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说岳鹏举
2015-10-08马鑫
马鑫
自古以来,人们对于南宋抗金名将岳飞的评价就一直与蜀汉大将关羽齐平,两人后世都被供奉为神,建庙祭拜。到了清朝,因为岳飞当年抗的是清人祖先,统治阶级才把他的地位有意降低了。因此,岳飞与关羽相比,或许更加接地气。他不仅是南宋统兵大将,诗词、书法也流传甚广,让人能容易产生亲近感。
但是,对于岳飞之死,后世一直都是众说纷纭,流传最广的是秦桧以“莫须有”的罪名栽赃杀害。而读史较深的人则往往认为是宋高宗担心岳飞直捣黄龙,迎回徽、钦二圣后,重新占据了自己的皇位,所以杀掉岳飞以绝后患。作为南宋中兴四大名将之一,岳飞在抗金过程中尽职尽责,而宋高宗似乎对岳飞的态度也是格外宽厚,那为什么中兴四将的最终结局,只有岳飞招来了杀身之祸呢?到底真实的情况是什么样的?我们试用当时的古钱币来略探一二。
各国铸币
岳飞生于北宋崇宁二年(公元1103年),卒于南宋绍兴十二年(公元1142年),横跨两宋交界,历经崇宁、大观、政和、重和、宣和、靖康、建炎、绍兴八个年号。这八个年号各有铸币,而且岳飞少年时期甚至经历了古钱币的又一次铸币巅峰。此时虽为北宋末年,但史书中记载宣和六年时的东京仍然是“灯火荧煌天不夜,笙歌嘈杂地长春”的状态,诗句中颇有些今日簋街、三里屯的样子。不难看出北宋的灭亡是有些突然的。
岳飞出生的时代,北宋周边各国的经济与铸币情况复杂而又有规律可循,它们都与南宋保持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具体如下:
辽铸币:宋朝是中国历史上正统皇朝中唯一一个不是由于内乱亡国的朝代,宋朝的覆灭主要源于其恶劣的地理情况与错误的国防战略。北宋早年一直在与辽国抗争,同时兼顾西夏。澶渊之盟后,宋与辽几十年相安无事,彼此经济都有所发展。辽国建国时间早于北宋,但至岳飞的时代辽国已至暮年。与岳飞几乎同时期的辽国钱币是乾统元宝,之后改铸天庆元宝,此两枚钱币都是辽国最后时期所铸造的,属于辽钱下八品。从钱体铸造可以看出此时辽钱已与北宋小平形制相似,钱文书写也较熟练,与中原汉族文化极为融合,可见辽国深受北宋影响。
西夏铸币:西夏是辽国西部由党项族建立的政权,早年常与辽、北宋进行战争。后停战与北宋进行经济往来,国力逐渐上升。此时的西夏铸钱包括贞观、元德、大德等钱币,且均存世罕见。西夏的这些钱币属于西夏中早期所铸,贞观宝钱仍为西夏钱文,之后元德、大德等钱币使用汉字铸造钱文,从钱面文字的变化我们可以看出,西夏后期也开始逐渐向北宋的汉文化靠拢和过渡。且此时西夏与辽相似,流通的货币主要是依靠北宋的岁币。而游牧民族所建立的政权对于货币的使用本身有限,更多的采取自给自足。
金铸币:金国的建立可以说是鹬蚌相争渔翁得利,它的出现打破了辽、西夏、北宋三国鼎立的局面。当时已经是北宋末年。对比西夏与辽,金国的铸币还属于试铸阶段,由于刚刚建立政权,铸钱应属政治领域而非开铸流通货币,所以铸量极少。金太祖完颜阿骨打时期所铸天辅元宝至今尚为孤品,金熙宗所铸钱币已陆续发现了天眷元宝小平篆书、天眷通宝小平真书、天眷通宝折二真书、天眷重宝折三真书四种,但其中元宝小平仅2品,通宝小平真书仅1品,折二通宝仅2品,重宝折三仅1品。
从金国钱币上的钱文可以看出,早期金国铸币比辽、西夏基础要好很多,这体现出了金国虽然立国较晚,但是国立雄厚,且深受汉文化的影响。
辽、西夏、金三国在岳飞的时代发展进度不同,辽已至暮年,但钱币发展的最早,也最成熟。西夏、金姗姗来迟,所铸钱币均较稀少,有些甚至存世仅一两品,是古钱币纲目中的大珍品种。辽、西夏、金由于地处北方,主要以游牧为主,经济方面仰仗北宋。所使用的钱币量早期本身较少,后期虽然也使用一些,但几乎都是北宋岁贡。
宋朝岁贡
有人认为,宋朝当年是积贫积弱的。靠着给辽、西夏、金三国年年岁贡以保平安,对于领土争端不惜丧权辱国,其实不然。比起北宋当年的经济实力,那些岁贡不算是天文数字。虽然每年要支付这些岁贡,但北宋完全支付的起。只是在宣和二年对金作战后,才有一定的吃力,不久北宋就由于经济与军事战略错误的双重压力灭亡了。
宋辽澶渊之盟时,双方达成合议,宋朝每年给辽绢二十万匹,银十万两。辽之后要求增加到绢三十万匹,银二十万两。后来的庆历和议中,宋与西夏商定由宋朝每年给西夏十五万匹绢,七万两银,并承认了西夏占领的北宋领土。宣和二年(公元1120年)金灭辽,宋将韩世忠率众以少胜多抑制住金兵南下,两国这才达成合议,北宋每年给金国三十万匹绢,二十万两银,再加一百万贯钱。
然而据史料记载,北宋的岁贡虽需年年支付,但是与每年边境贸易而获得的岁入(贸易顺差)相比却不算什么。仅仅依靠每年的铸币量就足够支付当年的岁贡。宋太宗至道二年,宋朝岁入2224万贯;但澶渊之盟后,宋真宗大中祥符五年,北宋政府岁入竟达15085万贯;因此,每年那几十万贯的岁贡也仅是一个州县一年的财政收入而已。所以,北宋虽有岁贡,但其自由贸易,鼓励商业发展的政策却使百姓生活越来越富裕。仅用一个县的财政收入却换来了全国的和平。
北宋面对压迫,巧妙的采取经济手段予以抗争。如若采取军事打击,北方游牧民族骑兵精炼,而北宋则以步兵为主,必定吃亏。何况军费开支就不是这样的固定数字了。
“岳家军”军费开支
金人于宣和七年(公元1125年)腊月对北宋发动进攻,岳飞时年22岁,刚入军中效力。面对金人的咄咄逼近,徽宗主动禅位于钦宗,改年号为靖康,两年后北宋灭亡。因北宋灭亡突然,所以至今所见靖康钱存世少,但版式却多。这正是由于当时钱监众多,忽然停铸所引起的。钱监众多从侧面体现出北宋末年还是有一定的经济实力,不然钱监也不会等到靖康之耻时才停铸钱币。
我们今日所见北宋的钱币存世量极大,尤其徽宗时期钱币大多经过精心设计、铸造十分精美,可见当时的经济绝不是穷困潦倒的样子。而金人南下掠夺宋朝财物,才使北宋的经济一度出现了物价暴涨的局面。但北宋的最终的灭亡,最根本的问题还是战略决策出现了严重的错误所至。
徽钦二帝被金人掠走后,康王赵构于临安府建立了南宋政权。此时南宋政权的经济实力与北宋有着天壤之别了。由于北宋灭亡的突然,跟随赵构一起难逃的人,无论百姓或官员只能将家中的钱币深埋于地下,期盼重回故里。钱币沉重,逃难的路上不可能携带很多,造成很大一部分钱币都滞留在了北方。而南方铜料短缺又大大影响铸钱进程,即便高宗此时极力想要恢复铸钱来挽回国家经济,也已不大可能。因此,南宋国力衰微,是从一开始就注定了的。
我们从南宋初年所铸造的建炎、绍兴钱可以看出,当时的钱制有些混乱。建炎钱有小平、折二、折三之分,又有元宝、通宝、重宝之别;绍兴钱也有小平、折二、折三、通宝与元宝。而且据史料记载,这两种钱在当时私铸较严重,民间到处都有熔化官钱改铸私钱的情况发生。而绍兴初年,每年只能铸造十万缗(千文为一缗),却要花去二十万的成本,常罢铸。绍兴六年(公元1136年)政府收缴民间铜器开铸钱币,所铸也不超过四十万缗。这一数字远远支付不起当时抗金的军队开支。
岳飞当年率领了南宋将近2/3强的部队,每年军费花销约需七百余万贯,南宋政府当时一年的财政收入也仅仅一千万贯左右,很显然,国力不支持这场战争继续下去。这一庞大的财政支出使南宋内部对待抗金发生了严重的分歧,即以高宗为首的主和派和与岳飞为首的主战派。
莫须有?
岳飞之死与高宗后期对他态度上的转变有根本性的联系,总之是“君让臣死,臣不得不死”的。岳飞抗金勇猛无比,当时金兵流传“撼山易撼岳家军难”来形容岳飞带领的部队。虽然从字面上看这句话体现出岳飞部队的战斗力极强,但仔细推敲。在皇权至上的宋朝,政府每年支付巨额军费给养的正规军,居然被金人称为“岳家军”,成了私人部队。这本身就触犯了当时的君臣之礼。事实上,高宗为了体现出“岳家军”是国家的正规军,一直从朝廷直接拨款支持岳飞抗金,而不采取自筹军费的方法。但这样无疑加重了南宋财政的压力。
据《宋史·岳飞传》:“(秦桧)言飞孤军不可久留,乞令班师。一日奉十二金字牌。飞愤惋泣下,东向再拜,曰:十年之功,废于一旦。”岳飞的“十年之功”所花的巨额军费与南宋这十年全国上下勒紧腰带的贫苦已成鲜明对比。十年之功也未成功,足以证明南宋最强的军队也很难收复失地,只能与对方势均力敌,双方都难有作为。而丞相秦桧适时提出了“北人归北,南人归南”的政策——既然南宋已无力回天,不如采取这样的方式先休养生息。
宋朝对待士大夫一向采取“高薪养廉”的方式,而对于武将虽然薪酬同样很高,但依然存在着诸多的不信任。试看岳飞当时的条件,手下掌控国家2/3强的军队而被金人称为“岳家军”,前线战况花钱无数几乎拖垮了国家财政。对于高宗来说,一定特别担心岳飞形成割据势力,后患无穷。而对于当时岳飞的综合实力,是否成为割据势力,只在岳飞一念之间。中兴四将中的其他三人,尤其张俊、韩世忠后期都采取了主动交出兵权,向朝廷要钱、要地、要房等方式降低高宗对他们的怀疑。而岳飞一心求战,不图财,不图利的性格不但触及了南宋政府的底线,而且触及了士大夫氏族的根本利益。绍兴十一年(公元1141年),宋金议和,南宋每年岁贡银绢二十五万两。但却使宋金两国此后20余年没有再发生过战乱情况,南宋继续使用经济手段使“岁入”颇丰,政权维稳。
丞相秦桧在最后被韩世忠追问为何要加害岳飞时,语气十足的说:“莫须有?”。据台湾著名学者李敖考证,这是宋代的一句俚语,真正的意思应该是“难道没有么?”即岳飞不是没有罪,而是有罪!这句话的潜在含义是:如果一些事情可以用金钱解决,就不是大事情。但像岳飞这种用金钱都解决不了的人和事才是对宋高宗、秦桧们最大的敌人,也是南宋当时这种以士大夫阶层为主体的朝廷最大的障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