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绝知此事要躬行

2015-10-10

月读 2015年10期
关键词:实事求是事物

1941年,毛泽东同志在延安发表了题为《改造我们的学习》的讲话,里面提到共产党人要“有实事求是之意,无哗众取宠之心”,认为这种态度“就是党性的表现,就是理论和实际统一的马克思列宁主义的作风”。1978年,邓小平同志在十一届三中全会上发表的题为《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的讲话,再次强调了“实事求是”的重要性。直到今天,“脚踏实地、实事求是”的精神仍是我们干好事业的前提。那么,“脚踏实地、实事求是”究竟从何而来,又有着什么样的内涵和价值呢?

脚踏实地、实事求是的思想渊源

“脚踏实地”在我国有着悠久的传统。荀子说:“不积跬步,无以致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已经蕴含了“脚踏实地”的思想。唐代文学家韩愈在《进学解》中恳切地说:“业精于勤而荒于嬉,行成于思而毁于随。”主张学者要勤思考、多学习,不要荒废学业,更不能随波逐流、人云亦云,这无疑也是“脚踏实地”思想的一种体现。

然而,“脚踏实地”一词的出现时间却不是很早。宋朝邵伯温的《闻见前录》卷十八记载:“公(司马光)尝问康节(邵伯温之父邵雍,谥康节,北宋著名学者)曰:‘某何如人?曰:‘君实(司马光字君实)脚踏实地人也。”这是“脚踏实地”在文献中的首次出现。据此推测,“脚踏实地”大概是宋朝时的民间俗语,而且当时已用来比喻人做事认真踏实。直到今天,我们仍然在使用它的这个含义。

与之不同的是,“实事求是”这个词出现得很早,但含义却在不断演变。《汉书》卷五十三《景十三王传》中记载,汉景帝的儿子河间献王刘德“修学好古,实事求是”。原来,刘德非常喜欢儒学,他搜购了大量流散在民间的儒家经典,每当有人送来典籍善本,他都命人认真抄录,将抄本回赠给原主,另外还送给原主很多金钱布匹。于是愿意向刘德献书的人越来越多,甚至有不远千里而来的。不仅如此,刘德还对收集到的典籍进行研究,一举一动都按照儒家的要求。所以《汉书》的作者班固说他“修学好古”。至于“实事求是”,则是说刘德在研究典籍时非常注重事实依据,遇到典籍之间说法不同的,则一定要分清是非真伪。由此可见,“实事求是”这个词,最初是指刘德这种严谨、求实的治学方法和态度,也可以说是一种学术上的方法论。

在汉朝之后的一千多年里,秉持刘德这种态度做学问的学者很多,但很少有人标举“实事求是”四字。到了清朝中期,出现了著名的“乾嘉学派”,他们重视考证,尤其重视对经典字句和典章制度的考订,于是“实事求是”四字就成了清人的治学方针。著名学者钱大昕曾说自己的治学态度是“实事求是、护惜古人”,另一位清代学者阮元也说:“余之说经,推明古训,实事求是而已,非敢立异也。”“实事求是”这个词因而风行一时。

不过,清人说的“实事”指的是蕴涵圣贤礼仪的典章制度。“求”是指赖以治学的手段,如音韵训诂等文字学方法,句读校勘等文献学方法等。“是”则是治学的最终指归,指经传解释、史实典章等的是非。也就是说,清代的“实事求是”,是通过学术研究考证典章制度记载的对错。这比起刘德专治经典的“实事求是”,所“求”的范畴更广泛一些,但还不是我们今天所用的词义。

“实事求是”一词能具备今天的含义,与毛泽东同志是分不开的。1941年,毛泽东同志发表了《改造我们的学习》,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高度对“实事求是”作出了新的阐释。他说:“实事”就是客观存在着的一切事物,“是”就是客观事物的内部联系,即规律性,“求”就是我们去研究。我们要从国内外、省内外、县内外、区内外的实际情况出发,从其中引出其固有的而不是臆造的规律性,即找出周围事变的内部联系,作为我们行动的向导。而要这样做,就须不凭主观想象,不凭一时的热情,不凭死的书本,而凭客观存在的事实,详细地占有材料,在马克思列宁主义一般原理的指导下,从这些材料中引出正确的

结论。

经过毛泽东的解释,“实事求是”的含义有了新的变化,指的是从实际对象出发,探求事物的内部联系及其发展的规律性,认识事物的本质。用通俗的话说,就是按照事物的实际情况办事。从此,“实事求是”由单纯的治学方法发展成为放之四海而皆准的唯物主义认识论,具备了普遍的适应性。而代表“认真踏实做事”的“脚踏实地”,则被视为“实事求是”的前提。因此,这两个词就逐渐结合到一起,成为求真务实思想作风的代表。

总的来说,“脚踏实地,实事求是”八字连在一起出现,是我国历史进入现代以后的事情。但是,我国古人强调“实事求是”的是非观念,反对空言大话,主张通过严密考证确定某些说法的对错,这些思想正是今日求真务实思想的源头。

“脚踏实地,实事求是”思想的内涵与价值

“脚踏实地、实事求是”这八个字所代表的,其实就是我国历史上重视实学、实务,反对空疏作风,强调认真做事、踏实做人的思想,如果用四个字来概括,就是“求真务实”。那么,我们应该如何理解这种思想的内涵呢?或许可以将其分解为两个联系密切、但又各自有其独立性的部分来解释。

首先,对就是对,错就是错,不因主观意愿而转移,而以客观事实为准绳,这是“求真务实”或者说“脚踏实地,实事求是”最根本的要求。一方面,一切物质的运动都有其客观规律,如果抓不住事物内在的这些规律,就不可能真正理解事物产生、发展、变化的原理,最多是套用机械的教条去解释问题,很容易得出似是而非的结论,带偏认识事物、改造事物的方向,这是我们应该避免的。另一方面,个人对事物的认识,往往是片面的、不完善的,而且我们在认识事物的时候,还难免会受个人情绪和既有知识结构的影响,导致“戴着有色眼镜看问题”,这就更容易产生错误的见解。毛泽东在《改造我们的学习》中强调,要“不凭主观想象,不凭一时的热情,不凭死的书本,而凭客观存在的事实,详细地占有材料,在马克思列宁主义一般原理的指导下,从这些材料中引出正确的结论”,就是针对这两方面的问题开出的药方。

其次,有求真务实的意愿,懂得实事求是的方法,还需要脚踏实地去做。司马光主持编修的《资治通鉴》,至今仍被称为史学经典,这固然是因为他坚持实事求是的方针,做了很多历史考证的工作,尽量接近了历史的真实;但最关键的,还是司马光有认真、踏实、勤奋的工作态度,能够做到脚踏实地、坚持不懈。据记载,司马光主持编纂《通鉴》,先由助手撰作“丛目”,再据此写成“长编”,最后由司马光亲自阅读和统稿,前后用了十九年时间,才最终完成。其实,我们在工作、学习与生活中遇到的问题,除了极少数(主要是高精尖领域的科研问题)可能需要“天才的一闪念”之外,绝大多数都是要抓住核心问题,脚踏实地地一步一步向前推进。即使看起来是凭借“天才”的解决方案,也往往建立在此前认真踏实工作的基础上,所谓的“天才想法”,不过是在某方面积累足够深厚之后迸出的思想火花而已,不是空中楼阁式的

妄想。

明白了这两个道理,我们就能比较好地理解“脚踏实地,实事求是”的内涵了。这种精神的核心,是以认真踏实的态度作为指导,客观地认识事物,在充分占有材料的基础上得出正确结论,进而解决各种问题。毛泽东同志曾说:“这种态度,有实事求是之意,无哗众取宠之心。这种态度,就是党性的表现,就是理论和实际统一的马克思列宁主义的作风。这是一个共产党员起码应该具备的态度。如果有了这种态度,那就既不是‘头重脚轻根底浅,也不是‘嘴尖皮厚腹中空了。”这是值得我们铭记的。

说到这里,“脚踏实地,实事求是”精神的价值已经不言自明。任何一个人,只要具备这种精神,并将它时刻应用在自己的工作和学习中,都可以避免犯主观主义的错误,避免给自己、给单位、给国家造成损失,避免“救之不及”与“悔之晚矣”。“科学是老老实实的学问,任何一点调皮都是不行的。”以科学的思想武装自己,以科学的方式看待事物,以科学的头脑思考问题,这一切,都要依赖于“脚踏实地,实事求是”的精神才能实现。

“脚踏实地,实事求是”在当代的意义

随着时间的推移,“脚踏实地,实事求是”精神已渗入了中华文明的血脉,成为了中国文化基因的一部分。即使在文化、科技都已获得巨大发展的今天,这种精神仍是公认的美德之一。

2012年中央党校春季学期第二批入学学员的开学典礼上,习近平同志发表了题为《坚持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的重要讲话,要求学员“在学习和工作中,要注意深刻理解实事求是的科学含义和精神实质,正确掌握实事求是这个马克思主义的精髓和灵魂,始终按实事求是的要求办事”。2013年5月,在考察天津人力资源发展促进中心和天津职业技能公共实训中心时,他勉励当代大学生要志存高远,脚踏实地,把人生的路一步步走稳走实,善于在平凡的岗位上创造不平凡的业绩。2014年2月7日,他在俄罗斯索契接受俄罗斯电视台主持人布里廖夫采访时说:“中国有960万平方公里国土,56个民族,13亿多人口,经济社会发展水平还不高,人民生活水平也还不高,治理这样一个国家很不容易,必须登高望远,同时必须脚踏实地。”

我们之所以如此重视“脚踏实地,实事求是”,根本上是因为这一精神对国家建设具有重要意义。我们的国家在历史上走过很多弯路,其经验教训是多方面的,但深究起来,往往可以归结为没有认真踏实的工作作风,不能实事求是地认识事物、分析问题,导致主观主义泛滥,最终导致小到一项工程、大到数项政策的失误,我们也为此付出过沉痛的代价。“这种作风(指主观主义),拿了律己,则害了自己;拿了教人,则害了别人;拿了指导革命,则害了革命。”毛泽东同志在70多年前所做的论断,是我们应该记取的。

当前,我国已经进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和深化改革开放、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攻坚时期,面临的国内外形势更加复杂多变,新情况、新问题、新矛盾层出不穷;而当代世界,也是科技发展一日千里的世界,是社会经济文化不断发展、人民的需求不断变动的世界,是老方法、旧理念已经不能良好适应新环境、解决新问题的世界。因此,脚踏实地、实事求是就显得更为重要,它是我们妥善处理一切事务,进而正确引导社会的发展,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的前提和条件。正如习近平同志所说:只有通过调查研究,努力掌握全面、真实、丰富、生动的第一手材料,真正搞清楚本地区本部门本单位的实际情况,真正搞清楚影响改革发展稳定的突出问题,真正及时了解人民群众的所思所盼,我们才能真正掌握客观实际中的“实事”,做到耳聪目明、心中有数。而这始终是我们进行一切科学决策所必需的也是唯一可靠的前提和基础。

猜你喜欢

实事求是事物
坚持实事求是与党性原则的统一
实事求是
实事求是思想路线在实际应用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原因及对策
班主任威信来自实事求是
单独中的洞见
春的消息(节选)
TINY TIMES 3: A REAL HIT
春天来啦(2则)
谁造就了北大的“废物”
论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历史演变和科学内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