格桑花开别样红
2015-10-08中国藏学研究中心调研组
中国藏学研究中心调研组
青海特别是青海藏区如何实现更优质、更长久的发展稳定,是青海上下普遍关心且共同着力的问题。带着这个问题,我们到青海藏区调研。
一、主要经验
调查的4个州都是藏族自治州(其中海西州是蒙古族藏族自治州),州委和州政府最关心的就是藏区的发展稳定问题,下力气最大的也是这些问题。为了做好这些工作,这些地方想了很多办法,做了很大努力,形成了一些经验,主要有:
1.深入学习理论,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和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武装头脑。青海广大党员干部特别是各级领导干部,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为指导,紧紧围绕党和国家工作大局,认真落实中央涉藏部署,紧密结合各自工作和现实斗争实际,进一步丰富和完善了做好藏区工作的指导思想,进一步加强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理论成果对藏区实践的指导性、保障性、推动性。
2.落实中央要求,结合实际,建设促发展保稳定的生态安全屏障。现在基层干部、僧俗群众都深刻认识到,青海的发展应该是生态安全屏障背景下的发展,青海的稳定应该是生态安全屏障背景下的稳定,离开了生态安全屏障,发展和稳定都无从谈起。在海南州调研时,州环境保护局的同志深有体会地说,海南州5个县均属三江源国家生态保护综合实验区,是中华水塔的重要组成部分。三江源一期建设工程实施以来,海南州生态环境不断优化,经济发展也保持了两位数的增速。实践证明,只有确保生态环境安全,才能确保青山常在绿水长流、发展稳定长在、藏区面貌长新。
3.持续改善民生,破解难题,不断提高藏区僧俗群众的幸福指数。青海把民生改善不改善、群众满意不满意作为检验工作的最高标准。党的十八大以来,省级财政支出的75.6%用于民生建设,实施三江源地区教育经费保障办法,推进农村和城镇社会保障建设,促进宗教教职人员参加社会保险。海西州落实了12年免费教育和高中贫困生资助政策,新农保、新农合参保率达到99%。许多群众高兴地说:党和政府给我们改善生活,我们要给社会增添正能量。
4.强化依法办事,夯实基础,构建科学有序充满活力的治理体系。长期以来特别是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后,青海坚持以法治建设为切入点,以提高社会治理能力和水平为目标,统筹实施社会管理、藏传佛教寺院管理、流动人口和流动僧尼管理,不断提升依法治理水平。在海北州调研时,我们看到,全州以民族团结进步先进区创建工作为统领,以重点领域、重点人员、重点场所、重点时节的集中整治为主攻方向,依法治理,综合施策,维护藏区和谐稳定。全州4个县全部进入省级“平安县”行列,门源县再次被授予“全国平安建设先进县”称号。问卷调查结果显示,群众对社会治安的满意度达到97.82%。
二、五大挑战
青海藏区工作还面临一些挑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如期实现小康目标难度尚存。现在距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还有5年的时间,青海要同全国一道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一定能够实现。同时也应看到实现这一目标的工作任务仍然艰巨繁重。从调研组所到的4个州看,地方财政资金支持能力有限。工业化进程缓慢,基础设施掣肘,民营企业难以发展壮大,一些地方民用饮水和工程用水问题突出,市场、资金、技术、人才等要素相对匮乏。一些地方仍为单一农牧业生产,抵御自然灾害能力弱,牲畜受灾死亡率高。文化旅游资源利用程度低。
2.藏区维稳形势依然严峻。青海藏区一直是达赖集团分裂渗透的重点地区,近年来时有违法事件发生,维稳任务艰巨。对达赖集团的斗争虽然不断取得新胜利,但其影响仍不容忽视。因利益问题而引发的草山地界纠纷、征地拆迁、安置补偿、资源开发等突出矛盾尚未得到根治,被境外分裂集团炒作利用向我发难。一些地区的维稳机制还不完善,管控重点人员能力较弱。有的基层政权工作生活条件较差,一些基层干部不安心、待不住,维稳根基不牢固。信息渠道不畅,分析研判能力不足,预警作用发挥不够。
3.藏传佛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的“瓶颈”尚存。经过长期努力,藏传佛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的整体秩序是好的,但也存在一些有待克服的“瓶颈”。在信仰方面,一些群众在拥护党的领导和宗教信仰问题上存在困惑。在藏传佛教代表人士培养上,尚未建立自上而下、自下而上的培养高僧大德的教学体系和培训体制。在寺院建设和公共服务方面,许多寺院地处偏远,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难以覆盖。在开展宗教活动方面,随着流动人口、人员成份等变化,权益保障和管理工作有待加强。
4.民生难点仍较突出。脱贫任务仍然艰巨,就业、教育、医疗是三大难点。调研中普遍反映,在内地省份学习的青海籍大中专毕业生就业问题矛盾突出,这些学生毕业后在内地很难找到就业岗位,大部分人又返回青海,使藏区本来就很严峻的就业形势雪上加霜。学前教育、职业教育虽有发展但步伐缓慢。“双语”教师紧缺,拖了教育的后腿。卫生基础设施较薄弱,基层医护人员缺少,地方病仍未得到有效医治。
5.生态环境仍显脆弱。青海90%的地域属于国家和省级生态保护区。生态保护工作虽然不断进展,但生态退化趋势仍未得到根本遏制。黑土滩、鼠虫害、荒漠化、水土流失等问题在一些地方仍然未能化解。加之国家投入有限,缺少持续的投融资机制和生态补偿长效机制,制约了生态保护工作。
三、对策建议
当前要突出抓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第一,依托“一带一路”,实施“双轮驱动”。青海是国家乃至世界的重要生态屏障,必须实施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并行不悖的“双轮驱动”战略,既要加快发展,又要保护生态,实现两者共赢齐飞。
加快发展方面,要依托“一带一路”,建立“青海民族特色贸易区”。“一带一路”战略构想的提出,使青海从对外开放的末梢站到了前沿,成为丝绸之路经济带上连接东西、辐射周边的重要支撑平台。要紧紧抓住这一重要发展契机,搭乘“一带一路”快车,探索青海经济发展新模式的切入点。这个切入点,就是要在吃透中央精神、充分论证的基础上,建立“青海民族特色贸易区”。“青海民族特色贸易区”要以西宁为龙头,尽可能地涵盖辐射青海藏区。建立“青海民族特色贸易区”,一方面可以使青海积极融入“一带一路”建设,以此为契机,争取国家支持,加快机场、铁路、高速公路等基础设施建设,使青海与中亚、南亚国家在经贸领域的合作不断深化,为东南沿海和台湾提供资源便利,更好地发挥青海的区位、交通、资源优势,充分聚集人流、物流、资金流、信息流,统筹利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形成青海内生增长与外向发展互补互促的新型经济体系。另一方面,可以把尽可能多的藏区地域划入“青海民族特色贸易区”,以此为载体,带动释放藏区开发开放和创新创造的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