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抗联的父亲”李升

2015-10-08

新长征 2015年8期
关键词:伪军抗联斗争

他虽然只是抗联的“邮差”,但他却被抗联战士称作“抗联的父亲”,他还曾受到毛泽东的亲自接见,他就是李升。李升,1867年出生在山东省德州屠桥街一个贫苦的搬运工家庭。1894年,他一个人肩扛着一条扁担“闯关东”,开始在吉林省天宝山金矿当工人,之后又到哈尔滨当了两年的小工。1898年,李升到了方正县,正赶上放荒,于是他就在方正落脚,开荒种地,一直到他42岁时才结婚生子,虽然有了家业,可他的生活还是很困苦。1915年,李升被骗到俄国修了两年铁路,受尽了监工把头的欺压。俄国十月革命爆发后,监工把头被打倒了,他们也索回了被克扣的工钱,他和中国工人受俄国革命斗争的影响,提高了觉悟,也参加了护路队,跟着苏联红军作战。

1919年冬,在一次与日本武装干涉军战斗失利后,队伍走散,李升等中国工人回到了冰天雪地的黑河。到了黑河后,李升用挣来的工钱跑从黑河到瑷珲线路的“邮政”,生意越做越好,后来又发展哈尔滨、德都、佳木斯等地的路线,他一直跑了十几年,可以说生意越来越火,李升也一心想做大做强这份事业。可偏偏在这时,九一八事变爆发了,日本侵略者的铁蹄肆意践踏中国土地,到处烧杀掠夺,给中国人民带来深重的灾难。李升非常憎恨日寇,他总是想像在俄国当红军时那样,拿起枪来打日本鬼子,保家卫国,但一直没有机会。1932年秋的一天,李升赶邮车去佳木斯,途中被日伪军截住,硬把邮件卸掉,装上一车武器弹药,派一个伪军押运。李升对伪军恨透了,当车走到江边时,他假意说车坏了,要修理一下。伪军大队继续往前走了,只留下那个押车的伪军。李升趁这个家伙不注意,拿起一根棒子砸死了伪军,之后把伪军的尸体和车上的武器弹药都推到了江里。

为躲避敌人报复,李升卖掉了车马,流落到鹤立河南岸汤原县七号屯。七号屯是中共汤原中心县委所在地,当时满洲省委驻松花江下游代表冯仲云正在这里。当时,汤原中心县委在七号屯召开了群众大会,成立了汤原人民第一支抗日武装——汤原反日游击队,开展起轰轰烈烈的反日斗争。李升在参加抗租斗争中认识了冯仲云,并参加了冯仲云组织的干部训练班,懂得了许多革命道理,坚定了信念。1933年初,经冯仲云介绍,李升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李升入党时虽已年逾花甲,但他斗争经验丰富,机警沉着、腿脚灵活,所以,党组织安排他做交通和联络工作。李升亲身经历过俄国的革命斗争,深知只有穷苦人联合起来,才能打败敌人,取得抗日战争的胜利。于是,他积极主动地向农民宣传革命道理,经过深入的宣传教育,消除了民族隔阂,汉、朝两个民族的农民联合起来,到鹤立镇举行抗租和抗日示威,有力地打击了日伪军的嚣张气焰。

不久后他从一个方正县来的老乡口中得知日军占领方正后,到处烧杀抢掠,李升家的房子被烧,他的妻儿也被敌人杀害。李升对敌人恨之入骨,但他将失去亲人的巨大悲痛深藏心底,没有告诉任何人,继续到处游说宣传党的抗日主张,发展救国会员,积极开展抗日活动。

1933年8月中旬,冯仲云回哈尔滨向省委汇报汤原地区的反日斗争情况,县委派李升护送。同冯仲云到哈尔滨后,李升被分配到满洲省委秘书处工作,以“报贩”的公开职业为掩妒,负责传递文件,圆满地完成了组织交给的各项任务。

1934年夏天,满洲省委需派人给汤原县委送重要文件,这项任务交给了李升。他化装成一个农村士绅,坐轮船去汤原,到汤原码头时,他机智沉着地应对了检查,脱离了险境,完成了任务。李升不仅做交通联络工作,还担负护送干部的任务。李兆麟、冯仲云、赵一曼等由哈尔滨去外地时,他都护送过,他们以“父子”、“父女”、“公媳”等关系为掩护,次次都能够顺利摆脱敌人的搜查,很好地完成护送任务,所以抗联战士都亲切地称他为“抗联的父亲”。

1939年冬,北满抗联部队与杨靖宇领导的抗联第1路军失去联系,部队几次派人都没有接上关系,最后只得把这个艰巨的任务交给李升。他一个人冒着零下40摄氏度的严寒,踏着没膝深的大雪,进入人迹罕至的长白山原始森林。李升每天只能啃几口玉米面饼子,吃几口雪以充饥渴。脚冻伤了、手冻裂了,经过一个多月的跋涉,终于在一片森林里找到了抗联1路军的队伍。1940年初,他从长白山寻找第1路军回来,走到依兰县时,由于叛徒告密被捕,敌人说他是“抗联的交通部长”,对他施以种种酷刑,把他放在一个布满铁刺的笼子里,施刑者拼命地滚动笼子,他浑身被铁刺扎出数不清的血窟窿,但他始终坚贞不屈。最后伪警察无可奈何,判他10年徒刑,将他关进监狱。

1945年8月15日,日本投降,李升获得解放。1946年8月,年已80的李升来到哈尔滨。当时,由松江省民政厅和哈尔滨市民政局负责,在东北烈士纪念馆为李升安排了住所,并派专人照料他的生活。此后,冯仲云与家人经常去看望李升,冯仲云对李升如同对待亲父亲一样关心备至,给予很多照料。冯仲云经常与战友回忆说:“我从哈尔滨来汤原参加抗日斗争,直至组织调我回到哈尔滨,沿途行走是李升护送,帮助我脱险的。如果没有‘李升父亲’,我可能早就不存在这世上了。”

1947年冬,鲁艺学院几位艺术家合作创作反映抗联艰苦斗争的歌剧《星星之火》。歌剧在哈尔滨公演,产生极大的反响。《星星之火》正是以李升和李小凤(李敏原型)的抗日斗争事迹为原型创作的,其中《革命人永远年轻》就是歌剧的经典唱段,歌剧整整巡演了数百场。“革命人永远是年轻,他好比大松树冬夏常青……”成为了脍炙人口的经典歌曲。1951年国庆节,李升被选为抗日联军代表,去北京参加国庆观礼,受到毛泽东主席的亲切接见,并列席了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国委员会第三次会议。

猜你喜欢

伪军抗联斗争
弘扬抗联精神 加强党性修养
伪军大举进攻,绥东形势严重
朱允炆和叔叔们的斗争(下)
正当防卫正当斗争
一个抗联老交通员的老区梦
伪军是什么样的军队
伪军是什么样的军队
旧政协关于停战问题的斗争
建国初期剿匪斗争概述
东北抗联的著名将领李兆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