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社区教育县域文化传承的实践探索
2015-10-09王洪举,周金金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794(2015)07- 0031-04
doi: 10.3969/j.issn.1001-8794.2015.07.009
【收稿日期】2015-04-07
【基金项目】2014年浙江省成人教育与职业教育协会立项课题“三位一体的县域职业教育培训网络和终身教育体系研究”,课题编号为14-高38;湖州市社科联、市高等教育学会联合课题,编号为GJ15007
【作者简介】王洪举(1968—),男,浙江长兴人,管理学硕士,高级讲师,研究方向为成人教育;周金金(1980—),男,浙江长兴人,社区办副主任,研究方向为社区教育。
长兴作为全国的百强县,地处浙江北部,太湖的西南岸,历史悠久,孕育了长兴丰富独特的地域文化。但如何让这种积淀深厚的县域文化让更多的人了解熟悉,并得以传承发展是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基于社区教育的文化传承功能,长兴县社区教育特别是经过近几年的实践和探索,为县域文化的进一步传承和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一、基于长兴县县域文化传承问题的现实考量
一是长期以来,由于对县域文化传承意识的不足,造成了县域文化教育的缺失和断层,一些长兴县域文化并不为当地人所熟知。市民对长兴县地域文化的继承了解主要集中于中老年人群,广大青少年及“新长兴人”对长兴县地域文化的认知度、认同感不高,缺乏地域文化自信。
二是目前社会上许多人士对本县地域文化的传承发展在思想上还存在着认识不足的问题,县域文化的传承普及的途径比较单一,没有充分发挥其他社会团体和本地教育资源的优势,县域文化传承的合力还没有形成。以长兴县“非遗”项目的保护、传承为例,因涉及面广,以及其他各种因素所限,大多数“非遗”项目的传承只能停留在一般层面性的保护之上。
三是“非遗”传承人的培养力度有待加大。“非遗”保护项目能否进一步传承和发展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传承人的培养。目前,在长兴县的2187个“非遗”保护普查项目中,拥有项目代表性传承人78名,其中国家级1名,省级4名。其他“非遗”项目有传承人不到总数的一半。即使有传承人的项目,也存在老人较多、年轻人参与不足的状况。如白岘傩戏、泗安木板年画刻板、西河大鼓等,因学艺艰难、收入低、未来成效难以预测等,已很难对年轻人产生吸引力,后继乏人。
四是地域文化课程资源整合不够。虽然有关单位部门对本县地域文化资源的挖掘整理做了大量工作,如长兴县委宣传部、文联等编写的《长兴农事节庆》,长兴县教育局编印了《我说长兴》系列地方课程,长兴县文广新局编辑了《长兴民间故事》、《长兴百叶龙》等,以及少数学校编写了体现当地文化特色的校本课程,但这些本县地域文化课程资源仍然分布零散,缺乏整合,特别是县域文化课程资源的开发没有形成体系。
二、县域职业教育培训网络和终身教育体系的构建
社区教育具有地域性、整合性、教育手段多样性等特点,能形成一个集各种资源因素的教育服务综合体,面向居民群众,易向基层人群推广,因此,基于社区教育的文化传承功能,通过社区教育,协调社区内外资源,以灵活多样的内容形式使之成为县域文化传承的大舞台。
(一)政府对社区教育的价值取向与重视
长兴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也对本地社区教育事业的发展提出了迫切要求。2006年4月长兴县人民政府颁布了《关于开展社区教育工作的实施意见》(长政发〔2006〕29号文件)指出:要进一步推进长兴社区教育工作的开展,构建符合本县实际的终身教育体系,形成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以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
2011年2月—2014年2月,长兴县人民政府办公室先后颁布了关于长兴县职业教育、成人教育、社区教育工作意见的通知(长政办发〔2011〕18号、长政办发〔2012〕38号、长政办发〔2013〕25号、长政办发〔2014〕34号文件),在提升服务能力方面,指出要加快发展继续教育,积极推进社区教育。积极创造条件,全力打造学习型社会;要求把职业教育、成人教育、社区教育的发展作为一项民心工程、富民工程。
关于县域职业教育培训网络和终身教育网络建设问题,提出要“以中职学校和社区教育机构为主体,以扶持建设乡镇成人文化技术学校为重点,推进县域职业教育培训网络和终身教育网络建设”。要逐步形成中职学校、乡镇成校、社区学校三位一体的县域职业教育培训网络和终身教育体系;大力开发各类技能培训项目,进一步提高城乡居民的人均受教育年限。
关于加大对职业教育、成人教育、社区教育的财力支持投入方面,指出要确保不低于人均1元的标准划拨社区教育经费;各企业要依法按职工工资总额的2%—2.5%足额提取教育培训经费;各乡镇(街道)要按照总人口年人均2元的标准及时下拨成人教育经费(长政办发〔2014〕34号)文件还首次提出在此基础上要做到逐年增长。
(二)社区教育三级网络基本完善
长兴社区学院自2006年6月成立以来,社区教育事业得到了长足的发展。由长兴社区学院、镇乡(街道)社区教育中心(成人技术文化学校)、村居委办学点(市民学校)所组成的社区教育三级网络得到进一步完善。通过近十年的发展,长兴社区学院办学机制正逐步完善,镇乡(街道)成人技术文化学校向社区教育的转轨正逐步推进,终身教育体系也正逐步形成。
目前,全县14所乡镇(街道)成人文化技术学校全部为省级标准化成校,其中省级示范乡镇成人文化技术学校7所;浙江省社区教育示范校3所(县级1所,乡镇2所) ;市级区域性中心成校5所。乡镇(街道)社区教育中心工作队伍建设逐步实现专业化发展。全县共有60多名社区教育工作者,且大多拥有本科以上学历。2010年长兴社区学院牵头引领部分乡镇社区教育中心通过开展《基于网络的农村社区教育资源建设》的省级实验项目研究,组建了长兴县社区教育“1 + 14联盟网站”,社区教育数字化服务平台基本形成。这些为基于社区教育传承长兴县域文化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三、基于社区教育的县域文化“传承场”机制构建
基于社区教育的县域文化“传承场”机制构建内容包括:传承内容的构建、传承资源的构建,以及传承载体的构建。
(一)传承内容的构建
结合长兴县域文化的特色和市民对县域文化学习及传承的需求,传承内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融合地方特色,传承民俗、民间艺术
传承民间文化艺术,丰富社区居民生活。为传承民间文化艺术,长兴县李家巷社区教育中心邀民间艺人为师,为辖区内有意从事民间艺术品制作的居民举办“民间艺术培训”活动。通过举办民间艺术品制作技能培训班,让居民进一步掌握了民间艺术品制作技能,传承了民间文化艺术,活跃了社区民间艺术文化生活,为建设和谐幸福阳光家园搭建了平台。
寻迹地域文化。例如:长兴县第二批文化遗产名录的应山寺,坐落于煤山镇新安村。为弘扬县优秀地域文化,推进非物质文化遗产知识的普及与宣传,长兴县煤山社区教育中心的工作人员将搜集的大量极具煤山地域文化特色的资料,经过整合以展板的形式展示在长兴市民面前,彰显了非遗古雅之风。
开发地域文化读本,融合地方特色普及教育。根据基于社区教育的地域文化传承目标、内容,弘扬长兴优秀的地域文化,把长兴的历史、民俗民间文化技艺编写成模块化、形象化、通俗化的系列教材,以培养群众的人文素养和传统技艺。长兴县二界岭乡社区教育中心结合本校实际,为成人双证制学历学员开发校本教材,该校结合本地区资源,编写适合农民阅读学习的校本课程教材。内容包括该乡的人文地貌、生态旅游、工业、农业和其他等。通过学习、专题讨论、实地调研等方式开展教学,增强学员对家乡发展的认识。
2.做好“非遗”保护传承工作
“非遗”是地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目前,长兴县申报的“长兴县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其中国家级2项,省级7项,市级34项;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国家级1人,省级7人,市级24人。具体的名录包括:民间文学、传统音乐、传统舞蹈(包括长兴龙舞、长兴马灯、长兴旱船、长兴狮舞)、传统戏剧、曲艺、传统体育游艺与杂技、传统美术、传统技艺、传统医药、民俗等。这些,对长兴的“非遗”保护传承具有重要的传承意义和传承价值。
长兴县在2008年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结果的基础上,根据本县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的可行性分析,结合各乡镇社区教育中心的实施条件,初步选择以国家级“非遗”项目“紫笋茶制作技艺”为代表的茶文化、市级“非遗”项目“刘井舞狮、十番锣鼓、畎桥武术”为“非遗”保护传承代表,对这些濒临灭绝、具有传承价值或有待于进一步传承的“非遗”项目进行了重点传承。
(二)传承资源的构建
以长兴县社区教育领导小组为核心,整合社区教育三级网络与公共文化服务网络的优势资源,包括工作队伍、教育培训载体、文化资源等方面,构建地域文化传承的联动共享机制。形成以长兴县社区学院为中心,乡镇街道社区教育中心为主导,村居委办学点(市民学校)为主体的三级社区教育网络,以实行统一布局、区域共建的联动机制。具体地的说:
一是整合场地、设施设备资源。各社区教育中心通过积极争取社会各界的支持,充分利用热心社区教育各单位(如学校、大剧院、文化馆(站)、电影院、图书馆、广场、青少年宫、老年活动中心、体育馆等)的各类资源,这既能够保证社区学习活动的顺利开展,也方便市民群众就近参加自主学习活动。
二是整合师资资源。各社区教育中心通过协调,把辖区的社会办学机构、职业学校、中小学师资、相关政府职能部门的技术人员有效统筹,以建立起一支稳定的、知识水平高的兼职教师队伍,长期为社区学习培训服务。
三是整合学习资源,实现各社区教育中心课程资源的统一、集中利用,避免浪费。例如,把社区文艺活动的演出、地方特色的“非遗”保护项目、融合地域特色普及教育文化读本、“民间艺术培训”活动、地域文化古迹等刻录成光盘提供给各社区居民阅读或观看,以传承地域文化,提高市民对长兴地域文化的知晓率和认同感;各社区教育中心网站与相关人文、科技网站链接,实现网络功能多元化,让居民各取所需,为社区教育的开展提供服务。
(三)传承载体构建的实践探索
传承载体。根据文化传承的特点和长兴社区教育的能力,设计形式多样的传承载体:
1.打造幸福大舞台
将那些由兴趣相同、共同的学习需求、享受共同学习过程为出发点的城乡社区居民自愿结成的非正式学习团体——学习共同体结合在一起,这种做法有利于培育群众的人文精神、构建和谐社区和县域文化的进一步传承。
以县域文化传承为抓手,同时也促进了更多的、不同类型学习共同体的培育和形成。例如:长兴县水口乡社区教育中心于2013年9月成立了紫韵戏曲社团,经过一年多的发展,如今社团的戏曲爱好者队伍扩大。紫韵戏曲社团的发展,使更多的优秀地域文化得以展示,弘扬了戏曲文化,将非物质文化遗产得以传承。
2.打造社区教育中心培训学习“三平台”
一是利用社区教育中心的培训网络平台,充分发挥乡镇社区教育中心的骨干作用,深入村居社区、企业通过各类培训、体验、展示等开展县域文化的传承活动。
二是2010年长兴社区教育“1 + 14联盟网站”平台的开发,为提升广大市民素质做出了积极贡献。当前,为做好长兴县域文化的传承工作,需要进一步完善社区教育“1 + 14联盟网站”功能,开设长兴县域文化专栏,丰富网络资源,使之成为长兴县域文化宣传的新窗口。
三是借助“弘扬地域文化,共建锦绣长兴”等主题的长兴县全民终身学习活动周,搭建好长兴县域文化的集中展示和宣传学习平台。
近年来,长兴县借助全民终身学习活动周,开展了终身学习活动品牌评选、百姓学习之星评选、长兴县域文化展示视频制作评比、锦绣长兴摄影作品征集评选,以及长兴县域文化知识网络竞赛、长兴非遗项目宣传展板制作评比等主题活动。
在全民终身学习活动周上,各乡镇、街道、园区组织开展了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活动。例如:太平百叶龙、林城狮舞、虹溪船情、小浦小京班、越剧、老年合唱等具有地域文化特色的节目演出;长兴百叶龙、紫笋茶制作技艺、紫砂壶制作、长兴旱船等全县20项具有代表性的非遗保护项目、优秀摄影作品、长兴优秀民间文化艺术、长兴剪纸、瓷画、木板年画等传统美术和紫砂壶制作、茶艺、刺绣、竹编、梅花焦制作等传统技艺进行展板展出。让群众体验民间文化艺术的魅力,营造了浓厚的学习氛围,使全民终身学习的理念更加深入人心。
3.县域文化传承基地建设的实践探索
长兴县文化传承基地的建设,重点建设好水口乡的茶文化、虹星桥镇的刘井狮舞、白岘乡的十番锣鼓、林城镇的畎桥武术4个传承基地,有意识地创造良好的传承环境,建立传承共同体,形成良性保护的传承机制。
一是水口紫笋茶文化基地建设。水口紫笋茶文化历史悠久,历代文人墨客到此留下许多摩崖石刻。唐朝时,陆羽到长兴顾渚山写了中国首部茶叶专著《茶经》,此后顾渚紫笋成为皇家贡茶,中国历史上的第一座皇家贡茶院修建于此。近年来,水口乡相关部门对水口茶文化的历史进行了挖掘和梳理,对紫笋茶的文化遗址进行了修缮和开发。目前,水口社区教育中心开办了有关茶艺表演的培训班,目的是让紫笋茶文化元素融入当地人的生活中。
二是虹星桥刘井狮舞基地建设。起源于清朝末年的虹星桥镇刘井村舞狮是当地人的骄傲。2007年年初被列入长兴县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使得“刘井舞狮”民间文化艺术得到传承。此后该村成立了长兴县首家民营文化有限公司。现在的刘井舞狮队到各地进行文化盛事表演,深受群众的喜爱。随着传统文化的繁荣和文明风尚的传播,刘井村先后荣获浙江省文明村、文化示范村、体育强村等荣誉称号。
三是白岘十番锣鼓基地建设。“十番锣鼓”在长兴白岘乡一带流行,距今已有一百多年的历史。“十番锣鼓”主要在喜庆、宗教仪式等重大活动上进行表演。十番锣鼓,属多种打击乐器的组合,其表演常常伴有舞龙、舞狮表演,气势宏伟。十番锣鼓具有不可替代的艺术价值,长期以来,白岘十番锣鼓由于缺乏有效的传承机制,曾一度出现文化遗产面临失传的危险。为了有效传承文化遗产,挖掘和发展民间文化,近几年来,白岘乡政府高度重视“非遗”保护工作,制定了白岘十番锣鼓发展规划,组织各村居委会认真开展“种文化”活动,大力挖掘培养优秀艺术人才。通过各种培训辅导等活动,十番锣鼓的传承队伍得到了壮大,非物质文化遗产在传承中得到了发展和创新。
四是畎桥武术基地建设。林城镇是文化大镇,畎桥传统武术在民间爱好者众多。上纪初30年代南拳逐渐形成了以林城镇畎桥为发源地的民间武术爱好者群体。随着时代的变革,畎桥南拳的传承也显得尤为重要。改革开放以来,在乡镇党委政府部门的重视,以及社会各界的大力支持下,通过办学校、建基地,畎桥的武术文化进一步得到弘扬和传承,强健人民体魄、促进了社会和谐。
总之,社区教育根据其自身的特点,可以成为县域文化传承和发展的重要抓手。通过发挥社区教育的文化传承功能,使社区教育成为县域文化的“传承场”,拓展地域文化传承发展的载体和途径,更好地传承县域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