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速 “速”材即用·创作底线

2015-10-07王旭东

高中生学习·高一版 2015年9期
关键词:雪亮烧鸡贾玲

王旭东

【“速”材展示】

“唧唧复唧唧,木兰啃烧鸡”。6月27日,喜剧演员贾玲在东方卫视“欢乐喜剧人”节目《木兰从军》小品中,身穿古装,嘴啃烧鸡走上舞台,将中国古代巾帼英雄花木兰,恶搞成贪吃、不孝、胸无大志、贪生怕死的傻大妞形象。节目播出后,立即引起众多网友和观众不满。

文史专家郭义方说:“这出闹剧,令人作呕,又为之愤慨。其技艺低劣,内容庸俗,不仅歪曲了木兰的形象,也玷污了民族文化,可恶至极。”中国木兰文化研究中心主任宋成树认为:“这部闹剧,提供的全部是负能量,是误导群众,尤其是青少年。”

7月7日,中国木兰文化研究中心要求东方卫视“欢乐喜剧人”栏目组以及主创人员向社会公开道歉。7月18日晚,贾玲在微博以“辜负大家,对不起!”为题发文道歉。

7月21日,《人民日报》发表评论称:“对于打拼多年的贾玲而言,‘花木兰事件可能是个教训,更可以是个契机,借以反思、改进,倒逼自己更上一层楼,创作出优秀作品。到那时候,相信观众对贾玲也不会吝惜自己的掌声。”

【运用方向】

1. 该不该恶搞花木兰?中国有着极其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娱乐节目利用传统文化资源,重新演绎历史人物本无可厚非,关键在于对历史、历史人物要有起码的敬畏和尊重,而不是没有底线地随意发挥,以吸引眼球、赚取收视率的恶搞更应该坚决反对。

2. 贾玲恶搞要不要上纲上线?像贾玲这样幽默搞笑却水平不高、想风趣却不得体的作品,说不上是恶意恶搞、对传统文化不尊重,并不需要反应太激烈。没有必要上纲上线。

3. 能不能合理再创作花木兰?迪斯尼改编了花木兰,创造了功夫熊猫,再看看有着无数版本的《哈姆莱特》,看看不断被翻拍的《西游记》,不也正说明“创造是活力之源”吗? 只有更多地鼓励创造,鼓励创新,才能让花木兰的形象更丰富,但底线是传播正能量。

4. 好不好由谁来评判?只有在观众和市场的“双重锤炼”之下,文化产品才更有竞争力,文化市场也才更有活力。把创造、选择和评价的方向盘交给市场、交给观众,本身就是对公众文化权利的基本尊重,网友和观众对贾玲的不满正说明了这一点。

【适用话题】

恶搞炒作 传统文化 节目格调

合理创作 观众评价

【写作片段】

观众的眼睛是雪亮的

贾玲道歉了,围绕“恶搞花木兰”而来的争论,却仍在继续。不过,且让我们先放下这些纠葛,看一看在“欢乐喜剧人”中与贾玲同台的另一个节目。

这出名叫“小偷在哪儿”的哑剧,致敬的是喜剧大师卓别林。城市列车上,戴礼帽、拿手杖的小丑,与伺机而动的小偷斗智斗勇,满车乘客却漠然旁观。全程无声,黑白配色,以肢体语言演绎人情冷暖。这出“简单、搞笑”的作品,获得了观众全体起立鼓掌,并在当期节目中胜出。这样的结果,回报了表演者沈腾团队,也让更多喜欢喜剧的人松了一口气:观众的眼睛毕竟是雪亮的,好的作品不会被埋没。

回到贾玲恶搞的花木兰。为好作品欢呼的观众,应该也不会让伪劣产品招摇过市。那种以“木兰啃烧鸡”续接“唧唧复唧唧”的所谓戏谑,那种看到军营肌肉男而躁动流鼻血的所谓幽默,难言内涵,甚至流于低俗,不被认同也是必然。不管是网友的嘲讽还是舆论的施压,都可以理解成观众对作品质量的判断——正如他们把最高分贝的掌声献给了《小偷在哪儿》。相信市场和观众,其实也就是相信他们有辨别优劣的能力。

【亮点评说】

习作片段首先举例,用“欢乐喜剧人”中与贾玲同台的另一个节目——《小偷在哪儿》得到观众最多的掌声,论证“观众的眼睛是雪亮的,好的作品不会被埋没”。再与贾玲恶搞的花木兰做对比,说明市场和观众有辨别优劣的能力。

猜你喜欢

雪亮烧鸡贾玲
塑造了角色,也塑造了自己
——电影《热辣滚烫》观后
我们班的“贾玲”——胡老师
POSITIVE SOLUTIONS AND INFINITELY MANY SOLUTIONS FOR A WEAKLY COUPLED SYSTEM∗
刘美烧鸡
贾玲:野百合也会有春天
家乡的烧鸡
雪亮工程
探索雪亮工程的尖兵——评测来邦雪亮工程指挥调度平台
烧鸡编上号,“编”出一流烧鸡店
《喜乐街》欢乐就是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