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职业核心能力培养的高职思政课实践教学改革探索

2015-09-29龚勋

成长·读写月刊 2015年8期
关键词:实践教学改革职业核心能力思政课

龚勋

【摘 要】高职思政课实践教学要达到教书育人的效果,有必要将职业核心能力的培养融入进来,将原来“知识本位”转换为“能力本位”。本位从分析高职学生职业核心能力现状出发,阐述了职业核心能力培养融入高职思政实践教学的必要性和可行性,并对将职业核心能力培养融入高职思政实践教学的路径进行了探索。

【关键词】职业核心能力;思政课;实践教学改革

一、高职学生职业核心能力现状

什么是职业核心能力?全国职业核心能力认证项目(简称CVCC项目)认为,职业核心能力(Key skills)又称为关键能力,是指除专业能力之外、广泛需要并且可以让学习者自信和成功地展示自己,并根据具体情况如何选择和应用的、可迁移的基本能力。对于职业核心能力的所包含的内容,1998年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在《国家技能振兴战略》中把职业核心能力分为八项,称为“八项核心能力”,包括:与人交流、数字应用、信息处理、与人合作、解决问题、自我学习、创新革新、外语应用等。2010年,教育部教育管理信息中心正式向全国发文推广全国职业核心能力CVCC认证项目,它包括三大模块,即:基础核心能力、拓展核心能力和延伸核心能力 。长期以来,高职教育多数片面的强调学生专业技能的培养,注重“一技之长”,学生呢则从“我学什么专业,就学什么知识,将来就做什么工作”的角度来对待学习,却忽视了对职业核心能力的培养。这就造成我们在对用人单位进行调研时发现一个问题,企业普遍反映作为企业最需要员工具有的“与人交流能力”、“团队合作能力”、“责任感”、“敬业精神”、“忠诚度”这些素养偏偏是很多高校毕业生所缺失的。他们说专业技能不足可以在工作过程中通过学习慢慢弥补,而这些综合素养却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很快弥补起来的,如果缺乏这些素养,再好的专业技能都无法充分发挥出来。

二、职业核心能力培养融入高职思政实践教学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一)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目标的需要

高职院校的育人目标首先是帮助学生培养良好的职业道德,然后是使其具有适应就业需要的专业技能,再是促进其能够可持续发展,提高其终身学习的能力。思政作为面向全体大学新生开设的思想政治教育课,除了需要教授思政理论知识,还应当与高职培养目标相结合,与学生实际相结合,增强其实效性,使学生具有就业需要的相关技能,提升思政课的吸引力。当然,思政课在开发学生技能时不是针对某一个行业某一个岗位的技能,而是根据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和教育部对职业核心能力的论述,将着眼于学生的综合素质的培养,培养和提升高职学生的自我学习、与人交流、与人合作、信息处理、解决问题和创新能力。学院每个专业的学生未来将面临不同的岗位,因此其对学生提出的职业能力和职业素养的要求势必存在差异,因此作为担当育人重任的思政理论课,必须在高职人才培养目标的指导下,改革思政理论课的教学内容、教学方式,与专业教育有机融合,并通过在社会或专业实践过程中融合职业道德、职业发展和社会交往等方面的思想政治教育,达到在训练专业技能的同时提高学生可持续发展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的目的。

(二)职业核心能力培养与高职思政实践教学的相融性

第一,职业核心能力培养与高职思政实践教学具有相同的价值目标

我国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将职业核心能力分为与人交流、数字应用、信息处理、与人合作、解决问题、自我学习、创新革新、外语应用等八项能力,是人们从事任何职业都需要的可持续发展的能力。职业核心能力培养目标是培养可以学生真个职业生涯的可持续发展的能力,实现人的全面发展。思政课实践教学是以理论知识为依据,以强调学生创造性和实践性的学生主体活动为形式,激励学生主动参与和思考,引导学生参加课内外、校内外各项实践活动,通过参与体验,不断在实践中提高思想觉悟和认知能力、磨练意志、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使其主观世界得到感性的再教育和主体能力得以优化的过程。思政课实践教学目标是提高学生综合素养,提升学生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能力,培养学生可以受益一生的能力。由此可见,两者的培养目标都是培养使人终身受益、普遍使用、可持续发展的能力,实现人的全面发展。

第二,职业核心能力培养与高职思政实践教学内容具有融合性

根据教育部教育管理信息中心向全国发文推广全国职业核心能力CVCC认证项目,职业核心能力包括三大模块即基础核心能力、拓展核心能力和延伸核心能力,其具体内容与高职思政实践教学内容具有重合性和融合性。基础核心能力主要是职业沟通、团队合作、自我管理,拓展核心能力主要是解决问题、信息处理、创新创业,延伸核心能力主要是领导力、执行力、个人与团队管理、礼仪训练、五常管理、心理平衡,这些内容与思政基础课程中的就业与创业、职业道德、人际交往等教学内容与实践活动具有高度的融合性。而当前很多高校并没有开设《职业核心能力》这样一门课程,因此,将职业核心能力培养的融入到高职思政实践教学,有利于课程的建设,学生能力的培养。

三、基于职业核心能力培养的高职思政课实践教学改革路径

(一)优化实践教学内容,渗透职业核心能力培养

基于职业核心培养与思政实践教学内容的重合性,而多数高职院校并未开设《职业核心能力》这门课程,因此高职思政课实践教学在设计学生实践活动项目时,要注意渗透职业核心能力的培养,既要确立知识的目标,也要确立能力的目标,整合教学内容,把理论与学生需要、社会实践结合,把知识与职业核心能力相结合,增设贴近学生思想和生活实际的项目和教学案例。以笔者所在的学院为例,我们在实践教学中对学生提出了“三要”和“六能”的教学目标。“三要”就是要求学生做到“一要会制作PPT课件”、“二要会设计社会调研活动方案与撰写调研报告”、“三要会主题演讲与辩论”;“六能”就是要学生能掌握“一是计算机操作的基本技能”、“二是书面材料撰写能力”、“三是语言口头表达能力”、“四是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五是社交能力”、“六十社会调研能力”。因此,在设计实践教学活动中,我们力求在达到以上教学目标的基础上,结合学生特点,制定相应的实践项目。比如,在“道德观”部分设计实践活动时,课内实践部分,要求学生组成团队,针对当前社会的某些道德热点事件,制作PPT在课堂进行展示与点评,这样既加深了他们对道德的理解,又锻炼了他们的PPT课件制作能力、团队合作能力、分析问题的能力、语言口头表达能力等能力;课外实践部分,要求学生团队用手机、相机去校园拍摄校园文明或不文明的镜头制作成微视频的方式进行展示,这样既可以让他们减少自己在校园不文明行为的出现,发扬文明行为,又锻炼了他们团队合作、了解校园、社会等各项核心能力的提升。

(二)改革实践教学方法,利于职业核心能力训练

在思政课实践教学过程中,应当适当对实践教学方法进行改革,以利于职业核心能力的训练。在实践教学方法上,应该改变教师“一言堂”式的传统方法,积极主动的采用适应职业教育的教学模式,比如用项目教学法驱动整个教学,充分体现教学的主体性、过程性、开放性和情感性,通过辩论、演讲、PPT展示、社会活动、校外参观考察、社会调查等课内课外校内校外等活动,既增长知识,又锻炼提升学生的能力,让学生成为课程的主角,教师则主要承担“授人以渔”的角色。通过实践教学方法的改革,既增强思政课教学的吸引力,又使学生更深入了解社会,增强思政知识、提高综合素养和职业核心能力。

(三)健全实践教学评价,促进职业核心能力养成

在实践教学评价环节,通过结果评价与过程评价相结合、学生自评、互评、教师评价多维评价主体相结合等方式,健全实践教学评价体系,促进高职学生职业核心能力养成。能力的提升往往难以用量化的指标进行评价,因此,在实践教学环节,其考核应该更关注过程评价,教师应当搜集信息、充分了解过程进展,使评价更为真实客观。同时,在实践活动进行过程中,教师应当及时对实践活动进行总结评价,让学生及时反思实践活动中的收获与不足,从而推动下个实践活动的顺利有效展开。此外,还可以通过学生自评、互评、教师评价相结合的多维评价主体的方式,使实践活动评价更为公平公正,也更能激发学生参与实践活动的积极性,促进学生职业核心能力的养成。

参考文献:

[1]朱振玉.思政课改革与高职生职业核心能力培养[J].中国成人教育,2012(19).

[2]张华.基于职业核心能力的高职思政课任务驱动式教学研究[J].科教导刊,2011(7).

[3]黄兆林.提高“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实践教学效能的探索[J].北京航空航天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5).

猜你喜欢

实践教学改革职业核心能力思政课
新时代高校思政课中中国故事的创新表达
——评《新时代高校思政课的打开方式》
浅议高校学生在思政课中的情感认同
思政课堂这样“沸腾”——陕师大思政课从“有意思”到“有信仰”
市场营销专业实践教学改革策略探析
基于“培养创新型机械工程师”模式的实践教学的探索与实践
基于高职学生职业核心能力培养的校企合作社团活动的设计与实施
浅议中职思想政治教育与职业核心能力培养
基于学生职业核心能力培养的高职管理学实务课程教学模式研究
新生代农民工职业核心能力发展探析
以岗位胜任力为导向的水质理化检验实验教学改革初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