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经典名句 敬业

2015-10-10

月读 2015年10期
关键词:态度工作

功崇惟志,业广惟勤。

—— 《尚书·周官》

取得伟大的功业,是由于有伟大的志向;完成伟大的功业,在于辛勤不懈地工作。

西周初期,原商朝旧贵族武庚联合西周诸侯管叔、蔡叔,以及位于江淮地区的淮夷部落,发动了一场声势浩大的反周叛乱。周成王在周公的辅佐下,最终将叛乱平定。回到王都丰邑,成王与群臣一起总结周王朝成就王业的经验,并向群臣说明王朝设官用人的法则。同时,他敦促各级官员要忠于职守、勤于政务:“你们要认真对待你们的职责,不能怠惰。要知道,建立伟大的功业,要靠坚定的志向和勤奋的工

作啊!”

事业的成就与坚定的志向和勤奋的工作密不可分。如今,我国仍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不管是成就个人的事业,还是实现中国梦,创造全体人民更加美好的生活,都任重而道远,需要我们每个人树立起坚定的志向,并为之付出辛勤的劳动和艰苦的努力。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 《论语·雍也》

知道这件事怎么做,不如喜欢做这件事取得的成效高;喜欢做这件事,不如把做这件事当成乐趣取得的成效高。

孔子说这句话的背景现在已不可知,后人推测他大概是在谈论学习知识或技艺应有的态度。在孔子看来,单纯了解一些知识,不如喜欢这一门学问,喜欢这门学问又不如真正把研究学问当成乐趣。用现在的话说,孔子其实是要求学生“干一行,爱一行”,学习和从事什么,就把兴趣转移到该方面来,以促进学业和事业的良好发展。

真正使个人爱好与日常工作紧密结合起来,说着容易,真正能做到的不是很多。我国现代著名史学家唐长孺晚年身患癌症,仍著书不辍,写作之余曾自撰一联:“著书敢期延岁月,湖山倘许小盘桓。”表达了对学术的执着追求。唐先生就是孔子所说的“乐之者”,敬业精神实在令人心折。这句话常用于点明态度对于学习与工作成果的重要影响。

公家之利,知无不为,忠也。

—— 《左传》僖公九年

对公家有好处的事情,知道了就不会不做,这就叫忠诚。

春秋时期,晋献公临终前命荀息辅佐儿子奚齐,问他:“你打算怎么做?”荀息说:“我会竭尽全力,以忠贞的态度行事。”晋献公又问忠贞的含义,荀息说:“对公家有好处的事情,知道了就去做,这叫作忠;送走死者,侍奉生者,让两者对我无所猜疑,这叫作贞。”荀息所说的“忠”,在古人的眼中叫“忠于所事”,我们今天则称之为“爱岗敬业”。

对于从政者来说,要做对国家有利的事情,可能会触犯既得利益集团,也可能会得罪老朋友,历史上很多改革者甚至因此遭到报复。但是,真正的勇者不会被吓倒,他们有“苟利国家生死以”的觉悟,把“敬业”上升到“爱国”的层面,实现了人格的升华,无论成败,都将永留史册。这句话常用于表达为国为民尽心竭力的工作态度。

凡百事之成也,必在敬之;其败也,必在慢之。

—— 《荀子·议兵》

大凡一切事情的成功,一定在于认真敬业;如果事情失败,一定是因为怠慢疏忽。

荀子认为,治军用兵跟世间大多数事物的运行一样,认真严谨地对待,就容易获得成功;而治军不严、操练怠慢,必然导致败亡。这句话推而广之,也适用于人们的日常学习与工作生活。对学习和工作抱有认真、尊重的态度,就是敬业的态度。

我们常说态度决定成败,天才出于勤奋。著名生物学家童第周上学时曾被留级,可是他从不悲观失望,常在路灯下夜读,终于成为中国的“克隆之父”;数学家陈景润为了解析“哥德巴赫猜想”,反复演算,稿纸塞满了一麻袋又一麻袋,取得了世界领先的成果……人若能保持旺盛的事业心,从每一件小事入手,专心致志,刻苦钻研,事业自然会给予我们丰厚的回报。这句话说明对工作的不同态度将带来不同的结果,用于提醒人们要勤学敬业。

敬业乐群。

—— 《礼记·学记》

专心于学习,与同学融洽相处。

这是“敬业”一词的最早出处。《学记》是我国最早的一篇专门论述教育和教学问题的作品,它比较系统和全面地总结了先秦时期的教育经验,主张课内与课外相结合,课本学习和实际训练相结合,既要扩大知识领域,又要培养高尚的道德情操和良好的生活习惯。其中有“三年视敬业乐群”一句,意思是入学第三年要考察学生是否专心于学业,能否和同学和睦相处。后来,敬业不再专指学业,而演变成对工作、事业极端认真负责的态度,“乐群”则是在敬业的基础上学会与他人合作。

敬业是人们基于对一件事情、一种职业的热爱而产生的一种全身心投入的精神,是社会对人们工作态度的一种道德要求。这句话常用来激励人们要爱岗敬业,团结协作,共同走向事业的成功。

虽有忧勤之心而不知致理之要,则心愈劳而事愈乖。

—— 宋·欧阳修《准诏言事上书》

乖:不顺,不和谐。

即使有忧国勤劳之心,却不知道使国家安定、政治清平的要领,那么心神越是疲劳,事情越是办不好。

庆历二年(1042),北宋朝廷已经是内忧外患,危机四伏。欧阳修两次上书言事,痛陈朝廷三大弊病—— 发号施令不谨慎、赏罚不分明、办事徒有其名而没有落实。同时,他认为光知道积贫积弱的症结是不够的,必须掌握振兴国家的要领,即果断改革,否则只会导致穷途末路。他以此文劝谏宋仁宗,为庆历新政的最终实施做了充分的舆论

准备。

不光治国之道如此,人不论做什么,都要尊重规律,熟知规则。作为学生,顺从学习规律,才能学好本领;作为企业,遵守市场规律,才能取得竞争的胜利。方向不对,则走得越快,偏离目标越远。拔苗助长、刻舟求剑这样违背规律、事倍功半的例子不胜枚举。因此保持对规则的敬重,掌握做事的规律,是敬业的重要表现,更是我们获得事业成功的不二法门。

保初节易,保晚节难。

—— 宋·朱熹《名臣言行录》

一个人一时一事严于律己并不难,难的是能始终保持清正的作风。

这句话是北宋名臣韩琦说的。韩琦历经仁宗、英宗和神宗三朝,曾有为相十载、辅佐三朝的辉煌时期,也有被贬在外前后长达十几年的地方任职生涯。无论显达还是失意,他始终没有以权谋私,也不曾疏于职守,而是殚精竭虑,尽忠报国,从始至终。

历史教训表明,一时敬业不难,难得的是整个职业生涯,都能够做到不贪图逸乐,尽职尽责,完成任务。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任重道远,一丝不苟地敬业工作的同时,更要始终保持廉洁奉公的作风,时刻提醒自己不忘初心。这句话常用于提醒后人修身行事都要坚持原则,持之以恒。

念念敬,斯念念正;时时敬,斯时时正;事事敬,斯事事正。君子无在而不敬,故无在而不正。

—— 清·康熙帝《庭训格言》

每一个念头都心怀敬意,那么每一个念头就必然纯正;每一时刻都心怀敬意,那么每一时刻就必然纯正;做每一件事都心怀敬意,那么每一件事就必然纯正。君子时时刻刻都心怀敬意,所以君子时时刻刻都不会偏离纯正。

康熙皇帝勤政爱民,在维护祖国统一、抗击沙俄入侵、捍卫主权方面做出了巨大贡献,是康乾盛世的奠定者。此外,康熙皇帝也十分重视对子女的教育。他死后,四子胤禛继位,是为雍正帝。雍正追述其父在日常生活中对诸皇子的训诫,包括读书、修身、为政、待人、敬老、尽孝、驭下以及日常生活中的细微琐事,而成《庭训格言》一书。这句话即出自其中,体现了康熙帝修德主敬、敬即是正的人生态度。

无论对人还是对事,我们首先要对其心怀敬意。敬是赢得他人好感、取得事业成功的前提。另外,敬不能时断时续,而是要一以贯之,做任何一项工作如果能够长久保持敬重的心态,并付出努力,就会取得理想的效果。这句话常用来说明要心存敬意地对待每件事情。

勤则难朽,逸则易坏,凡物皆然。

—— 《曾国藩家书》

勤勉就不容易走向腐朽,事情的衰败,常因为贪图安逸而造成。所有的事物都是遵循这个规律运行的。

晚清名臣曾国藩认为:不管是居家、居官还是治军,都应该要以“勤”字为根本。他天赋不高,据说连夜盗的贼人听过几遍都能背诵的文章,他反复诵读都无法背诵。然而他却凭借苦读成为近代历史上极为重要的人物。“勤”字为人生第一要义。一个人资质再好,也要勤奋不懈,一点一滴积累才智,才能成就事业;天资不高,就更需要“笨鸟先飞”。懒惰放纵,毁人不少。

古往今来,许多名人都靠着执着和勤奋成就事业和学业,如祖逖闻鸡起舞,孙敬悬梁刺股等等,而最生动的“反面教材”,莫过于历朝因为贪图享乐、安逸放纵的末代君主。这句话常用来勉励人们:用勤实现个人梦,用勤实现中国梦。

(选自《生生不息—— 从传统经典名句领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华书局)

猜你喜欢

态度工作
95’s态度
不工作,爽飞了?
夏天好烦 懒也能穿出态度
态度决定一切
果敢跳tone的张扬态度
提升秘游逼格态度
重返八十年代复古态度
选工作
厌烦工作了该如何自救
工作的喜与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