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国的纸媒走向国际的舞台

2015-10-10张璎

中国美术 2015年4期
关键词:装帧纸质书籍

张璎

当我们手捧一本纸质书的时候,细品深悟,不难发现那些设计精良的纸质出版物才能满足我们对纸质出版物深刻性、便捷性、舒适性、经典性等的需求,让我们更好地品味书香,提升整体阅读感。时代在发展,社会在变迁,在数字化的浪潮中,我们的纸质图书的品质已经成为决定其生存的关键元素。特别是在艺术品图书方面,应该是未来精品化图书发展的方向。而就我们目前来说,如何将图文书更完美地展现给读者是需要花功夫的,而这恰恰是纸质媒体的优势所在。就看你如何信手拈来,做精做细,就像一盘好莱需要“色、香、味”一样。我们的信心毋庸置疑,中国历史悠久,文化艺术传统博大精深,这就更加需要我们将中国的传统工艺得以传承,弘扬中华五千年文明史,将中国的纸质图书发扬光大并使其能走向世界的舞台。

一、中国的纸媒有着悠久的历史传承

书籍是人类最古老的记录历史、传递信息的载体。由古至今人类的科技、历史、艺术无一不依赖书籍得以交流和传承。中国的书籍出版有着悠久的历史,作为世界文明古国之一,其一个重要的标志就是古代四大发明 造纸术、印刷术、火药、指南针。它们是中华民族奉献给世界的伟大技术成果,对世界历史的进程产生了巨大影响。这同样也为我们的书籍设计创造了必备的基础,伴随着造纸术、印刷术的发明,以及各式各样的书籍形式被历朝历代流传至今,同时书籍的装帧形式也随着材料和印刷工艺的发展而不断演变。

从竹简、木牍成为真正意义上的书来说,中华民族对书籍形式的探索极大地促进了思想文化的传播。中国传统的装帧形式有卷轴装、经折装、旋风装、梵夹装、蝴蝶装、包背装,线装等等,直到今天这些传统的装帧工艺还是设计师的灵感源泉,新的书籍内容结合了新的印装材料和工艺,古老形式却历久弥新。纵观历代图书我们不难发现。宋版图书,风格简约,设计语言简约而有效,表情大都是端庄和华贵的,捧起它让你的恭敬之心油然而生:再看二三十年代的书籍设计,形式多样,观念开放,以图画风格为主,拙雅相致,表情丰富多彩,那时的设计中极少运用中国传统图形,但却呈现了一种开放的姿态。

随着社会发展,科技进步,特别是电脑的广泛使用,我们的设计就有了千言万语,表情更是瞬息万变。这当中,确实有非常好的设计,但有更多是言语太多,表情过头。

二、目前中国纸媒发展的现状

总体来说就目前而言,中国的书籍装帧设计存在的问题主要是:

设计过度。设计师固然需要创意,但是如果背离了内容、脱离了本体。这类设计实际上失去了其存在的本意。

包装过度。恰当的印刷工艺是提升出版物的品质,但如果过度地追求工艺的繁复,不仅背离了其文化属性,更是违背了“低碳”、“环保”的现代社会所要倡导的理念,“被消费”会给市场带来对纸质图书的反感。

跟风、侵权。哪类图书好卖就盲目“借鉴”,设计大同小异,没有原创性,缺乏生命力。

中国的出版物想要走出这些误区,必须回到设计本源性的关键上来,让设计回到它的本身。内容与形式要恰当,制作和工艺也需准确到位。近年来中国的书籍设计在国际舞台少有露面。很多时候我们只重视封面设计,却忽略了书籍整体的艺术氛围,版面和字体也不够讲究、单调陈旧,很难与书籍的其他部分在艺术风格上统一。装帧材料和印刷装订的知识面也比较缺乏,导致成就一本完美的图书非常困难。

国际设计师们很注重强调印制工艺的完善,如:圆弧的书脊不均匀、使烫在书脊上的字崩裂;色片与封面布结合不牢;硬封面翘起;纸张纤维走向不当,造成书籍变形;全书版心不能对齐;少于两行的转页;印刷不实,色彩发飘等。书籍艺术的高度和谐不允许任何一个细节受到破坏。而国内的不少内容、品质相当的书籍由于细节问题,一直和世界舞台失之交臂。而幸好我们并没有放弃,一直在努力,在改善、探究我们在书籍设计细节、工艺材料把关、折页装订上的不足,而“中国最美的书”给我们提供了这样的一个舞台去靠近“世界最美的书”。

三、纸质书的成功:《2010一2012中国最美的书》走向世界

2014年由“中国最美的书”评委会选送的两部作品《刘小东在和田&新疆新观察》和《2010-2012中国最美的书》分别荣获2014“世界最美的书”铜奖和荣誉奖。这也是我国图书参评该奖以来首次获得的两个奖项。《2010-2012中国最美的书》由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出版,刘晓翔主持设计。书中收录了2010年至2012年“中国最美的书”获奖图书60种,展示了中国书籍设计界近三年的优秀设计作品。“中国最美的书”评委会对其的评语是:全书整体设计简约大器,具新颖的现代感;装帧方式全书为曲页折,具庄重的仪式感,翻阅时与读者产生互动。虽用西方网格设计(20世纪20年代在瑞士产生的网格设计,至50年代成熟并流行于世界。网格设计是在书页上按照预先确定好的格子分配文字和图片的一种版面设计方法。它的特征是重视比例感、秩序感、连续感、清晰感、时代感、准确性和严密性。当我们把技巧、感觉和网格这三者融合在一起时,能更好地解决功能、逻辑和美学上的问题,就会出现精美大方、令人印象深刻的画面。)的语言形式,却创造出中国式的空灵。

1.编辑缘起

真正的要成就一本“最美的书”是需要著作者、出版人、编辑、设计师、印艺者们相互配合,共同在一个书籍舞台上演绎一出精彩的“书戏”的。上海市新闻出版局每3-4年要为获“中国最美的书”的书装设计来做一本作品集。而这次《2010-2012中国最美的书》(见图示封面)的作品集意义更为重大,因为要配合“10周年中国最美的书”的庆典活动等。作为有专业特色的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很荣幸担当了此次活动的图书的出品工作。而我也是有幸参加本书的编辑工作,来将此书的策划、编辑、制作过程同大家一起分享。

2.真正做到“最美的书”

考虑到这次活动的意义比较重大,此书是作为“中国最美的书”10周年活动的一次献礼,在吕敬人老师的推荐下,我们很荣幸地邀请到刘晓翔老师为我们打造这本书。而事实证明我们的选择是最明智的,刘晓翔老师身为设计师对本书的投入,期间的艰辛是不为人知的。我们知道获奖图书的拍摄是最为艰难的,为了将图书二维和三维空间更好地以平面的纸媒展现给读者,我们先将六十余本获奖图书的正面、侧面、立面及翻阅、内页等整体进行拍摄,每本图书都将近拍了二十余张的影像资料。当刘晓翔老师拿到这些影像资料时他更希望“近距离”地感受这些获奖图书。于是我们又将六十多本图书寄到了北京他的工作室。没有想到刘老师除了感受这些图书,更是做了极为细致的功课。他不仅将六十多本需要展现的图书细细阅读并补拍了不少更能展现书装魅力的照片,为了让读者能更为直观地感受到获奖图书的质感,他更将每本书的厚重(去市场买了个磅秤每本称重)、开本尺寸、所用材质的比例等做了详尽的分析和数据罗列。我估计从来没有一个设计师为了一本作品集的设计创作能进行如此繁琐细致的考量(见图示内页)。这是我们编辑和美术编辑不曾想到的却最想知道的获奖图书的数据细节。整书的装帧为精美的布面和“拉开式”折页设计,来更好地展现“中国式”的书卷气。当这样的初稿呈现在面前的时候,我们除了惊讶更为感动。

3.走向国际舞台

德国莱比锡“世界最美的书”的评判标准主要有四点:一是形式与内容的统一,文字图像之间的和谐;二是书籍的物化之美,对质感与印制水平的高标准;三是原创性,鼓励想象力与个性:四是注重历史的积累,即体现文化传承。成功不是偶然的。设计师的成功是将细节做到极致,将纸质媒体的特质充分展现给读者。本书不负众望,荣膺“2014世界最美的书”荣誉奖。这也是上海出版界第一次获此殊荣。从“中国最美的书”到“世界最美的书”,映证了我国的书籍设计已经步入世界的舞台。而这更需要像刘晓翔老师这样的设计师将“书籍设计”的概念逐渐融入其对纸质书的二次创作的潜在意识里。同时这也坚定了我们对于做纸媒图书的信念。“中国最美的书”的价值在于它与莱比锡“世界最美的书”之间架起了一座桥梁,中国的设计家从这里走向了国际,“世界最美的书”每年都有600到800本“最美的书”参赛——它们都是各国的“精粹”。一个由七名国际专家组成的评审委员会从中评出14个奖项:最高奖“金字符奖”,其下另设一个金奖、两个银奖、五个铜奖和五个荣誉奖。每年两次分别在莱比锡书展和法兰克福书展向世界展示自己的作品并参加“世界最美的书”的评奖。通过国际性的展览、点评、培训,向我们传达美的理念,与我们交流、碰撞,多少也更新了我们对美的认知。

4.用国际的眼光来看待纸媒的未来

实践证明纸质书籍是有生命力的,它的使用价值还在继续扩大,是思想和知识最理想的载体。纸质书籍最便于阅读、查检和保存,适应人们的眼睛和双手。吕敬人先生在《从装帧到书籍设计概念的过渡》一文中也谈到,在快速消费品的时代,纸质书只有发挥其物化的阅读潜质,创造出纸质载体带来的视感、听感、嗅感、触感的阅读愉悦,才有其生命力。当下,只有重视书籍材料质感才有可能受到读者的青睐。

我们的纸质图书还有很大的空间可以挖掘,精品类图书还是有名利双收的机会。如何利用纸质媒体独有的特质,让书本的内容得到升华或是赋予书本更为立体的诠释,是我们出版工作者应当静心思考的。当书本以独特的纸媒体来呈现给读者的时候,它的纸媒价值就会孕育而生,有价值就有存在的理由。相信会有更多的限量版的纸媒体成为你收藏的“纸古董”,说不定哪天也会登上国际拍卖的舞台。

猜你喜欢

装帧纸质书籍
Chinese books find an audience overseas中国书籍享誉海外
信息化时代背景下指导小学生纸质阅读的研究
妙趣横生的伦敦书籍长椅
曹文轩主编的书籍
书籍与少年
中国出版政府奖装帧设计奖获奖作品集(2007—2013共3册)
电子疲劳
基于线性视觉流程的出版装帧应用研究
书籍装帧配色设计研究
独立书店浪漫的纸质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