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宁波帮搅动近代商业

2015-10-08王千马

商界评论 2015年9期
关键词:张元济蔡元培宁波

王千马

“大海洋洋,忘记爹娘。”

这是流传于宁波地区的一句童谣。奶声奶气地唱起,总有一股辛酸在里头。

不管是靠海吃海,还是靠海被海吃,对海洋的感谢,应是宁波人的应有之意。清末有个知名商人严信厚,宁波慈溪人。作为李鸿章的幕僚,在洋务运动的影响下在宁波创办第一家轧花厂,并在李鸿章、盛宣怀的主持下创办中国通商银行。另外,他还是中国第一个商会组织的领导人。

有人说,他是近代宁波帮的开山祖师。他的徒子徒孙同样不弱于人。

“赤脚财神”虞洽卿与盛丕华(曾任上海市副市长)于1920年创办了上海规模最大的第一家交易所——上海证券物品交易所;朱葆三创办了中国第一家信托公司——上海中易信托公司;宋汉章于1931年创办了中国保险公司,是当时资金最大、信誉最高的保险公司。

他们都是宁波人。他们的实力从何而来?

商务印书馆作为宁波帮流传至今的著名实业之_,不仅改变了中国出版业,更通过出版知识读物,深刻地影响了几代中国人。

士商的热情拥抱

对整个商人阶层来说,清末戊戌变法的失败未必是一件坏事。

一方面,知识分子在变革中的失势,为他们在政治舞台上让出了空间;另一方面,变法的失败,再次刺激了知识分子的“转型”——俯下身段,沉入民间。这种意愿一旦遇上这个社会正蓬勃兴起的力量,士商的结合也就自然而然。

光绪十五年的举人、翰林院编修,变法维新人士蔡元培,在戊戌维新失败后,回到老家绍兴,任绍兴中西学堂监督,开始践行自己的办学理念。

与此同时,宁波商团先驱、领袖叶澄衷,号称“五金大王”,也感叹“中国之积弱由于积贫,积贫由于无知,无知由于不学。兴天下之利,莫大于兴学”,决定投身“教育救国”。他的澄衷业学堂,向蔡元培发出邀请,请他前往襄助校务。蔡元培欣然前往,成了该学堂第一任校长。这个学校培养出了李四光、胡适、竺可桢、李达三、钱君等一大批著名人士。

只是,蔡元培并没有待得太久。在当时的南洋公学(上海交大前身,中国人自己最早创办的大学之一)总理张元济挖角下,蔡元培出任了南洋公学特教总教习。

张元济一方面倡言维新,努力培养学生的现代意识;另一方面,警惕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从抱着老祖宗不放,变成抱着洋人的大腿不放。后来张元济又接受了宁波帮兴办的商务印书馆的经理夏瑞芳的盛情邀请,投身出版界。

这不免让人会心一笑,昔日张元济从宁波帮手里挖人才,现在,他将自己作为人才,馈赠给了宁波帮。

在张元济手上,商务印书馆招来了各方英才,同时引进日资和日方排版技术,编写各类教科书,编纂《辞源》等大型工具书,译介《天演论》《国富论》等西方学术名著,出版文学作品,整理重要古籍,创办东方图书馆、尚公小学校,制造教育器械,甚至拍摄电影等,加速了商务印书馆从印刷业向出版业转型,引领中国现代出版业走向开始,也通过出版知识读物,从根本上影响着大批中国人。

所以我们也不难理解,他们会做各种慈善事业,比如朱葆三(近代银行保险业资本家)晚年还致力于社会福利,先后创办和投资了华洋义赈会(民国最大民间慈善组织)、四明医院(今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曙光医院前身)、上海孤儿院、妇孺救济会、宁波益智学校……当然,还有大名鼎鼎的中国红十字会。当时,他每年收入3万元,除了1万元家用,剩余的两万元都投入了慈善事业。

当我们不再喋喋不休地计较他们原罪时,就会发现:尽管有点野蛮生长,但这些草根在长成一棵棵参天大树后,这块多灾多难的土地,也多了难得的荫庇。

找到了独立空间

在今天,我们需要重新认识宁波帮。

一方面,相比晋商和徽商,宁波帮更有现代性。除了自身具有的创新意识和市场精神,它的成长期几乎和中国的现代化大转型同步,从西风初来,到洋务运动,到清末新政,到辛亥革命,到北洋混战,再到蒋氏登台、民国初定……可以说,它的成长贯穿于中国从大破到大立的进程。更重要的是,他们在全程参与并见证这一进程的同时,还身体力行地推动了中国现代化大转型。

这又带出了另外一个方面。现代化大转型并不仅仅是从农业到工业那么简单,它所蕴含的转变是方方面面的,包括政体、思想、文化、科技、教育甚至是道德人心。

如果说宁波帮只是顺应时势,从一个生意人变成了现代的企业家,那依旧是抹杀了他们对现代化大转型的贡献。事实上,尽管他们起家并成名于工商业,但他们所施加的影响力并不仅限于工商业之上。

在传统的晋商和徽商依附权力,为权力所用,最终为权力所弃后,宁波帮却选择了另一种路径。他们虽然也谙熟中国的政商关系,像严信厚投身李鸿章,虞洽卿也紧密团结端方(直隶总督、北洋大臣),但他们却在西方势力与本土统治者的较量中找到了相对独立的生存空间。

严修(左)与张伯苓这对“黄金搭档”为天津甚至整个中国的教育洒下奠基的一抔土,也增添了宁波帮的政治色彩。

日后,他们甚至以“北袁(袁世凯)南张(张謇)”为向导,对中国的政治体制改革提出了自己的构想。作为新生的资产阶级,他们已经不满足于自己的政治身份,更不惮于发出这个群体的声音。从以前的“工业救国”,到“教育救国”,再到“立宪救国”,他们改变了商人作为“食利者”的固有形象,也改变了他们在帝国政治话语体系中受贬抑的地位。

安徽的徽商在外雍容雅服,衣丝乘车,搞得所有人都以为他们有钱。有钱不敲,你当政府是傻子呀?结果明清两朝政府都拼命地向徽州征收赋税,可想而知,徽州当地人民被欺压得苦不堪言,一天只吃两餐,而且没什么花样,只有粥。妇女们日夜纺织,一个月要做四十五天的活。而更多的人,出走为商,加入到这恶性循环当中,成为链条上的一员。

而在与恶劣的自然环境的长期斗争中,养成了团结互助好习惯的宁波人,在功成名就之后,往往会对家乡给予最为温馨的回报。

叶澄衷在自己六十大寿时曾做出两项决定:在上海虹口拿出自己24亩好地,出资10万元两兴建洋学堂——澄衷业学堂。另一项就是,在家乡建叶氏义庄,义庄里设义塾。他的学生中便有电影巨头邵逸夫,以及世界船王包玉刚。

又如虞洽卿,几乎是以一己之力将自己的老家——镇海龙山村建成了“宁波唯一的模范村庄”。他在龙山投资兴办了龙山三北轮埠码头,这样,轮船就可以从龙山直接出发抵达宁波城区、上海,家乡的棉花也就有了一个快捷的出口途径,仅此一项而论,三北乡民,每年可省60余万元。另外,他还在家乡的虞宅北首办电报局、电话处、铁路等,后又办起火力发电所、救火会所。

利也罢,名也罢,商人的一生也是忙碌而辛酸的。数百年来,徽州人在外经商,成就了徽商这个群体的光荣,也给他们所在的皖南山区的无数个村落,留下了一座座贞节牌坊。宁波人同样是此去经年,一生奔走。以至于家人两地相离,甚至阴阳两隔。

大海洋洋,忘记爹娘……

[编辑 陈 曦]

E-mail:cx@chinacbr.com

猜你喜欢

张元济蔡元培宁波
一图读懂宁波
蔡元培美育思想之我见
拖起明天的希望
聚焦·宁波
张元济“犯傻”
蔡元培的气度
联墨双馨二
合刊抄本 共传四库——记张元济与张宗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