这类事物的本质属性,进而获得概念.在本文的教学案例中,要得到(a+b)n的二项展开式,首先由学生对(a+b)2、(a+b)3、(a+b)4的展开式进行观察,通过自主探究,初步发现(a+b)n的展开式的特征,进而指导学生观察、比较(a+b)3的展开式中各项的系数,分析其成因,总结出各项系数的一般属性,从而得到二项式定理.
3.数学课堂模式未必要套路化
本文的教学案例,原定的教学计划是按常规的教学思路:提出问题—探究构建—知识运用—课堂小结,由于定理的探究生成过程较长,影响了定理运用这一教学环节,因此课堂教学临时调整,省去知识运用环节,把所剩不多的时间用于对二项式系数的深化理解.对此,笔者认为没有什么不妥,教学应为促进学生的理解而设,追求课堂教学步骤的完整没有错,但我们的教学更应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顺应学生的分析理解能力、满足学生的探究需求,让学生先透彻理解概念、定理、公式等,把知识运用放到下一节课,有何不可?
1.单墫.苏教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选修2-3)[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12.
2.聂必凯,等.美国现代数学教育改革[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0.
3.章建跃.编后漫笔:如何理解“数学是玩概念的”[J].中小学数学,2015(1-2).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