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多模态与英语听力教学的耦合效果分析

2015-10-09赵梓男

校园英语·中旬 2015年9期
关键词:多模态交际能力语言能力

【摘要】听力是学习语言输入过程中的重要手段。本文在多模态符号学的理论基础上,从实验研究的角度来研究多模态英语教学对大学生多元识读能力的影响。结果表明:多模态英语教学比传统语言教学更受学生欢迎,能更有效地提升学生的英语听力能力。

【关键词】多模态 多元识读能力 语言能力 交际能力

语言是人类交流沟通的工具,学习语言是为交流做铺垫,交流的过程是信息输入和输出的重要过程。听力是学习语言输入过程中的重要手段,没有听的能力,则会造成交流方面的阻碍。本研究在综合认知学习理论的基础上,对外语学习过程中的网络化学习和课堂内的多模态PPT演示教学进行结合,以期检验多模态英语教学能否提高学生听力能力。

一、多元识读能力和多模态教学

新伦敦小组将多模态符号学应用于语言教学并提出多元识读概念。此后 Kress&Van Leeuwen、顾曰国、朱永生、张德禄、韦琴红等学者对多元识读展开了多角度的研究,认为传统的以读写为主的识读能力在多媒体时代已无法满足学习者的要求,还需要培养创造性地使用信息通讯技术,通过语言、视觉、听觉等多模态形式批判性地识读和理解多媒介提供的信息的能力。

二、研究方法

1.实验研究。实验问题:多模态英语教学能否提高学生听力能力?是否有助于培养学生的交际能力?

实验对象:笔者所教的两个非英语专业大二平行班(共95人),学生英语水平相当,前一学期的期末成绩不存在显著差异(F=.066,P=.338>.001)。将其中一个班(47人)设为实验班,另一个班(48人)设为对照班。实验工具:《大学英语听力》多模态教材及光盘;纯文字模态纸质听力材料;SPSS(19.0)

实验步骤:实验班进行多模态教学,将听力教学环节整合为多模态听力课,将课堂构建为由印刷文字、字幕文字、声音、画面、色彩、图表、印刷版式等多模态符号及视觉、听觉、触觉、发音器官等多感官动态交互的多模态、立体化课堂。对照班则进行传统模式教学。两个班的教学均涉及语言输入(听力)、输出(角色扮演)等环节。

2.问卷调查。针对实验班的47名学生进行问卷调查,目的是从学生的语言习得感受、文化感知、技术运用能力提升及课堂氛围、师生互动等宏观角度了解多模态英语教学对多元识读能力培养的总体效果以及学生对多模态教学的接受程度。

三、结果与分析

使用 SPSS(19.0)对两个班的听力和角色扮演成绩进行统计分析。

1.多模态教学有助于提高语言能力。对两个班的听力成绩进行了独立样本t检验,统计结果(表1)显示实验班的听力成绩均好于对照班。表1显示实验班的听力总分和各听力单项分值均高于对照班。其中两个班在词汇释义、单词听写、听力理解及总分分值方面差异显著(P均为.000<.001)。

以上结果说明多模态教学比传统教学更有助于提高学生的语言能力特别是听力水平特别是信息的理解和记忆、词义的推测等方面。

2.多模态教学有助于培养交际能力。从文化、交际能力、语言、内容、形式等角度对两个班的角色扮演评估计分并对其成绩进行独立样本 t 检验,统计结果(表2)显示实验班的角色扮演成绩高于对照班,且差异显著(F=1.723,P=.000<.001)。

总体上讲,实验班的总体交际能力较强。学生通过角色扮演展现出了较强的文化理解和批判能力,做到了语言贴切、内容和形式丰富多彩,并能利用语言及各种非语言的符号来构建意义。

四、结论与启示

本实证研究发现,与传统语言教学相比,多模态英语教学对学生多元识读能力的培养产生积极影响,不仅能更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听力水平,而且也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社会交际能力。多模态英语教学总体上效果较好,值得尝试。

参考文献:

[1]张德禄.多模态话语分析综合理论框架探索[J].中国外语,2009,(1):24-30.

[2]顾曰国.多媒体.多模态的学习剖析[J].外语电化与教学,2007, (4):3-11.

[3]张德禄.多模态学习能力培养模式探索[J].外语研究,2012, (2):9-14.

[4]韦琴红.多模态化与大学生多元识读能力研究[J].外语电化教学,2009,(3):28-32.

【基金项目】本文章为中国教育学会“十二五”规划课题“英语课程资源开发利用综合研究”(批准号为01060129-DX24)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作者简介:赵梓男,女,汉,(1986.02-)甘肃兰州人,讲师,硕士,西北师范大学知行学院教师,研究方向:英语教学理论与实践。

猜你喜欢

多模态交际能力语言能力
落实“两个关注”,促使课堂评价走向有效
多模态理论视角下大学英语课堂的构建
标准发音对英语学习的促进作用
新媒体环境下多模态商务英语课堂教师角色定位
运用情景会话构建高效的初中英语课堂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