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与中国能源外交运筹分析

2015-10-09上海对外经贸大学石丹丹

财经界(学术版) 2015年36期
关键词:生产国丝绸之路经济带经济带

上海对外经贸大学 石丹丹

2013年,主席习近平同志在访问中亚各国时,并作了非常重要的演讲,在这个演讲中提出了相当重要的战略构想——“丝绸之路经济带”。这也是我国目前在新时期背景影响下与周边各国所建立的战略布局,能够在很大程度上引领我国进一步加深同沿途各国间在多领域展开合作。因此,我国能源外交部应当对这一机遇采取充分的应用,从而加强与沿途各国间的能源合作关系,这样不仅可以保障我国能源的安全,而且能够推动合作双方实现共同发展。

一、“丝绸之路经济带”中的战略构想

此战略构想的基本概念主要是在我国丝绸之路的理念上所形成的,东边紧靠亚太地区经济圈,西边则与欧洲地区经济圈为邻,可称为世界上最长也最具发展潜力的发展区域。该战略构想是建立在“经济带”的概念上,具体体现了沿途各国集中发展与进步的思路。

由于该区域的自然环境差,且交通不便利,沿着丝绸之路的国家基本上都处于两个引擎间的“坍塌地带”,其经济发展水平同两端的经济圈相比,还存在非常大的差距,整个区域内国家发展的分布特征是中间低、两边高。本经济带的国家与民众最普遍的诉求便是发展经济以及追求美好生活,这些需求同两大经济引擎相联的需求重合在一起,构筑成经济带上国家的战略基础。除此之外,该经济带地域十分辽阔,资源也相当丰富,被称作是“21世纪的资源基地与战略能源”,因此,加强各国间的能源合作,会对整个世界的经济产生非常大的影响。

对中国而言,与中亚各国建立能源合作关系首当其冲,中国—中亚的天然气管道及中国—哈萨克斯坦的原油管道等大型项目已经相继建成,在运营过程中为我国区域经济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二、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对能源外交合作的优势

(一)有利于合作双方的能源发展的战略要求

在丝绸之路的经济带上,集中的国家有俄罗斯、土库曼斯坦、伊朗、哈萨克斯坦、阿塞拜疆等一些重要的能源生产国,以及印度、中国等能源消费国。众所周知,对于能源生产国来说,能源的生产和出口是其国民经济命脉,而对能源消费国而言,则主要以能源的获取和进口为主。近些年来,世界能源的格局有所变化,东亚地区的经济得到飞速发展,因而其对能源的需求也日益增加,大中亚的一些能源生产国迫切希望可以通过利用本土的能源优势来促进东亚经济的发展,而中国也希望可以同周边国家加大能源合作力度,从而早日实现我国经济稳定、持续的发展,以及保障能源安全。所以,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可以加强各国的能源合作,并有利于双方的能源发展战略要求。

(二)有利于合作双方的能源利益与安全

一般而言,能源生产国为了确保能源的安全问题,就必须使能源在出口上尽量实现多元化,而能源消费国要想保证其能源的安全,也必须使能源在进口上实现多元化,这两个多元化要想得以实现,各国就必须采取接轨互动的形式。位于欧亚大陆中心地带的一些能源生产国,则需开辟出一条通向太平洋沿岸国家的运输通道,而中国在能源运输过程中太过于依赖马六甲海峡,由此可见,各国在能源运输方面都互有需求。那么,如果该地区的国家能加强能源合作,不仅可以有效增进双方能源的安全问题,而且扩大了双方能源的利益。

(三)有利于合作双方在资金与技术上进行互补

处于“丝绸之路经济带”中的主要能源国,大多缺乏开发资源的资金与技术,所以需要引进技术与扩大投资来进一步推动本国能源产业的发展与进步,而中国在这方面具备了充足的外汇储备,且拥有较先进的开发技术,同时也急需与能源生产国展开合作。那么,通过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的基础设施,可以有效促进双方的建设与合作,在合作过程当中,有利于合作双方在资金与技术进行互补,既振兴了能源产业,并在很大程度上提升了收益,而且还创造出非常重要的条件,使我国的开发技术与外汇储备充分发挥其作用。

(四)有利于双方构建出合作机制

由于现行国际秩序的具备了不合理性与不公平性,严重损害了发展中国家多方面的利益。因此,加强这些资源生产国与资源消费国之间的能源合作,共同构建出新能源的合作机制,且适用于不同类型的国家来确保能源安全,这不仅能够积极推动国际能源秩序进一步改造与发展、提升共同能源的安全,而且还可以实现合作双方共同发展、共同进步。

三、结束语

总而言之,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可以有效促进我国与沿途各国间的能源合作,对我国发展而言,具有相当重要的战略意义;对各合作国家而言,不仅能保障各国能源的安全,也会在很大程度上推到其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因此,在能源新格局的影响之下,处于“丝绸之路经济带”上的国家应该相互合作,共同努力,为早日实现共同发展以及共同能源安全做好充足的准备。

[1]王海运.“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与中国能源外交运筹[J].国际石油经济,2013,12:18-20+103

[2]王海运,赵常庆,李建民,孙壮志,A.B.奥斯特洛夫斯基,聂书岭,杨恕,李新,杨成,张恒龙,陈利君,陈继东,王维然,潘志平,朴键一,范丽君,张宁,王海燕,肖斌,吴宏伟.“丝绸之路经济带”构想的背景、潜在挑战和未来走势[J].欧亚经济,2014,04:5-58+126

[3]冯维江.丝绸之路经济带战略的国际政治经济学分析[J].当代亚太,2014,06:73-98+157-158

[4]王海运.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的大构想[N].新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4,06:39-44+2

猜你喜欢

生产国丝绸之路经济带经济带
一条江的嬗变长江经济带绿色发展之路
以美元连接的全球贸易体系运行机制分析
陕西呼应长江经济带
印度尼西亚有望成为世界第五大纸张生产国
“丝绸之路经济带”教育合作现状分析
“丝绸之路经济带”下中国的中亚能源政策
世界主要橡胶生产国将一同削减橡胶出口量
“丝绸之路经济带”跨境次区域合作的前景展望
长江经济带与汉江生态经济带如何协调融合
丝绸之路经济带媒体合作论坛联合宣言签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