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地邮友联手纪抗战
2015-10-08刘东升
刘东升
本文介绍的是20年前三地邮友联手制作的一组“抗战胜利五十周年”实寄封。
1994年底,中国邮政主管部门发布的1995年邮票发行计划中,明确列出1995年9月3日发行“抗日战争和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五十周年”纪念邮票(以下简称“抗战胜利五十周年”邮票)一套8枚的消息。得知此消息后,我很快投入到构思实寄邮品的策划之中,并基本确定以自制记史实寄封为主。
一般而言,制作一套规范、完整的自制实寄封基本有三个步骤。
第一步,选好信封。对于“抗战胜利五十周年”邮票这一特定历史题材,我选用了特定的“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纪念馆”公函信封,以利于突出邮票的主题。为此,我于1995年3月亲自到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纪念馆向有关部门领导说明用意后,购买了部分“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纪念馆”公函封,以备实用。
第二步,要尽量多地了解邮票的相关信息,如了解邮票内容、图、文、规格及邮票邮资面值等信息,这对下一步使用邮票、选择实寄形式、实寄邮局地点及邮戳等至关重要。另外,如能联系到邮票设计者,不仅能了解部分邮票信息,而且可能为制作实寄签名邮品创造有利条件。
“抗战胜利五十周年”邮票的设计者是谁?一直不得而知。一个偶然的机会,我从一位邮友处得知是中央工艺美术学院装潢艺术系主任何洁与夫人冯小红及中央工艺美术学院装潢艺术系教师陈楠三位,这令我喜出望外。两年前的“第八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纪念邮票就是何洁、冯小红两位设计的,他们二位曾为我手绘了一枚实寄封。对于陈楠老师,尽管我不熟悉,但我还是在邮票发行前带着空白公函封找到何洁主任,烦请他等三位设计者抽时间帮我在空白公函封上签名、盖章。对我这个有些“过分”要求的集邮者,何洁主任仍是以诚相待,让我把信封先放在那里,半个月后来取。半个月后,我如愿取回了三位设计者签名、盖章的公函封。令我喜出望外的是,其中一枚封上有三位设计者手绘、手书的卢沟桥标志性建筑图,即卢沟桥东端的“芦沟晓月”石碑亭。
第三步,根据邮票内容、面值与图文,选择实寄地邮局与邮戳。这是自制实寄封的最后一步,也是决定自制实寄封成败、综合价值高低的最关键一步。
1995年8月初,“抗战胜利五十周年”8枚邮票的芳容终于公布于众了!8枚邮票分别选取了“七·七”卢沟桥“战火”、“台儿庄大捷”、“百团大战”、中国共产党领导8年“敌后游击战”、中国远征军与中国驻印军在畹町附近的“芒友(胜利)会师”、8年抗战海外“华侨捐献”、1945年10月25日台湾地区举行日军投降仪式及“台湾光复”、1945年9月9日中国战区日军投降签字仪式在南京举行的“伟大胜利”图。
据此,为全程、全面记录8年抗战的史实,我选定北京、南京、台湾三地邮友联手制作8枚系列实寄封的方案,即用三位邮票设计者签名、盖章的8枚“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纪念馆”公函封,分别贴上述8枚邮票,并按邮票面值分别选用本埠平信、外埠平信、海上平信、挂号信和邮政快件5种邮递形式,同时在邮票发行之日分别从北京、南京、台湾三地相关邮局、盖销标邮戳后同日实寄。
具体实寄情况是:在上述邮票发行前,先把一枚三位邮票设计者签名、盖章的公函封寄给南京邮友,请他在1995年9月3日邮票发行首日,贴100分面值的日军投降签字仪式在南京举行的“伟大胜利”图邮票,以邮政快件寄回北京。
另外,1995年9月3日邮票发行当天,我从邮票公司领出上述邮票后,迅速赶到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纪念馆所在地邮局,即北京长辛店邮局,在其余7枚三位邮票设计者签名、盖章的“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纪念馆”公函封上分别贴上其他7枚邮票。然后在7枚邮票上均盖销有卢沟桥“芦沟晓月”石碑亭图案及铭有“北京长辛店—芦沟桥—1995·9·3·22(2)”的风景邮政日戳,7枚信封上再分别加盖铭有“抗日战争和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五十周年——中国·北京—1995·9·3”及醒狮图案的纪念戳,其中贴10分、60分邮票的封按本埠平寄和本埠挂号信寄本人,贴20分和50分各2枚信封按外埠平寄和外埠挂号信寄给南京邮友高德琴,另外一个贴100分“台湾光复”图邮票的信封按海上平信寄给台湾邮友徐冠雄。南京、台湾邮友收到信封后,再套寄回北京。
至此,历经7个多月精心筹划、三地邮友齐心协力制作的实寄封终于制作完成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