协作教学与课程群整体改革的几点思考
2015-10-09张建新
【摘要】本文通过协作教学模式的探讨,探索课程群整体性综合改革,旨在使众多课程的教学结构得以优化和整合,使各门课程通过共同建设提升到一个新的档次,从而使教学质量整体得到提高。
【关键词】协作教学模式 课程群 整体改革
当前教育领域正经历深刻地变革,其核心是教育教学改革,多年来,教学研究主要集中在单个学科,或某一方面的教学改进和变革,大都是单兵作战,缺乏系统性、全面性,因此难以收到良好效果。再者,近年来实施的重点课程建设也只是“点”的建设,没有形成“面”的气候。
一、积极探索协作教学模式寻求教师的合力和增幅
协作教学可称之为Team Teaching,简称TT是教师们相互合作的教学指导形式,它不同于传统单一学科教师指导体制。类似的教学指导模式产生于美国20世纪中期,随之推广到世界其它国家和地区。其主要目的是适应高度化、复杂化教育内容发展的需要。现代社会的迅猛发展,教育内容仅仅靠各个学科教师越来越难,只有通过发展教师间的整体配合,相互分担,相互合作才能实现课程和教学内容的整体优化和完整。其次也是适应学生的个性发展的需要。协作教学模式打破了拘泥于班级、学年、科目的组织形式,而是在构筑人人跨学科、跨板块、跨年级的范围内,寻求不同年级,不同学科教师间的相互协作,调动全体教师共同参与的教学组织形式。传统的教学组织形式是教师束缚在自我封闭的世界里,难以形成相互协作开放的组织形式,从而限制了教师合力的发挥。这种TT教学指导形式使每个教师成为大集体中的有机组成部分,实现了横向和纵向协作,包括同一课程间教师的TT,不同课程间的TT,班级教师间的TT,教学板块间的TT,全体专业教师的TT等。
二、系统优化课程结构发挥课程群整体效益
系统科学理论的核心内容在课程优化中的体现就是建构一种广博的课程框架体系,而不是封闭狭窄的“专才教育”,强调课程间的融合性,突破课程门类的界限。课程整合目标是确定一种开放性的,导向性的,核心性的,具有发散效应的目标性,而不是局限于某个具体的排斥异己的驱使教育过程单向度的运作化目标。因此,师范,根据专业特点及其自身教学和社会经济需要,重新规划和设计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
1.开设与复合型学科有关的专业课、专业知识课,加强课程的实用性和针对性,拓宽学生知识面。
2.探讨专业技能课程、实践类课程以及相关人文科学课程的有机结合,合理设置,提高课程的整体效益。
3.加强职业技能课程的培养力度,增加课时,为学生提供行业或区域经济现状、发展趋势,在他们走出校门之前对社会需求有一个较全面的认识,并培养他们具备动手实践的能力。在教学改革过程中注重就业和职业技能训练之间的沟通与融合,充分发挥课程群的整体作用。
三、改革教学内容更新教学方法
在课程体系优化和改革过程中,系统合理地对教学内容、教学方法进行改革是极为重要的组成部分。
1.更新与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多年来教学内容陈旧、单调是英语专业教材的通病,并且教材中过于注重语言知识和语言技能的传授,而对文化知识、人文科学方面重视不够。为此,近两年课题院校的教材全部更换为近年来出版的,具有权威性的教材,体现了教学内容贴近生活、贴近时代,具有实用性、交际性、趣味性的特点,融语言知识、技能、文化、人文科学于一体的新颖教材,使学生素质与能力得到了提高。根据学生的认知特点、心理特点和教学的实际情况,教师对教学内容的顺序可以进行必要的调整和整合,使之更符合学生学习兴趣的需要。教学内容要少、新、精,教师要给学生补充具有时效性的新材料,把自己或他人研究的新成果、新思路、新观点引入课堂教学,并使课内外学习有机结合起来。比如在综合英语课上,教师可根据输入——输出的特点,对内容进行组合。先听读再说写,在大量听读基础上开展说写活动。
2.完善选修课和人文科学课程的教学内容,拓宽学生知识面。学校可根据实际情况和各自特色自主安排选修课程和人文科学类课程供学生选择。选修课比例增大,设置也成系统化、合理化。选修课的开设将专业教育和素质教育与能力培养有机地结合起来,提高了学生的社会适应力和竞争力。特别是任选课为学生提供了根据自己爱好和兴趣学习的机会。
3.在课程教学改革中,突出抓好主干课。在系统配置各要素中,突出核心要素的作用与地位。在教学运作过程中,优先抓好学科课程至关重要。通过几年的改革实践,该课程取得显著成效。学科课程的改革有力带动了其它课程的教改,促使各门课程教师积极投身于教改实践之中。
参考文献:
[1]Brown H D.1993.Principles of Language Learning and Teaching,(3rd edition)[M].NJ:Prentice Hall Reents.
[2]Littlewood W.1981.Communicative Language Teaching[M].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3]Widdowson H.G.1999.Teaching Language as Communication [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4]陈时见,2001,课程教学理论和课程与教学改革[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本文为衡水学院2014年教改重点课题“以应用型人才培养为目标的大学英语教学模式研究”成果,编号jg2014023以及2014年河北省高校英语教改项目“基于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大学英语教学模式研究”成果,编号2014YYJG209。
作者简介:张建新,1967-,女,副教授,研究方向:英语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