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饼模传统糕饼模之翘楚
2015-10-08王来华
王来华
从我国各地遗留下的传统糕饼模实物看,月饼模实属其中的翘楚,不仅数量大、雕刻精美,而且作为中国传统糕饼模的代表,深入百姓内心。即使现在,对不少地方的百姓说到传统糕饼模时,他们可能会疑惑地不停摇头,而当你稍加解释后,他们就会说:“哦,你说的是做月饼的模子呀!”月饼,不仅香甜,而且寓意极好。明代田汝成在《西湖游览志馀》一书中说:“八月十五日谓之中秋,民间以月饼相遗,取团圆之义。”月饼很早就成为中国百姓寓意团圆的一个标志。
以月饼来供月或祭月,是与月饼模使用直接相关的一个祭祖敬神的场景。据熟悉清宫供月的专家介绍,每逢中秋节的当天下午,紫禁城里会摆置“如意月供”,供奉“月光神码”,即传说中的月神,也称太阴星君、月光娘娘、太阴星主、月姑、月光菩萨等。又在供桌的显著位置摆放一个重五公斤的大月饼,还有两个彩画的圆月饼重叠摆放,另有数个“奶子月饼”由大到小摆成一个宝塔形状。到了中秋节晚上祭拜月神后,皇帝会按月饼纹饰中的“圆光”(即中间部分)、“边栏”等部位,将大月饼分给周围人一起吃。而其他供月用过的月饼则会被细致地包裹起来,要留到除夕夜吃团圆饭时再一起享用。旧时的百姓不如皇宫那样讲究,可也有不少人会在中秋以月饼祭祖和敬神。
月饼是圆的,团团圆圆的寓意已经很好。可是,古人并未就此满足,而是想在月饼上再印制精美图案,以求更吉祥的寓意。那么,古代月饼是什么样子呢?迄今为止,对月饼上图纹的最早记载来自清末彭蕴章所著《幽州风土吟》:“月宫饼,制就银蟾紫府影。一双蟾兔满人间,悔煞嫦娥窃药年;奔入广寒归不得,空劳玉杵驻丹颜。”从这段文字看,月饼上有广寒宫、嫦娥、玉兔等形象,把“嫦娥奔月”故事中的主要情节都刻画其上了。彭蕴章曾分别在清道光和咸丰两朝做官,最高官职是咸丰朝的兵部尚书。同时他又是著述颇多的文人,记载了古幽州的风土人情,对当时月饼样子的观察和描绘应该也在这个时期。在他之后,又有满族的富察敦崇先生,其最知名的著述是《燕京岁时记》。此书问世时间约在光绪三十二年(1906),比彭蕴章的记载晚了几十年。富察敦崇除了描述清宫里供月的场景之外,也记录了当时北京月饼模上的纹饰:“中秋月饼以前门致美斋者为京都第一,他处不足食也。至供月月饼到处皆有。大者尺余,上绘月宫蟾兔之形。有祭毕而食者,有留至除夕而食者,谓之团圆饼。”
不管文人们是否有兴趣对月饼模纹饰给予文字记载,雕刻艺人们倒是很喜欢利用月饼模的纹饰雕刻来施展才华。以现代人的眼光看,其要点就是在纹饰选择、构图布局、细部刻画等方面植入“月亮元素”。一切与月有关的吉祥故事、人物和情节,都可以搬到模子雕刻中来。在当时最受欢迎和流行的形象有月宫、嫦娥、玉兔、桂树、菊花以及其他一些带有吉祥寓意的形象。同时,艺人们又多有自己的“发明创造”,使月饼模的图案变化多端,异彩纷呈。例如,月宫里不仅仅只有嫦娥一人,还可以有两三人或更多的人;既可以是一个女人,还可以再加上男人。这些都突破了文献记载的“寂寞嫦娥”的形象限定。从团圆的意义上理解,月宫中人物数量多些或者形象更丰富些,是不是可以更好地表现团圆的意味?而从有关传说看,月宫中除了“寂寞嫦娥”外,的确还有“月光娘娘”以及她周围的婢女、随从,她们可以彼此来往。这样一来,月饼模上诸多人物的情况,就有了合理解释。玉兔的数量也可以变化,一只兔或两只兔都可以。彭蕴章先生的“一双蟾兔满人间”诗句,也曾指出过那个时候月饼模上的玉兔原本就是两只。对于在月饼模上刻上月宫名称,也比较随意,既可以直接叫“月宫”,也可以称为“广寒宫”,还可以称“斗牛宫”、“月中丹桂”,甚至干脆把月饼模子所属的点心铺名字刻在月亮宫殿高悬的匾额上面,既求好看、实用,还可以作为广告,诙谐有趣,用途多样化。
在中国南方以及祖国宝岛台湾,大尺幅的糕饼模相对不多,大个月饼模子也比较少。从器具文化的角度看,或许是使用米粉材料制成像北方一样的大月饼,会受食材软硬的局限,存在着一定的制作难度。或者,又由于南方人更钟情于精巧别致的文化风格,不喜大个儿月饼的“傻样儿”。 当然,这些并不意味在南方没有专门印制月饼的模子。从收藏到的月饼模实物看,南方一些地方百姓,中秋节时也会使用各种图案的饼印或祭印来制作“月饼”。例如,笔者藏有一枚潮汕地区的月饼祭印,尺幅很大,双面雕刻,一面刻着“牡丹花开”,而另一面刻着水波上一条跃动的大鱼,鱼儿圆圆的大眼睛,眺望着一轮皎洁的月亮。虽然这个月饼印在构图上不同于北方的月饼模,但是,它也足以表现月亮的魅力和中秋的快乐!
从收藏的角度说,你认识了月饼模,或许就帮助你跨进了中国传统糕饼模收藏的神秘门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