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科导师制的现状考察与功能提升研究
2015-10-08张若楠
摘 要:本科生导师制对提高我国高等教育人才培养质量具有重要作用,是高等教育大众化背景下的制度创新,是高校教书育人的重要载体,是提升本科教学质量的重要力量。本科生导师制查缺补漏了思想教育工作中的缺点,改善了学生管理体制,提高了学生的综合素质,扬弃了学分制的内在流弊,有力地促进了教和学的结合并且建立起师生之间良性的沟通机制,对于我国高等教育人才培养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本科生导师制;学生工作;教书育人;素质教育
一、本科生导师制实施概况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学分制已成为大势所趋,本科生导师制作为学分制背景下的配套制度,事关学分制改革的成败。导师制度最早起源于英国牛津大学,这是牛津大学引以为豪的标志之一,该制度为牛津大学培养了很多诺贝尔获得者。所谓导师制,即被称为导师的教师在一定期间内,对少数几个学生进行个别指导的教学方法,目标是以学生为中心,培养学生独立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它是一种给学生配备导师,并由导师对学生的学习、品德和生活等方面,进行个别指导和人才培养的制度。由于看到了导师制的巨大成就并且随着学分制的实施,我国许多高校在本科教育中逐步推行导师制,在学分制条件下实施本科生导师制更有助于学生科学的选课,提高学习动力。与此同时,导师制的实施使高校学生工作更加有活力,是高校的一种创新的学生工作制度。当然,本科生导师制在实施过程中还存在很多问题,需要进一步改进。深入推进本科生导师制应进一步彰显其核心价值观,加强制度建设,创新指导模式,构筑科学的激励和评价体系。结合实证调研,从近年来高校本科生导师制起源背景、实施本科生导师制的意义和必要性、导师的职责定位、导师制的运行模式、评价体系及存在的问题等方面进行了全面、客观的综述和评价,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当前本科生导师制存在的问题
由于本科生导师制这一人才培养模式在我国还是一种新的尝试,还处于起步和探索阶段,所以还很不完善,我们通过对调查问卷答题的汇总及与大部分导师及学生访谈,导师制实施过程中存的问题如下:
1.思想观念的误区
由于传统教育管理模式的思想已经根植到大众心里,很多高校领导对学分制的作用、形式、优劣等认识不清,在实施过程中总是过于重视形式价值而忽略了实质价值,更不能科学地制定出适合本学校的本科导师制方案,从而造成很多导师和学生都不重视这一制度,另外相当一部分教师不能处理和学生沟通的关系,一些高校教师认为学生的学习是学生自身的事,学的好坏与自己无关,把教书和育人分开。
从根本上来说,是由于新的制度没有获得全体社会民众的支持和认同,所以要完善本科生导师制,除了要形成的“法令规章”和具有社会公德意象的“行为规范”外,还要促成一种为大多数社会民众共同可以接受的行为准则。
2.师生比例不协调
随着近年来高校招生人数的不断扩张,学生人数不断增多,我国的高等教育系统已处于大众化的时代。但是师资的队伍建设确是没有很大的上升空间,明显具有滞后性,所以这一情况使师生比持续走高。国外导师人均指导的学生人数相对较少,一般为5~10人,与学生沟通的时间也相应的比较充足,但是在我国,随着本科生数量的大幅度增加,每位导师指导的学生有的高达15~20人。由于导师指导对象的数目是在太多,使导师往往是心有余而力不足,所以与学生沟通见面的时间也会大大缩短。
3.缺乏监督激励机制
本科生导师制作为学分制背景下的配套制度,在全面推行的过程中,多种模式并存,各有利弊。在当下看来,很多高校的本科生导师制并没有严格的规范机制,导致有些高校的导师只是徒有其名,并没有实质性的作用。除此之外,已实行导师制的多数高校的导师都是没有薪酬的,所以更加打击了导师的积极性。导师的指导学生的地位在的学校体制中并并不是很明显,作用的界限不清,导致导师们的热情骤减,不利于导师制的深入执行。
三、进一步完善本科生导师制的对策
1.加强本科生导师制的制度建设
在促进本科生导师制深化实施的过程中,应着重强化本科生导师制的制度建设,例如任职条件、工作职责、聘任与安排、考核与待遇等,通过与之相呼应的规章制度来保证导师制的顺利深化实现。
2.加强导师队伍的建设
对导师队伍的建设要从质和量入手,全面提高高校导师的质量。从量这一方面来看要增加导师的数量,争取达到正常的5-10个学生配备一个导师的水平,这样才有利于每个学生都有充分的时间与导师沟通,以便于及时解决学生在学习和生活中的问题。从质这一方面来说,要充分提高导师的综合素质,聘用高素质高学历的创造力强的老师,并且要善于与学生沟通,这样才能更加落实导师的职责和工作任务。
3.构筑科学的激励和评价体系
为调动导师工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必须采取有效地奖励机制与措施。应将导师的工作成果和学生的评价与其年度考核、津贴发放、职称评聘、职务晋升等联系起来。也可以设立本科生导师奖励基金,对于学生评价高的导师开表彰大会或者给予一定得物质奖励。
四、结束语
本科生导师制弥补了思想教育工作中的不足,完善了学生管理体制,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有力地促进了教学相长。随着我国高等教育人才培养方式的变化,在高校实行本科导师制已经变得十分必要也是十分重要。实行本科生导师制,能够最大限度的尊重学生个性,注重学生个体的综合素质和技能的培养和提高,真正实现了教书育人、教学相长的教学理念,是现代创新教育的一种新兴模式,也是新时期学生工作的效实施的强大保证。在越来越多的高校推行学分制的今天,本科生导师制急需在理论上进行深入的创新,在实践上进行总结完善。只有这样,本科生导师制才能在我国高等教育事业中的作用落到实处。
参考文献:
[1]樊建新,王勇.本科生学业导师制实施方法研究[J].教育教学论坛,2014(15).
[2]严宏志.本科生学业导师的关键职能分析与实践[J].长沙铁道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01).
[3]李凤梅,白皓然.我国高校本科生导师制指导模式与研究生导师制比较初探[J].高等农业教育,2009(07).
作者简介:
张若楠(1995.03-),女,山西临汾人,本科,江苏大学文法学院,主要研究方向:社会法学。
基金项目:本文系江苏大学第13批学生科研课题立项资助项目“本科导师制的现状考察与功能提升研究”(项目编号:13C211)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