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园活动中的“赶任务式”心理探析
2015-09-30赖高明
赖高明
〔关键词〕校园活动;“赶任务式”心理;原因分析
我在一所农村初中任教,置身校园,各种校园活动应接不暇。歌咏比赛、文艺汇演、主题征文活动、手抄报比赛、知识竞赛、演讲比赛、校运会、学生篮球比赛……其中既有学校按照教育教学计划预先设计的活动,也有教育行政部门统一安排要求学校临时开展的活动,这已成为本地农村学校普遍存在的现象。
校园活动是学科教学的必要延伸,是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学校办学特色的重要载体。不可否认,校园活动的开展从总体上看确实有着丰富学生的校园生活、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拓展学校的教育空间、深化学校的教育内涵等功能。然而,活动过程中也存在“赶任务式”心理:有些教师为完成活动而开展活动,草率组织,匆匆忙忙,甚至疲于应付,淡化过程而惟重结果,对于活动品质缺乏应有的关注,未能全面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在这种“赶任务式”的活动心理驱使下,师生无心体会活动的乐趣,无暇品味活动本身的人文内涵,无法领略活动带来的美好感受,活动过程的教育价值也就不能充分体现,此种现象应引起我们的关注和反思。
一、生成“赶任务式”心理的原因
面对这种“赶任务式”的活动心理,学校管理者中埋怨者有之,批评者有之。诚然,这种工作心理与学校设计的活动宗旨相悖,但是作为理性的管理者,更应当思考这种心理生成的深层次原因。据笔者观察分析,“赶任务式”活动心理生成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教师对活动的认可度不高
一方面,是教师受限于教育观念落后,对活动目的、功能和意义的认识停留于表层,对育人规律的理解不够深入。观念、理念是行为的先导,观念的守旧和理念的陈腐必然体现在教育行为中。部分教师墨守成规,认为有些活动分散了学生的学习精力,与学校“主流”教学活动相冲突,于是产生“完成任务就好了”的消极心理。另一方面,是当前有些政府职能部门疏于职责,工作上的形式主义严重,明明是政府职能部门自身有对社会宣传的职责,却往往打着“××教育进校园”的旗号,给教育部门“摊派”,美其名曰“教育从未成年学生抓起”。这种做法在某种程度上打乱了学校正常的教育教学活动计划,给学校、教师和学生带来一定程度的负担,容易造成教师的心理抵触,同时也和学校教育教学活动计划的严谨性产生了冲突。
2.教师对学校的认同感不够
受历史条件等因素影响,许多农村中学的发展处在一个靠校长个人威信管理和制度管理的水平,而没有上升到文化管理的高度,管理机制的局限性导致难以全面激发教师的组织认同感,教师容易产生工作厌倦心理,进而产生职业倦怠。教师一方面要完成日常的备课、上课、批改作业、考试命题、阅卷等常规性工作,班主任的日常管理事务更多;另一方面要承担组织各种各样的学校活动的任务,若是没有学校组织文化的认同,遇到开展活动任务重时产生“赶任务式”心理也就在所难免。
3.教师自身的角色意识缺失
新课程强调教师是学生学习发展的促进者和服务者,教师的教育教学行为应当着眼于学生的终身发展,以学生为中心。然而现实教育生活中,教师劳动投入的价值往往更多是隐性的、长期性的,这就容易造成有些教师拘于功利目的而开展工作,缺乏过程意识和等待意识,认为某些活动和学生考试成绩无关,因而产生“赶任务式”心理,致使活动走过场,未能使活动过程的育人功能最大化。
二、去除“赶任务式”心理的策略
陶行知先生的生活教育观认为,生活即教育,处处有生活,处处有教育。校园活动是学生校园生活的重要空间,是学校课程的延伸性载体,学校开展的每一项活动都是一种教育。教师应树立辩证的教育观,去除“赶任务式”心理,关注活动过程本身的教育功能,挖掘各种校园活动过程中蕴含的隐性教育价值。
1.引导师生认识到活动的意义
心理学研究表明,人对某项工作的意义认识越明确,其工作动力越强,工作就越容易热情持久。引导学生认识到开展活动的意义,才能激发学生内心的求知和实践欲望,才能点燃学生激情的火种,这也是活动取得成功的重要前提。例如,在学校辩论赛的动员会上,作为活动组织者,本人激情演讲,深情回顾自己大学时代参加辩论赛的经历,陈述开展辩论赛活动对于发展辩证思维、培养思辨能力的积极意义,激发了学生的参与热情,引发了学生对这项活动的持久关注。在这种有目的性的活动过程中,学生收获的不仅是知识与能力,还有对生活的体验、鉴赏和对生命的热爱,活动过程的教育价值得以彰显。
2.善于整合各种校园活动
课程改革倡导开展合适的校园活动以促进学生综合素质发展。但是由于人们对素质教育理念理解上的偏差,往往容易出现校园活动热,即忽视活动的实际教育意义,没有综合考虑学校教育教学计划的整体性和严谨性,活动开展带有随意性,往往“堆砌”活动项目。这样就造成了活动教育资源的极大浪费,使得活动开展缺乏深入性,弱化了活动原有的教育功能。在全社会呼唤提升教育品质和倡导节约的今天,作为学校管理者,要具备系统思维和简约意识,注重统筹学校教育教学活动计划,善于整合各种校园活动,追求简约化的办学行为,顶层设计,深入实施,每学年重点抓好一两个符合校情、体现学校办学特色又符合学生综合素质发展需求的活动,并将教育行政部门布置的活动任务纳入学校原有活动教育体系,运用统筹协调的智慧达到各种活动相融相生的目的,真正做到活动开展简约而不简单。
3.于活动过程中生发教育契机
一方面,要营造浓郁的活动氛围。环境具有心理暗示作用,适恰的活动环境能引领学生入情入境,调动学生全身心的注意力参与活动。环境即教育,良好的活动氛围让学生走向行动自觉,在参与活动的过程中得到锻炼和提升。例如,在校运会前夕,本人指导校园广播站的小记者们收集“奥运感人故事”并滚动播放,这些故事蕴涵了奥运精神,给学生以深刻的思想启迪;在校运会过程中,校园小记者们采写赛场内外的广播稿,让大家了解赛会;校运会过程中还评选“校运会龙虎榜”和“好人好事榜”,培养校园的明星,树立身边的榜样。在校运会全过程中营造的良好氛围为帮助学生实现体育和精神的双丰收做了铺垫。另一方面,活动过程就是一种具体的教育,教师要引导学生在经历中体验,在体验中感悟,在感悟中提升,从而全面达成活动的教育目标。
4.发挥活动的人文教育功能
要善于拓展活动外延,挖掘活动内容本身蕴含的文化元素。例如,在学校开展的“端午诗会”活动中,本人组织学生收集本地民间的端午节日习俗,通过校园板报等平台进行展示,将单一的朗诵会活动形式拓展为认知端午节日文化的过程,由“活动点”延伸到“活动链”,深化了活动内涵,让活动过程充满探索性、趣味性,活动的人文性得以彰显,活动的教育价值得以提升。
“慢慢走,欣赏啊。”这则置于阿尔卑斯山风景区大道上的提示语发人深省,它意在劝告那些匆匆过客,不要因无暇欣赏路上迷人的风光而留下遗憾。教育是一种提炼的艺术,需要人工缝线的细腻,学校应当尊重教育规律,遵循学生认知特点,树立统筹思想,简约高效地开展各种校园活动;教育是一种等待的艺术,需要静听花开的耐性,教师应当确实树立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育理念,关注活动过程本身的教育价值,充分挖掘活动过程的人文内涵;教育是一种欣赏的艺术,需要鼓励和期待的目光,教师应当引导学生体验活动过程,发展能力,收获情感,促进自身不断成长。惟有如此,我们的教育才能走出“赶任务式”心理,走向深刻,走入内涵,走进学生心灵!
(作者单位:福建省永安市第二中学,三明,366025)
编辑/丁尧 终校/于 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