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以来国内陈云研究述评
2015-10-08袁浓
袁浓
[摘要]2007年以来,国内学者在陈云经济思想、党建思想和生平活动等既有研究领域提出一些新观点,并开始涉猎陈云民生思想、文化思想、环保思想和科技思想等新领域。这些表明2007年以来国内陈云研究取得了新进展,从而为今后国内进一步研究陈云思想和生平创造了良好条件。
[关键词]陈云思想生平述评
今年正值陈云同志诞辰110周年。本文拟就2007年以来国内关于陈云思想和生平的研究略作述评。鉴于国内已有学者述评2007年以前国内的陈云研究①,所以这里只述评2007年以来的研究。
一、研究概况
2007年以来,国内学者在陈云研究方面取得较丰硕的成果。代表性的学术著作有:余玮著《陈云:从下塘街到中南海》(中国青年出版社2009年版),朱佳木主编《陈云与当代中国》(当代中国出版社2010年版),马玉主编《上海陈云研究》(上海社会科学出版社2011年版),李藕堂著《陈云在东北》(中央文献出版社2012年版),刘金田、王敏玉编著《财经掌门陈云》(贵州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国家开发银行联合课题组编《陈云对外开放思想形成和发展》(中央文献出版社2013年版)。此外,这一时期国内还发表了许多相关论文。这些论著和文章对陈云思想和生平进行了不同程度的探讨,下面拟就此略作述评。
二、既有的研究领域出现一些新观点
(一)关于陈云的经济思想。2007年以来,国内学者在陈云的宏观调控思想、区域经济发展思想、农业经济思想、对外开放思想和利用国际市场思想等这些既有研究领域,提出了一些新观点或加强了对这些领域的研究。
1.关于陈云的宏观调控思想。2007年以前,国内学者普遍认为陈云的宏观调控思想体现在综合平衡思想方面。2007年以来,国内学者则对陈云的宏观调控思想作了新的探讨。李挺认为,陈云十分注重处理好政府与市场的关系,并主张运用行政手段和市场调控手段应对通货膨胀[1]。姜长青论述陈云在中国改革开放初期曾提出要加强中央经济权威,货币的发行权要集中到中央,中央财政收入占到全部财政收入的70%左右[2]。曹东勃总结陈云化解经济危机的系统性思想:巩固农业基础,加强城乡交流;调整经济结构,实现综合平衡;加强物资储备,改善商品流通;治理通货膨胀,严格货币管理[3]。
2.关于陈云的区域经济发展思想。2007年以前,国内学者对陈云的区域经济思想研究较薄弱。2007年以来,国内学者则加强这一思想的研究。段娟认为,新中国成立以来陈云对区域经济发展问题进行思考和探索。在合理配置生产力方面,陈云提出选择搞工业的地点要注意资源条件,按照“全国一盘棋”的精神有计划地合理地布置工业生产力,充分利用和发展沿海工业以支持内地工业发展;在地区之间的分工与协作方面,陈云指出,各个地区之间,各个部门之间,各个企业之间,以至一个企业内部的各个部分之间,都不能没有分工和协作;对于如何正确处理中央与地方的关系,陈云强调发挥地方的积极性[4]。董志凯认为,陈云在领导经济工作中积极探讨和解决中央与地方的关系:在总体规划与布局上强调要有全局观和长远观;激励地方政府促进本地经济增长的积极性;不断调整中央地方关系和区域发展战略,获取动态平衡[5]。
3.关于陈云的农业经济思想。2007年以前,国内学者主要探讨陈云农业经济思想的形成过程、内容和地位。2007年以来,国内学者重点研究陈云农业经济思想的内容和当代价值。苗伟东论述陈云的农业经济思想基本内容:农业是发展国民经济、进行工业化建设的前提和基础;城乡经济交流是推动农村经济发展的根本战略;发展农业生产的合作化和商品化是调动农民生产积极性和促进农民增收的长远之策;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是促进粮食和经济作物稳产增产的基本保证[6]。吕彩云和陈宾总结新中国成立以来陈云关于“三农”问题的阐述,并认为学习陈云的农业经济思想对今天解决“三农”问题仍有现启示作用[7]。王向华探讨新中国成立后陈云农业现代化思想对新农村建设的启示[8]。
4.关于陈云的对外开放思想。2007年以前,国内学者主要探讨陈云对外开放思想的内容、特点和原则。2007年以来,国内学者研究陈云对外开放思想的核心和精髓及形成发展过程。朱佳木认为,陈云对外开放思想的核心和精髓体现在辩证处理以下四个关系:既要大胆开放,又要循序渐进;既要微观搞活,又要宏观管理;既要使对方有利可图,又要坚持以我为主;既要充分利用开放的积极成果,又要重视开放带来的消极后果[9]。中央文献研究室和国家开发银行课题组在研究专著中简要概述了陈云对外开放思想的形成和发展以及陈云对外经济工作的主要活动[10]。
5.关于陈云的利用国际市场思想。2007年以前,国内学者简单论及陈云利用国际市场的思想。2007年以来,国内学者加强关于陈云利用资本主义和国际市场思想的研究。张雪英、张侃认为,新中国成立初期,陈云探索国际物资市场的规律,并逐步形成“外汇与物资平衡”的思想;20世纪70年代,陈云提出要“研究和利用资本主义”,并将注意力从国际物资市场转向国际金融市场;改革开放后,陈云继续提倡利用资本主义,同时强调利用外资要保持清醒的头脑[11]。张凤翱总结陈云利用资本主义的具体内容:主张利用资本主义市场交易所、资金、技术和原料,同时注意研究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规律和资本主义解决经济危机的办法[12]。
(二)关于陈云的党建思想。2007年以来,国内学者对陈云党建思想的内容、特点和贡献进行更深入的探讨,并认为陈云关于党的建设的核心思想是为最广大人民群众服务,侧重分析了执政党自身建设和发挥党员干部积极性等问题。
1.关于陈云党建思想的内涵、特点和贡献。迟爱萍论述陈云党建思想的基本内涵与特点:中国共产党实践活动的终极目的是为了人民生活幸福;党的理论建设的核心内容是确立辩证唯物主义思想方法;没有高素质干部队伍党的事业就不能发展;严肃党纪是保障党的事业顺利发展的重要条件;坚持党的民主集中制原则是保障党的决策正确和活力的前提;执政党必须具备“灵巧的工作方法”和“艺术的领导方式”;党员质量重于数量是加强党员队伍建设的重要方针;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有益于增强党的社会动员力和整合力[13]。王家云结合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论述陈云对党的建设的奠基性贡献,即:倡导学好马克思主义哲学,形成较为鲜明的学习型政党思想;率先提出培养提拔成千上万的中青年干部的重要命题及举措;率先阐释党支部的地位、作用与任务;率先提出“执政党的党风是有关党的生死存亡”等精辟的论断[14]。
2.关于陈云的执政党建设思想。孙青论述了陈云对毛泽东廉政建设思想的继承与创新,即:强调思想政治教育在社会主义建设新时期的迫切性,要两个文明一起抓;依靠人民群众惩治腐败,加强党内民主;加强法制建设,严惩腐败,严格纪律,端正党风;从战略高度强调执政党的廉政建设的紧迫性及反腐败斗争的长期性[15]。朱映雪和乌尼日认为,陈云在长期的革命和建设实践中,提出一系列党群关系构建思想:共产党员应该确立为实现共产主义奋斗到底的信念;党内不准有不遵守纪律的特殊人物、特殊组织;共产党员要与群众有密切联系[16]。贾岚探讨陈云党内关怀思想:重视思想关怀,坚定共产主义信念;共产党爱护党员干部不下于父母爱护子女;重视关怀党的基层组织;要求坚持不断地改善人民的生活[17]。
3.关于陈云党员干部思想。王世谊总结陈云干部队伍建设思想的基本内容:完善干部选用工作的标准、原则和干部政策;健全改革干部教育工作,提高干部理论水平;培养和选拔成千上万德才兼备的中青年干部,为党的事业后继有人奠定组织基础;加强对党员和干部的严格监督,不允许滥用权力、以权谋私[18]。杨胜群认为陈云是党内重视学习、善于学习的光辉典范,并从三个方面进行分析:陈云把学习作为共产党员的责任;陈云提出学习最要紧的是把思想方法搞对头;陈云强调努力学习新的东西,不断探索解决新的问题[19]。
(三)关于陈云的生平活动。2007年以来,国内学者对陈云生平活动的研究主要是分时期来进行。为此,学者对陈云在革命、建设和改革等不同时期的生平活动作了较细致的研究。
1.关于陈云在革命时期的生平活动研究。2007年以前,国内学者对陈云参与军事活动的研究较薄弱。2007年以来,国内学者开始重视对这一方面的探讨。张金才探讨陈云的一些鲜为人知的事迹:在上海中央特科从事革命活动期间,陈云曾经与鲁迅有过交往;只是高小毕业的陈云曾在莫斯科东方大学担任过代理副教授;参加领导建立东北根据地的斗争,在临去东北之前,陈云被授予了中将军衔[20]。卫平光研究陈云在中央苏区担任白区工作部部长的经历,认为陈云在1933年到中央苏区后不久即担任新成立的中央局白区工作部部长,在此期间陈云对白区工作提出不少有益的指示和要求,但由于“左”倾思想的干扰,陈云在中央白区工作部作用的发挥受到了限制。[21]丁素萍探讨陈云赴新疆成功地接应西路军入疆,在迪化“新兵营”培养各种军事技术人才,为我党保存和培养了一批重要的骨干力量[22]。李藕堂认为,陈云在东北解放战争中始终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秉承“唯实论”,开创性地工作,较早向中央提出建立巩固的东北根据地的意见,对中央调整东北工作的战略方针,解放东北乃至解放全国,都发挥了重要作用[23]。
2.关于陈云在新中国成立初期的生平活动研究。2007年以前,国内学者对陈云的研究集中在陈云与新中国经济的恢复、“一五”计划的制订和实施以及领导中央财经工作等方面。2007年以来,国内学者对陈云参加新中国建设作了更全面的探讨。徐锋论述陈云从城市接管、城市规划、城乡交流和改善民生等方面对做好新中国城市建设进行积极探索[24]。曲韵回顾陈云在新中国成立后几次大规模技术引进过程中发挥的关键性作用[25]。宋月红研究陈云在新中国成立初期重视和参加和平解放西藏谈判的有关工作,筹划和指导民族贸易工作和参与民族自治地方财政体制建设[26]。
3.关于陈云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的生平活动研究。2007年以前,国内学者主要研究陈云与中共八大。2007年以来,国内学者重点探讨对陈云与纠正“大跃进”运动、在七千人大会和西楼会议期间的生平活动。王玉贵叙述陈云在纠正“大跃进”运动的主要工作:提出要以农轻重为序安排国民经济的发展计划,按照“一要吃饭,二要建设”的原则来制订基建规划,贯彻“综合平衡的方针,不能单纯地大搞群众运动,高度重视调查研究”等[27]。迟爱萍从会前、会中和会后三个不同时期研究陈云与七千人大会[28]。张金才探讨陈云与西楼会议,并认为陈云在这次会议上就当时财政经济情况和克服困难的办法作的讲话对当时国民经济调整起了举足轻重的作用[29]。
4.关于陈云在改革开放前后的生平活动研究。2007年以前,国内学者对陈云在改革开放前后生平活动缺乏全面研究。2007年以来,国内学者对此作了系统全面的探讨。朱钦胜认为,陈云参加革命工作以来,一直抵制制造冤假错案,尤其是在延安时期和“文化大革命”中。“文化大革命”结束后,陈云经过积极的酝酿和准备,在1978年中央工作会议上提出平反冤假错案;十一届三中全会后,陈云大力促进了平反冤假错案的进程[30]。陈立旭探讨陈云在党和国家的历史出现重大转机的时候,陈云与党内其他同志一起带头提出让邓小平重新参加中央领导工作,并积极推动1976年天安门事件和其他重大冤假错案平反;与邓小平等人一起突破“两个凡是”的束缚,为我党重新确立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提出并推动解决妨碍工作重点转移的两个重要问题[31]。
三、一些新的研究领域逐渐得到开拓
2007年以来,国内学者不仅在陈云经济思想、党建思想和生平活动等既有的研究领域提出一些新观点,而且努力探讨一些以前研究较少或者尚未研究的领域,比如陈云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贡献,陈云的民生思想、文化思想、科技思想和环保思想等。这些新领域的开拓有助于读者深入了解陈云一生丰富的思想,从而有益于当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
(一)关于陈云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贡献。张正光认为,延安时期陈云从党领导革命的历史经验中已经认识到马列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革命实际相结合的重要性,并提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基本路径:认真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不断提高马克思主义理论修养是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前提条件;研究中国历史和时事政治情况,把握国情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现实依据;坚持不唯书、不唯上、只唯实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根本立场[32]。耿显家以1949—1966年陈云的经济工作为例,从对中国式农业发展道路的探索、对计划与市场关系的探索、对新民主主义社会道路的探索和对中央与地方关系的探索等四个方面论述新中国成立后陈云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贡献[33]。秦正为和赵纪梅探讨陈云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道路的形成与推进所作出重要贡献,并分析陈云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基础、主要内容和现实意义[34]。
(二)关于陈云的民生思想。田志杰对陈云关于民生问题比较零散的言论、观点和主张,从不同角度、不同侧面进行系统的专题研究,全方位构建陈云民生思想的理论体系[35]。钟瑛总结陈云关于民生为本思想的内涵:把民生问题看做政治问题,是重要的国策;共产党必须时刻关心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在安排好人民生活的基础上搞建设,使两者兼顾与平衡;解决民生问题首先应重视粮食生产[36]。董一冰和冯雪从改善民生的根本宗旨、改善民生的根本途径、改善民生的重要保障和改善民生的措施等四个方面论述20世纪60年代初期陈云关于民生问题的探索[37]。
(三)关于陈云的文化思想。鲁涛和莫志斌认为,陈云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继承和发展毛泽东、周恩来关于保护和整理古籍工作思想,形成富有创新意义的古籍整理工作思想[38]。金坡论述20世纪50年代末到60年代初陈云在大量调查研究的基础上,从推陈出新的角度,对评弹艺术的改革与发展提出很多建设性意见,构成其独特的文艺观,丰富和发展了毛泽东文艺思想[39]。李自华总结陈云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思想及实践:做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保持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原汁原味;在保护中发展,在发展中保护;做好传承人的保护、教育和培养工作[40]。
(四)关于陈云的科技思想。李增添论述陈云科技思想的内容主要包括科技价值思想、科技人才思想、科技普及思想和科技合作思想。即:科学技术可以大大提高生产力,科学技术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力量,科学技术必须为人民群众所掌握;尊重和关心科技人才,利用国际资源培养科技人才,依靠现有技术力量培养科技人才;大力加强技术教育和文化教育、总结科学技术实践的具体经验,一定要办好基础教育;在自力更生的基础上引进先进科学技术,根据具体国情引进先进科学技术,加强国内的科技交流与合作[41]。朱志浩还探讨陈云的科技创新思想,即:积极引进先进技术;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占领科技革命的制高点;科技人员是国家工业化不可缺少的力量[42]。
(五)关于陈云的环保思想。吴超认为,陈云在新中国成立后敏锐地洞察到环保问题的重要性,较早地把经济建设与人口、环境、资源的协调问题提高到战略和国策的高度,考虑经济建设时始终高度关注着环境保护与协调发展问题,坚持主张既要发展经济,又要保护环境,避免对资源采取掠夺性开发。对于环境污染的防治,陈云主张百年计划、防害于先[43]。李德栓认为,陈云较早提出我国的生态环境存在着水量不够且分布不平衡,资源短缺以及污染严重等问题的出现是多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既有人口多、资源短缺,而环境保护和治理滞后的问题,又有传统经营运作方式导致污染的问题,并提出要做好水利工作、控制人口、改革经营方式、治理污染等一系列解决对策[44]。
四、结语
2007年以来,国内学术界继续探讨2007年以前的一些既有研究领域,例如陈云的经济思想、党建思想及生平活动等方面,并在这些领域提出一些新观点或作一些新分析;同时还努力开拓一些新领域,例如陈云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贡献,陈云的民生思想、文化思想、环保思想和科技思想。可见,2007年以来国内陈云研究取得了一些进展,这为今后国内进一步研究陈云思想和生平创造了很好的条件。
当然,2007年以来,国内的陈云研究仍然存在一些问题:一些论著在观点和内容上显得有些重复,缺乏新观点和新分析;在联系陈云思想的现实意义时,有些牵强附会;陈云研究有些新领域仍有待挖掘,例如陈云的军事思想、人才思想和外交思想等等。笔者认为,今后在研究和评价陈云时,要坚持唯物史观和实事求是,把研究和宣传区别开来;努力挖掘有关陈云研究的一些新领域,在研读有关陈云资料时,力图准确理解,不要误读;在联系陈云思想的现实意义时,不宜牵强附会。○
注释:
①分别见耿春亮的《新世纪以来陈云生平与思想述评》,《北京行政学院学报》,2007年第3期;《近两年陈云生平与思想研究述评》,《淮阴师范学院学报》,2007年第3期。
参考文献:
[1]李挺.陈云宏观调控思想研究及借鉴[J].人民论坛,2012(32).
[2]姜长青.改革开放后陈云加强中央经济权威思想研究——兼论经济宏观调控体系的初建[J].江西财经大学学报,2010(5).
[3]曹东勃.陈云化解经济危机的政策思想研究[J].江西财经大学学报,2013(1).
[4]段娟.陈云对新中国区域经济发展的思考与探索[J].毛泽东思想研究,2010(5).
[5]董志凯.既要“全国一盘棋”又要调动地方积极性——陈云的大局经济观念与中国现代化[J].中共宁波市委党校学报,2010(6).
[6]苗伟东.关于陈云“三农”经济思想论析[J].商丘师范学院学报,2010(7).
[7]吕彩云,陈宾.建国以来陈云对农业问题的探索及影响阐析[J].科技经济市场,2007(4).
[8]王向华.建国后陈云农业现代化思想与新农村建设[J].商场现代化,2008(1).
[9]朱佳木.如何研究陈云对外开放思想[J].党的文献,2013(3).
[10]陈云对外开放思想形成和发展[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3.
[11]张雪英,张侃.试析陈云关于利用国际市场的思想[J].当代中国史研究,2008(5).
[12]张凤翱.“文革”后期陈云研究和利用资本主义思想及其当代价值[J].湖北社会科学,2009(12).
[13]迟爱萍.陈云党建思想的基本内涵与特点[J].上海党史与党建,2012(5).
[14]王家云.陈云对推进党建工程的奠基性贡献——从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决定》谈起[J].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4).
[15]孙青.陈云对毛泽东的廉政建设思想的继承与创新[J].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1).
[16]朱映雪,乌尼日.陈云党群关系和谐思想微探[J].理论月刊,2009(4).
[17]贾岚.陈云党内关怀思想研究[J].中共中央党校学报,2014(4).
[18]王世谊.陈云干部队伍建设思想与新时期干部人事制度改革[J].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2).
[19]杨胜群.陈云是党内重视学习、善于学习的光辉典范[J].党的文献,2010(5).
[20]张金才.陈云鲜为人知二三事[J].党史博采(纪实),2010(3).
[21]卫平光.陈云与白区工作部[J].党史文苑,2010(20).
[22]丁素萍.陈云的军事贡献研究(1934-1937年)[J].世纪桥,2014(9).
[23]李藕堂.陈云在东北[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2.
[24]徐锋.陈云与新中国城市建设[J].党史文苑,2010(2).
[25]曲韵:陈云与新中国大规模经济技术引进[J].上海党史与党建,2013(2).
[26]宋月红.陈云在新疆开展统战工作的历史条件与思想基础[J].武陵学刊,2010(4).
[27]王玉贵.陈云对“大跃进”教训的深刻反思[J].社会科学战线,2011(2).
[28]迟爱萍.陈云在七千人大会前后[[J].党的文献,2012(4).
[29]张金才.陈云与西楼会议[J].北京党史,2011(1).
[30]朱钦胜.陈云与平反冤假错案[J].党史研究与教学,2011(3).
[31]陈立旭.陈云与十一届三中全会[J].党史文苑,2008(9).
[32]张正光.陈云与延安时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述论[J].中国浦东干部学院学报,2012(3).
[33]耿显家.新中国成立后陈云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贡献——以1949-1966的经济工作为例[J].西安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6).
[34]秦正为,赵纪梅.陈云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J].学术论坛,2012(11).
[35]田志杰.陈云民生思想探析[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1.
[36]钟瑛.陈云关于民生为本的思想与实践[J].当代中国史研究,2010(3).
[37]董一冰,冯雪.六十年代初期陈云关于民生问题的探索[J].学术交流,2012(1).
[38]鲁涛,莫志斌:陈云古籍整理工作思想研究[J].档案学研究,2013(3).
[39]金坡.推陈出新:陈云与20世纪60年代初评弹书目传承[J].当代中国史研究,2014(4).
[40]李自华.陈云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思想及实践[J].北京党史,2012(5).
[41]李增添.论陈云的科技思想[J].经济与社会发展,2010(6).
[42]朱志浩.略论陈云科技创新思想[J].毛泽东思想研究,2010(2).
[43]吴超.陈云与新中国的环保事业[J].新疆社科论坛,2008(5).
[44]李德栓.中国的生态环境问题及其解决对策——论陈云的生态环境思想[J].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2011(11).
责任编辑张荣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