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国农村劳动力向城镇二三产业转移的长期性分析

2015-10-10黄宁阳陈武霞

湖南农业科学 2015年9期
关键词:参与率第二产业第三产业

黄宁阳,马 强,陈武霞

(1.华中农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 湖北农村发展研究中心,湖北 武汉 430070;2.华中农业大学财务处,湖北 武汉 430070)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城镇化水平不断提高。据统计,2011年我国城镇化水平超过50%,意味着我国城镇居民已经超过农村居民,标志着数千年来我国以农村人口为主的城乡人口结构发生了逆转,中国从一个具有几千年农业文明历史的农业大国,进入以城市社会为主的新成长阶段。但是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的城镇化水平依然很低,发达国家的城镇化率在80%左右[1]。目前,中国大约有1.5 亿~2.0 亿农村富余劳动力,他们合理有序地向城镇的第二、第三产业转移就业,对于解决三农问题,对加快我国工业化、城镇化和整个国民经济社会发展有重要的战略意义[2]。

受经济发展水平的制约,劳动力向城镇转移以及城市化进程本身是一个长期过程。英国城市化由25%提高到50%,用了将近70 a,从50%提高到75%,又用了近40 a[3]。拉丁美洲国家从20 世纪50年代开始城市化过程,城市化从41.5 %到71.5 %花了40 a时间[4]。中国城市化发展速度较快,1978年我国城镇人口只占总人口的17 %左右,到2007年已经达到46.9%,到2014年已经达到54.8%,平均每年以约1%的速度增长。由于人口、经济和制度等因素的制约,中国的城市化要提高到发达国家水平仍需很长一段时间,而限制农村劳动力向城市转移就业的因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 经济活动人口多与劳动参与率高导致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任务艰巨

国际上对经济活动人口的界定,是指在15 周岁及以上人口,有劳动能力,参加或要求参加社会经济活动,包括就业人员和失业人员。劳动参与率是指一国(或地区)全体就业人员和失业人员的总数占该国(或地区)工作年龄人口的比率,是测度人口参与社会劳动程度的指标,同时也反映出经济的活跃程度和发展状况。通常,劳动参与率越高,投入经济的劳动力数量相对就越多,需要就业的岗位就越多。

与世界各国相比,中国的经济活动人口多,据世界银行数据库数据显示(表1),2012年我国经济活动人口多达7.8 亿,为世界第一,占世界经济活动人口24%;印度约4.8 亿,占世界经济活动人口11%;美国约1.6 亿,占世界经济活动人口4.2%;巴西约1.1亿,占世界经济活动人口3.2%。同时,中国经济活动人口的劳动力参与率高。由表1 可知,2012年中国男性与女性的劳动力参与率分别为78%和64%,均高于世界平均水平,也高于美国(69%和57%)、英国(69%和56%)和日本(70%和48%)等发达国家的劳动力参与率,也高于俄罗斯(71%和57%)的平均水平,这无疑增加了就业压力。

表1 2012年世界及有关国家经济活动人口和劳动参与率

2 人口受教育程度低导致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难度加大

我国就业压力大不仅体现在总量上,也反映在劳动力人力资本(Human capital)上。人力资本是指劳动者通过教育、培训和实践经验等获得的知识和技能的积累。一般,劳动力受教育程度越高,人力资本越高,适应劳动力市场变化的能力越强,就业率越高。

从表2 中可以看出,中国经济活动人口接受过初等教育的比重仍然占主导地位,经济活动人口接受高等教育的程度远低于美国、英国、日本、德国和法国等世界发达国家。2011年,中国经济活动人口接受高等教育的总入学率为24%,美国、英国、日本、德国和法国同期同程度接受高等教育的总入学率分别为95%、61%、60%、57%和57%[5]。人才素质与市场需求的结构性矛盾影响了就业规模的扩大,加剧了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的难度。

表2 不同国家经济活动人口受教育程度的构成(总入学率) (%)

3 第三产业就业弹性降低导致对农村劳动力转移的拉动作用减弱

就业弹性是指劳动力就业的增长率与经济增长率之间的比值,其经济涵义是经济每增长1%,就业增长几个百分点。通常,就业弹性不断减小说明每创造一个增量的产值所需要的劳动增量变小了。

从表3 中可以看出,从1993~2014年,我国第一产业就业弹性大多数年份为负数,且有趋于减小趋势,这说明每创造一个增量的产值第一产业所需要的劳动增量变小了。同期,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的就业弹性存在一定波动性[6]。1993~2002年,我国第二产业的就业弹性趋于减小,甚至为负数;这说明这一期间第二产业对劳动力的需求在减少;2003~2006年第二产业的就业弹性出现短期增加,之后2007~2014年第二产业的就业弹性稳定在0.22 左右。相比较1993年的第三产业的就业弹性,除了少数年份(1995 和1996、2003 和2004)有所增加外,总体趋势也是趋于减小,到2014年,第三产业的就业弹性减小到0.15;这说明第三产业增长对就业的拉动作用在减弱。

表3 1993~2014年中国三次产业就业增长产值增长及就业弹性

4 就业与产业结构偏离度大导致农村劳动力转移需要长时间磨合

就业结构偏离度是指某一产业的就业比重与产值比重之差,是衡量经济中产业结构和劳动力就业结构匹配程度的重要标准。一般来说,结构偏离度与劳动生产率成反比。当结构偏离度大于零时,结构偏离为正偏离,表明该产业的就业比重大于产值比重,意味着该产业的劳动生产率较低。结构正偏离的产业存在劳动力转出的可能性,结构负偏离的产业存在劳动力转入的可能性。

从表4 中可以看出,我国三次产业均存在就业与产业结构的偏离,就业结构与产业结构不匹配。我国第一产业偏离度大于零,意味着我国第一产业有大量的劳动力需要转移[7]。随着农村劳动力不断向城镇的二三产业转移,第一产业中就业与产业结构偏离度已从2002年的36.3 降至2013年的24.5。这一数据说明,一方面劳动力在第一产业逐渐减少;另一方面第一产业仍然存在富余劳动力。第二和第三产业的就业偏离度低于零,说明我国第二和第三产业还有较大的就业空间。21 世纪以来,第二和第三产业的就业与产业偏离度都有所降低。其中,第二产业的偏离度从2002年的23.4 降至2013年的14.5,第三产业的偏离度从2002年的12.9 降至2013年的7.9。这说明第二和第三产业在吸收第一产业富余劳动力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第二产业偏离度大于第三产业,说明第二产业还有较大的就业空间[8]。我国就业结构与产业结构严重不对称性,意味着中国农村劳动力向城镇的二三产业转移需要长时间磨合,转移过程不可避免地具有长期性。

表4 2002~2013年中国三次产业产值构成、就业构成及就业偏离度

5 户籍制度延缓了农村劳动力向城市转移就业进程

劳动力的非自由流动将大量的农村人口滞留于农村,延缓了我国农村人口城市化的进程。我国现行的户籍管理制度是计划经济的产物,目前的户籍管理法将人口划分为农业人口和非农业人口,分别持有农业户口和非农业户口,并以此作为政府对农村人口涌入城市进行行政调控的最重要手段,从而限制了人口的自由流动。改革开放以前,我国严格控制农村人口进入城市。改革开放以后,对农村人口进入城市虽然不再严格控制,但是城乡分割的户籍制度,导致农民工既是城市居民,也不完全是城市居民;既是农村居民,也不完全是农村居民。由于户籍的限制,“农民工”这个群体实际上处在社会底层,受到很多不公平待遇[9]。比如养老险、医疗、住房、子女就学、就业等方面都不能够享受与城市居民一样的待遇,甚至得不到基本的保障。

人口流动的成本,尤其是农村居民要拥有城市户口所需付出的成本巨大。近年来,一些大城市相继进行了户籍制度改革,适当降低了外来人员落户门槛,但对一般的劳动者还是进行了严格的转入限制,由于他们缺乏学历、技能、资金,被剥夺了自由迁徙的权利[10]。最典型的就是农民工,虽然他们对城市建设做出了很大贡献,但是难以在城市定居,无法得到城市人的身份。

[1]邓大松. 对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流动趋势的预测[J]. 统计与决策,2008,(15):94-96.

[2]郑 列. Markov 链在预测农村劳动力流动趋势中的应用[J]. 湖北工业大学学报,2007,22(1):45-47.

[3]王爱华. 英国农村劳动力转移及其对中国的启示[J]. 世界农业,2015,(1):52-57.

[4]张宏丽,郭 英.国外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理论研究综述[J]. 经济研究导刊,2010,(34):124-125.

[5]史丽萍. 美国城镇化发展的启示[J]. 产业与科技论坛,2015,(4):18-19.

[6]唐晓芬,赵秉新. 基于支持向量的农村劳动力转移预测[J]. 安徽农业科学,2011,39(11):6837-6838.

[7]关海玲,丁晶珂,赵 静. 产业结构转型对农村劳动力转移吸纳效率的实证分析[J]. 经济问题,2015,(2):81-85.

[8]张在金. 湖北省农村劳动力就业及转移的预测与政策建议[EB/OL]. http://www.sannong.gov.cn/fxyc/ldlzy/200510261204.htm.

[9]李定洪,宋山梅. 我国农村劳动力转移与城市化问题研究[J]. 天津农业科学,2015,21(1):65-69.

[10]杜永红,宋建新. 我国农村城镇化发展的对策研究[J]. 当代经济,2015,(1):22-23.

展开全文▼
展开全文▼

猜你喜欢

参与率第二产业第三产业
"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与其他国家女性劳动参与率发展现状对比分析
我国生育率的变动对劳动参与率影响分析
第三产业完成投资增长2.9%
国内生产总值指数
我国第三产业发展研究
我国第三产业发展研究
江苏省县域第三产业增加值的空间统计分析
一季度第三产业增速明显下滑
生产性服务业与第二产业之间的互动机制
我国第三产业的影响因素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