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经典化与当代文学教学

2015-10-09魏华莹

文学教育 2015年10期
关键词:经典学科教学

内容摘要:经典化是文学研究的重中之重,然而对于当代文学学科来讲,变动性、延展性使得经典化问题备受干扰。重视当代作家作品的经典化,对于教学规范性、学科规范性都起着重要作用,也能使文学史叙述更加丰富充盈。

关键词:经典 教学 学科

经典化是文学研究的重中之重,当代文学学科的活跃性、延展性使得它一直处于变动的状态,不同于古典文学、现代文学研究领域的相对稳定,经典作家作品的争议较少,当代文学的经典化似乎没有得到很多的认同与重视。伴随着莫言获得诺贝尔文学奖,及贾平凹、王安忆等一批作家创作地位的稳固,对于当代文学经典化的呼声越来越高,且伴随着前些年十七年、文革文学被以再解读的方式被重新打开、从原有的意识形态框架中释放出来,当代文学后三十年的经典化成为需要急切解决的问题。对于当代文学教学来讲,经典化更是起着基础性、关键性作用。

一.教学规范性

多元化时代,众声喧哗,总会莫衷一是。如何来确立教学规范性,对于当代文学学科来讲,文艺思潮是主线,但作家作品的经典化显得更为重要。关于经典的概念,虽然话语杂多,但本质都围绕在“内容上更经得住时间的考验,艺术上有更长久的生命力,接受上要经得起一代又一代读者的阅读和阐释。”①在这个意义层面上建构当代文学经典就显得较为客观和有依据。作家方方在2014年当代文学年会上有段讲话对笔者触动颇深,她讲到,希望大学中文系教师,能告诉学生什么是好的文学。可见,作家亦忧此。

作为教师,使命就在课堂,如何在课堂上建立起教学的有效性成为重要工作。因此,笔者对中文系学生就当代文学经典作家作品的认知进行问卷调查,110人的调查结果中,学生们认同的经典作家作品差异很大,从贾平凹、余华、迟子建,到严歌苓、韩寒、笛安,更有很多学生坦然自己的阅读重心在网络文学,无法辨别经典。诚然,我们生活在信息时代,在新媒体日益取代传统阅读的同时,文学研究和创作不仅需要坚守,也需要创新。如《人民文学》、《收获》、《当代》等纯文学杂志开始推送微信账号,适应新媒体时代的发展。也有人认为娱乐时代、狂欢文化盛行,一浪压倒一浪,今天还是余秀华,明天又来纪念海子,很难达成共同的价值判断。

作为教师来讲,既然介绍好的文学,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是责无旁贷的使命,从艺术的角度进行推介就显得更为重要。如路遥的《平凡的世界》,不知是因这段时间电视剧热播的重新带火,还是作品本身的内部力量,即便在这些90后大学生心目中仍是认同度较高的经典作品。当然,也有研究者指出它的文学价值并未超出《人生》,但作品的反复可阐释性,及其对人前行的振奋和激荡使得作品历久弥新,它的经典意义就更为稳固。

再如莫言的《白狗秋千架》,虽然传播范围不如《红高粱》、《蛙》,但它在莫言的文学王国中非常重要,第一次出现了“高密东北乡”、第一次发现了“狗也能写进文学”,而且语言优美、感情细腻,哀婉凄美,具有极强的打动人心的力量,也能彰显莫言的温情和力度,值得推介。以及贾平凹的长篇小说《废都》,虽然长期争议很大,一度被禁,但是对于它的解读和争议却持续进行,仍被发现有许多可以阐释的空间,如作品对时代转型期情绪的把握,对知识分子价值的再思考,对传统文化的记录和留恋等等,甚至被认为是一篇长期被误读的伟大作品。看来,时间的检验很有必要,它可以荡涤作品之外的种种强加因素,而使得作品本身的力量得以彰显。推介这些好作品,自觉导入经典,才能在教学上建立规范性,才能帮助学生理解、辨析什么是好的文学,不是哗众取宠、也不是卖弄技巧,它有着自身的本质特征。而通过经典作家作品的传递,也能更好地提升学生的审美能力。

二.学科规范性

近年来,关于当代文学史的教材层出不穷,从早期的当代文学不宜写史,到对现有当代文学史写作的诸多杂音,甚至已有年轻学者不满现状,尝试编撰出符合“新人”口味的文学史。包括出现差异极大,带有个人色彩的“一个人的文学史”著述。各种不同版本的文学史著作也有不同侧重,如洪子诚的《中国当代文学史》,重视史料的梳理和把握;孟繁华、程光炜的《中国当代文学发展史》,侧重于思潮、社会框架内的呈现;陈思和《中国当代文学史教程》更强调作品选读和民间写作,更注重作品本身的艺术特征;也包括董健、丁帆、王彬彬《中国文学史新稿》对于文学现象的关注等等,都为我们的教学提供了很好的参考,更不用提近年出版的其它有影响的文学史著作。但是对读就会发现,不同版本的文学史对于文学经典的判断和叙述就非常不同。可以说,各位学者基于治学方式的不同,写出不同的文学史著作,达成认知的同构性似乎有些困难。而且由于缺乏时间的积淀,也留下很多未知的因素。作为教师,如何在本科课堂进行选择和参照就显得更为必要。甚至有教师自己来编教材、选作品,试图融入新元素,选出适合学生口味和需求的作品等等。笔者觉得,这样的方式并不适合所有人,因为基础性的工作并没有到位,选择和判断是否可靠也必定引发新的质疑。

因此,在既有的研究基础上,做好经典作家作品的建构似乎更有必要。作家作品的经典化研究,可以使我们的学科固定下来,避免流于批评的弊病,而将其真正作为学问。有学者指出,对于当代文学学科来讲,史料的收集和整理显得越发重要。“根据一般文学史研究的规律,作家经典化的首要依据是作品;但是,如果仅有作品,而没有丰富详实的作家生平、经历、创作史、事件史、逸闻趣事和各种故事做陪衬,做铺垫,仍然没有完成最终经典化的任务。在中国古代文学和现代文学研究领域,已有许多成功经验可以借鉴。”②

借鉴此类经验,可以开展经典作家作品研究,如关于诺贝尔获奖者莫言的研究,是否可以摆脱 “寻根思潮”、“新历史主义”、“魔幻现实主义”的研究框架,将其作为独立个人,进行经典化的研究。如关于他的家世、他的创作脉络,他与当代文学三十年的关系等等,这样既可以帮助学生了解作家作品,也可以在感知、视野基础上形成学生自己的判断,而非简单地接受我们以往的各种概念化定义。此外,在历史脉络中梳理文学与社会、与历史的关系,也包括与当代文学关系密切的莫言、王安忆、余华等等作家,都可以采用此种方式。这样的功课做下来,就能避免见仁见智的情况,使得作家经典化围绕着个人的创作史以及文坛的事件史,就能显得更为立体、客观和有效。endprint

三.进一步的可能

当代文学与古代文学、现代文学固定化的研究领域不同,它是不断变化、一直处于进行时态的。因之造成的困难就是,学科的不断延展,对各种作品如何进行辨别、筛选,文学史的不断创新性书写,似乎很难将其固定化。一方面,作为教师,应该严守课堂的庄严,推介公认的、争议较少的文学经典或文学史经典,另一方面,作为研究者自身,也要关注学科的变化、发展,使自身的知识面广、活,既能了解学生的兴趣,同时又能做出及时、正面的引导。

因此,在现有经典化的基础之上如何辨别、筛选新的文学形态成为重要方面。毕竟,“文学性”和“纯文学”观念的提出其实是当代文学的一种策略,“目的是摆脱当代文学曾有的极端化的意识形态,但如果忽略‘文学性、‘纯文学作为文学策略和手段的意图,而将其作为终极性或者说本质性的文学标准去评价文学,反而会压缩文学经典的意义空间,窄化当代文学历史的丰富性。”③当代文学研究不能忽略社会历史背景,而文学作品本身也是社会化的产物。如作家的文学地理、作家与地方志等等,都是可以成为研究和生发的对象。我们完全可以依据作家的口述,以及作品的呈现,去发现贾平凹的“商州”系列与商州地方志的关系,《废都》与西安地方志的关系;莫言《红高粱》与高密县志的关系;方方《武昌城》与武汉地方志的关系等等。因为,作家的创作,并非都是技巧性写作,他们本身的功课、储备,及对于地域文化的吸收、呈现也使得作品本身展现出不同的面貌。以此来解读,也可以扩展文本的多重视野,从社会学、文化学等多重领域发现其意义,进而完成其经典化的定位。

这样的方式,也使得学生接受起来更为容易。当代文学一向是“没有故事的文学史”,为之而备受诟病。以往的教学中,学生总是先入为主地被植入各种概念,包括会议的作用(如从第一次文代会开始)、作家的标签(如右派作家、知青作家等等)、思潮的符号(如伤痕文学、寻根文学、新写实小说等等),这样的分类确实能够起到脉络清晰的作用,但太过明晰就是遮蔽和漠视。如果在此基础上能够加入作家、作品的故事,既能丰富文学史的写作,又能使课堂教学更为生动有趣。如关于贾平凹,长达三十多年的写作如何界定,尝试加入其童年家世、长篇创作时的个人生活与元素的融入,对于作品的解析也更为全面。正如莫言所讲,“一个作家一辈子可能写出几十本书,可能塑造出几百个人物,但几十本书只不过是一本书的种种翻版,几百个人物只不过是一个人物的种种化身。这几十本书合成的一本书就是作家的自传,这几百个人物合成的一个人物就是作家的自我。”所以,作者本身故事的意义也显得更为重要。我们已经习惯于鲁迅少年事件家道中落、替父抓药对其道路、文风、性格的影响,在此基础上,去发现莫言童年时期的饥饿、中农成分,余华的小镇生活、王安忆的知青经历,既能找寻这些经历和故事对于其创作风格形成的关键作用,也会使当代文学课堂更为丰富充盈。

此外,批评的介入和筛选也可以成为重要环节,我们也应当鼓励学生写作批评文章,毕竟对于本科生来讲,知识的接受也需要转化,更好的目标是审美能力的提高。转化和提高更为直接的方式就是允许他们去尽情书写,使得他们真正成为当代文学的参与者,通过对经典作品的不同阐发,既可以扩充经典的意义,更能培养学生的文本感受力、辨析力和文学趣味,这样才能使课堂教学真正落到实处。

注 释

①童庆炳、陶东风主编.文学经典的建构、解构和重构﹝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2.

②程光炜.当代文学的经典化研究.文艺争鸣﹝J﹞,2013,(10).

③王本朝.历史化与经典化——当代文学的评价问题.求是学刊﹝J﹞,2011,(6).

(作者介绍:魏华莹,文学博士,现任教于郑州大学文学院,研究方向为当代文学,曾在《文艺研究》《文艺争鸣》《学术月刊》《小说评论》《南方文坛》《新文学史料》等刊物发表论文多篇)endprint

猜你喜欢

经典学科教学
【学科新书导览】
土木工程学科简介
微课让高中数学教学更高效
“自我诊断表”在高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
“超学科”来啦
对外汉语教学中“想”和“要”的比较
浅谈十大经典紫砂壶的造型与美感
梦想斑驳照进现实
论新形势下统一战线学学科在统战工作实践中的创新
跨越式跳高的教学绝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