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在思想品德课中培养学生学习习惯的方法
2015-10-12樊艳秋
樊艳秋
中图分类号:G63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5)09-0033-02
新课程改革要求在教学过程中教会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作用。思想品德课如果没有学生的积极参与和配合,教师的课备再充分,讲课再生动,也只是一厢情愿,没有效果。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没有认真的学习态度和良好的学习习惯,就不可能实现自主学习,也无法发挥自己的主体性作用,有效性教学也就无异于空谈。因此,对于我们现在的中学生而言,急需要培养的是自主学习的良好习惯。
一、学生在学习中存在的几个问题
1.课上没有良好的看书习惯。几乎每个班都有学生上课不看书的习惯,这样上课思路就不能与老师保持同步,也不能集中注意力听讲,甚至感到无所事事,更谈不上什么学习效率。
2.课下作业存在问题。少数学生平时不能按时交作业,即便是交了,要么就是不认真完成,要么就是抄袭他人作业,或者做错作业不及时改正。这样的作业也就失去了其本身的意义。
3.不善于讨论研究,对学习没有好奇心和求知欲。新课改的一大亮点就是将许多重要知识以问题的形式留给学生自己查阅、探究。如《我们受法律的特殊保护》一课就要求学生通过阅读书报、询问他人或运用网络搜集和整理司法保护的具体内容,我也提前将这一任务认真地布置给学生,并说明要在课堂上进行检查评比,但到第二天上课时,按要求完成的学生寥寥无几,就导致课堂教学活动无法按照原计划进行。
二、存在这些问题的具体原因
1.家庭因素对孩子的影响
大部分初中学生,父母忙于工作,无暇照顾孩子,多半都是将孩子交给爷爷奶奶照顾。爷爷奶奶难免对孩子过于溺爱,不利于养成良好的生活和学习习惯。即便是自己带孩子的父母,也有很多对孩子的要求不严格,教育方法不正确,没有切实担负起自己的监护职责。
2.学校因素的影响
(1)个别年级班级过大,学生人数多,一位教师要面对几十甚至上百名学生,难免在某些方面不能及时体察到每一位学生的需要,照顾到每一位学生。
(2)教师自身素质不高,讲课枯燥乏味,了无生趣,导致学生的厌学情绪。
(3)教师对学生疏于管理,各方面要求不严格,导致学生自由散漫,缺乏纪律性。
3.自身因素的影响
大部分学生物质条件优越,吃穿不愁,认为学业好坏无太大关系,因此对自己没什么要求,也就不能形成正确的学习动机和目的。面对父母、老师的指责,同龄人的白眼,他们产生了较大的心理压力,自卑之心、厌学情绪也与日俱增。
三、面对这种情况我们教师该怎么办
1.家庭方面要争取家长的配合
由于初中阶段学生的自控能力较差,学生家长要随时了解子女的在校表现,包括课堂纪律、作业完成情况等。要认真及时地检查子女的作业完成情况,并签字。
家长应督促孩子在规定时间内完成作业,并在做作业时做到专心致志,提高效率,杜绝拖拉作业现象;让学生独立完成作业,以调动学生的所有智慧和精力,也让教师真实了解学生掌握知识情况。家长布置一定的家庭口头作业和自主性的预习作业,并辅以相应的激励措施和随时督促,对培养学生养成自主学习的习惯有着很大的促进作用。
2.教师要做到以下几点
(1)培养学生积极的学习动机,让学生懂得怎样学习。只有有了积极的学习动机,学生才会发自内心的端正学习态度,提高学习效率,并能在挫折和困难中披荆斩棘,战胜挫折,克服惰性,努力完成学业,实现真正的素质提高,也才会为今后进行终身学习、建立学习型组织和学习性社会产生积极的影响。教师先进要用“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抱负去熏陶、感染学生,要通过积极的社会实践活动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培养国兴我荣,国衰我耻的民族自尊心和责任感,要帮助学生树立远大的理想和抱负,培养积极的进取精神,从而树立崇高的学习动机。
(2)努力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让学生们爱上我们的课堂。新时代的学生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他们要求教师既要有丰厚的文化底蕴、生动流畅的口头表达、妙趣横生的教学语言,还要有积极向上、与时俱进的进取精神等。“亲其师,信其道”,学生往往会因为喜欢一位老师而喜欢上他(他)所教的课,因此,教师要通过坚持不懈的学习,努力提高自身素质,成为一名真正让学生敬佩和喜欢的老师。
(3)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让学生学会主动学习。在人的心灵深处,有一种潜在的需要,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和探索者。在少年儿童的精神世界里,这种需要尤为强烈。因此,教师要把握学生的心理特征,树立主体参与意识,为学生主动参与教学提供多种多样的机会。
(4)切实加强管理,让学生自觉学。第一,以班为单位制作了“交作业情况统计表”,坚持每天对每一个学生的作业情况进行认真检查,同时对学生的作业完成质量进行科学、公正的评比,并做出相应的奖惩。第二,坚持督促学生的课堂表现,检查学生的带书情况。一旦发现不带书或者不遵守纪律的现象,则在课后及时做出恰当的处理,如让其说出这么做的原因及日后的打算,并作书面记录。第三,对课堂提问时不知所云的学生及时展开相关调查,交流沟通,了解原因,以引起学生对思想品德课的足够重视。
教育归根结底是培养习惯。行为养成习惯,习惯形成品质,品质决定命运。由此可见,教育的真谛就是要让学生养成良好的习惯,我们作为教育工作者就要不断地研究总结好的经验,帮助孩子们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责任编辑 全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