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周思聪曲笔慰恩师

2015-10-10马明宸

中国美术 2015年4期
关键词:李可染恩师画家

马明宸

周思聪是我国20世纪美术史上杰出的女画家,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她都创作出了极具影响力的杰作。周思聪的艺术关注普通民生,洋溢着浓郁的真情实感和人情味,像《长白青松》《清洁工人的怀念》以及《人民和总理》,这些作品感动了20世纪中国的亿万观众。同时周思聪又是一位富于人格魅力的艺术家,她具有着谦和朴诚的传统知识分子品格,即使在名满天下、当选为中国美术家协会副主席以后,她仍然保持一颗平常心,宽以待人,常心自处。周思聪艺术成就的取得,一方面来自其个人天赋才情,另一方面她也有幸受教于前辈蒋兆和、潘絮滋、叶浅予、李可染等20世纪中国艺术大师们的言传身教,从考入中央美院到进入画院,从学习到工作,从才女到成长为一代大家,这几位大师都一直关注着、指导着周思聪的艺术人生,成为她毕生的艺术导师。这种交游活动基本伴随了周思聪的一生,他们之间的情谊也超出了一般的师生。对于亲身受教的这几位20世纪画坛耆宿,周思聪充满着感激与景仰之情,特别是在风云变幻的年代,大师们都遭遇了不同寻常的经历,作为晚辈的周思聪,与恩师互励共勉、以才相惜。尤其作为画家,周思聪还用自己手中的笔,以特殊的方式为老师画像撰文,慰藉缅怀恩师,陆续创作出了《画家蒋兆和像》《长白青松》《李可染先生肖像》等作品,其实这些画作背后都有着鲜为人知的故事,这段画坛外史细细道来,也足以感天地、泣鬼神。

蒋兆和先生是周思聪最直接的艺术导师,还是在上中学的时候周思聪就看到了先生的代表作《流民图》,她为其中描绘的血泪苍生和画家深沉的人道主义情怀而感动不已。在中央美术学院三年级,周思聪被分到了“蒋兆和工作室”学习,这使她更加有机会直接接受先生教诲了。周思聪景仰蒋兆和先生,多次为先生画像,且每一次的绘画又都有着深刻的渊源背景。在学生时代,有一次周思聪背着画夹闯到蒋先生家里,要给他画肖像,蒋先生不但没有责备她,反而放下手里的画作,反主为客、认认真真地为学生做了一次模特,并且在绘画过程中,他还不停地指点思聪,这让周思聪更加敬重先生的人品了,她的毕业创作就选择画了《蒋兆和先生肖像》。“文革”期间,画家蒋兆和先生因为《流民图》这幅代表作而获罪,该作被莫须有地批判为配合“反共宣传”需要“炮制出来的反共卖国的大毒草”,画家被诬为“大汉奸”、“反共画家”,向来沉默的蒋兆和先生有口莫辩、无奈蒙冤。在这种荒谬的舆论环境中,周思聪不畏重压挺身而出,她于1973年再次作《画家蒋兆和像》,画中的蒋兆和先生嘴角紧闭、目光深邃而犀利,但又不失慈祥,是一位正直和蔼的师长形象,背后的《流民图》则映现出他心系苍生的博大襟怀。这是周思聪以画家的名义对于恩师无言的评说,也是在风雨如磐的年代对于蒋兆和先生人格与艺术成就的肯定,这对先生本人无疑更是莫大的慰藉。1986年,蒋先生病危,周思聪前往探望,蒋先生去世后周思聪又撰写了《没有墓碑,没有悼文——怀念蒋兆和先生》一文,文中周思聪认为蒋先生虽然沉默寡言,但其实却是“奋力呐喊的人”,可谓真知!

著名工笔人物画家潘絮滋先生与周思聪两人共同在北京画院以及北京美协任职工作,潘先生长周思聪十几岁,在1956年就创作出了《石窟艺术的创造者》。因为同样是从事人物画领域的创作,二人多有切磋交流,周思聪尊潘先生为师友。1972年,潘先生的女儿潘纹宣在黑龙江省虎林县插队,在一次扑灭荒火的行动中,潘纹宣牺牲了,潘先生因失爱女而无比悲痛。他的家人给中央写了好多封信,想给潘纹宣争取一个烈士称号,以此来安慰伤心的潘老,但是此事最终未遂,潘老心情很是低沉。在这种情况下,周思聪为了安慰潘先生,遂于1973年创作了《长白青松》这幅作品,该作品就是以潘纹宣这个生活原型为主人公的。在画中周思聪让潘纹宣“活”着回归母校,以此虚构形象来慰藉潘先生。为了安慰先生,周思聪在画中逼真地刻绘潘纹宣,她向潘絮滋借了潘纹宣的照片,读了潘纹宣写的日记,还到潘纹宣生前所在的学校进行写生与访问。这幅作品一问世就立刻感动了亿万观众,作品的红光亮格调和知青题材以及表层的颂扬主题是符合当时的政治大背景的,但是更多的观众还是被画中在动乱年代所抒写的师生情感与人情人味所感动。哪知这幅作品的真实意图却是为了安慰自己的师长。潘先生的女儿没有得到国家给予的名分,但却因为周思聪的画笔而留下了永恒,其中的曲笔深意只有内里人知,潘先生更是深感慰藉。故此文也在此广而告之一段师友之谊。

叶浅予先生是在艺术与生活上给予周思聪多方面持续关照的一位导师,还是在中央美术学院学习时期,叶先生就带领同学们到河北省束鹿县农村实习。期间周思聪画了一幅题为《我病了》的画,叶先生慧眼识英,对这幅作品不同凡响的构思产生了极大的兴趣。因为这幅作品跳出了当时的政治宣传主题窠臼,从实际生活发掘题材,表现真情实感,他认为应该提倡这种有真情实感的创作构思,并且鼓励周思聪保持这样的独创构思和基本方向,后来这的确也成为丁周思聪整体及艺术精神的内核。周思聪毕业以后,叶先生也一直关注周思聪的艺术道路,包括在“拨乱反正”以后的改革开放的大潮中,叶浅予多次告诫周思聪要保持谦虚谨慎的作风,摒除浮躁、多下苦功,冷静面对名声和金钱。这些教导对周思聪成名以后一直保持一颗平常心,保持谦和朴诚的人生操守是产生了重要影响的。1995年,叶先生去世,周思聪在自己也是重病在身的情况下撰写了《我们永远想念他 叶浅予先生》一文,表达对于恩师的深切怀念。

周思聪与李可染先生的师生情谊更是密切,1958年周思聪进入中央美术学院学习时就登门拜访了李可染先生。后来可染先生带领他们到颐和园写生,课后李先生亲自挑选了周思聪绘制的一幅画,题为《颐和园一角》并推荐到维也纳参展。这幅作品在“奥地利维也纳第七届世界青年联欢节国际青年美术作品展览会”上荣获银质奖,这极大地鼓舞了周思聪的艺术热情。1959年,周思聪节衣缩食攒钱,买了一本李可染先生的画集,捧了去见先生,先生在上面题写“天道酬勤”四字激励周思聪。李可染先生去世之后,1996年,陕西省的一家出版社要出版一本《李可染画集》,根据编辑的要求,因为画集采用了宣纸来印刷,作者像就不宜采用摄影作品,而要用一张白描人物肖像才能与作品格调保持一致。这时候李可染的家人想到了周思聪,后来又考虑到周思聪此时也已是重病在身,就决定请周思聪的丈夫、著名画家卢沉来画。李可染的家人拿了几张照片去交代给了卢沉,可是后来周思聪还是知道了这件事,就对卢沉先生说还是由她来画。她打电话请李家又补充了几张李可染先生的生活照片。之后没几天李家就接到电话说周思聪去世了,当时大家都没心情再问及此事,李家也后悔不该在这个时候再烦劳一位临终的人。后来卢沉在整理周思聪遗物的时候竟发现了一张李可染白描肖像,原来这是周思聪在手指关节肿痛,已经无法执笔的情况下,用两个手指夹着毛笔画成的,并且当时虽然也有照片,而且承受着肉体与精神的双重剧痛,但是周思聪仍然没有在艺术上偷懒,她没有依着照片敷衍地临画,而是一幅严肃认真的创作。画中的李可染先生侧面而立,一手拄杖,一臂夹住画夹,寻寻觅觅,似平素在对景沉思、搜索画材,塑造了一个全新的形象,可以说画出了她对于恩师的独特感受。在生命的最后一刻,周思聪仍坚持为恩师绘制肖像,并且还是纯粹的艺术创作,可见其感恩之情,这件作品也成了周思聪最后的绝笔之作。

综上所述,无论是画笔还是文笔,无论是直笔还是曲笔,甚至包括了最后的绝笔,这些都成了周思聪与恩师之间深情厚谊的见证。

猜你喜欢

李可染恩师画家
等不及的收徒
等不及的收徒
酷炫小画家
没有难度哪有高度
漫话“戴高帽”
黄济恩师,您听我说
可贵者胆 所要者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