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用“商量”点燃孩子心中的“火焰”

2015-09-29沈萍

江西教育B 2015年6期
关键词:魏书生漫谈商量

沈萍

走上三尺讲台已二十一个春秋,随时光流转,离去的不仅仅是一届届学生,还有自己日渐被世俗所消磨的激情。记得刚参加工作那会,带着对教师这份职业的懵懂,我第一次走近《魏书生教学工作漫谈》,走近了魏老师。惭愧的是,那时更多是单纯的崇拜和简单拙劣的模仿。但是,当我如今再次捧起这本教育经典,重温书中的教学实例及教学理论时,书中的理念却仿佛一缕清新的风吹进我渐渐荒芜的心田,重新滋润了我心中希望的田野,让我又有了“柳暗花明”的感觉,更让我再次对工作充满新的期待及信心。

书中,魏老师以大量生动感人的事例,全面阐述了自己的教育教学工作经验,内容丰富且富有故事性、趣味性,乃至可操作性,字里行间时时闪耀着智慧的光芒。从他的《我为什么愿意教书》一文中,我感受到了他对教育的脚踏实地,他的心中装满了教育、装满了学生。

再回头看看自己的教学工作,一年又一年做着重复的劳动,爱学生的心不知不觉变得不再热烈,工作平淡沉闷,产生的新问题可能还是去年的老毛病。自己实际上一直在原地踏步,故而谋生逐渐成为工作的唯一目的,而精神追求却止步不前。我不禁思考:问题到底出在哪里?为什么我们的教育不能给学生和自己带来快乐,却只有越来越多的乏味和无趣呢?

在漫谈中我发现,魏老师在谈到自己教学经验时,常常提到一个词“商量”。制订教学计划,改革教学方法,布置课外作业,要和学生商量;制定班规,组织班级活动,要和学生商量;甚至在外地借班上观摩课,也要和学生商量,临时用举手表决的方式决定所上篇目。魏书生的巨大成功,虽然有很多原因,如他对教育事业的热爱,锐意改革的精神,高尚的人格修养和渊博的学识,但他极简单朴素却又有丰富内涵的“商量”二字,为我们展现了一个崭新的教育观。

不与学生商量,只由老师单方面做出的决策,学生会自然而然地会认为那无非是教师作为管理者做出的决定,自己只是被管理者,甚至是被束缚者,因而不自觉把自己放到了教师的对立面,甚至消极应付。所以教师在执行过程中就缺失了学生的积极主动,使决策的效力打了折。这样的教学自然会走向沉闷,又怎么能达到最好的效果呢?而经过学生酝酿讨论出来的方案,却能像魏老师曾说的:“避免了脱离学生实际带来的较大失误。同时,又获得了学生们自觉、热情的支持。因为学生都有维护自己选定方案的心理。”

古希腊哲学家苏格拉底曾说过:“教育不是灌溉,而是点燃火焰。”一个合格的教师想要真正做到这一点必须更多地站在学生的立场上,思考他们的需要,点燃他们心中的“火焰”!魏老师擅长用巧妙的方法解决突发事件。但巧妙方法又从何而来呢?我发现魏老师很多时候都是和学生“商量”出来的。一个人的智慧和能力是有限的,魏老师最为睿智的地方正在于他不断激发学生的思维,并给予恰到好处的引导,好方法、巧方法自然而然便产生了!

例如,我们平时常说,把每一个孩子当成自己的孩子。可是真正面对孩子犯错时,就算是自己的孩子,我们也会气急败坏。魏老师却能冷静地对待孩子的每一次错误,使用有利于学生学习的方式,既责罚了学生又让他们在学习上有所提高。魏老师用他的平易近人和朴实的“商量”照亮了学生内心深处颓废、阴暗的角落。他从不挫伤学生的自尊心、自信心,公平、公正地善待每一个学生,在充满爱的教育中,真正体现出他在学生心目中伟大的地位。学生怎能不受到感动,不受到爱的熏陶呢?

从魏书生的漫谈中走出,思绪万千。面对自己,面对学生,思索今后的教学之路该怎样走,我想我更应该在工作中认真地学,向名师学,向学生学……当然,在品味魏老师的感慨和收获时,与我实际的情况相联系,也引发了不少的思考。我愿意结合实际,用“商量”点燃学生心中的“火焰”!我愿一路追寻魏书生闪光的足迹,努力向他学习而不只是模仿。我相信只有这样才能让自己的教学生命在追寻中更加精彩纷呈!(作者单位:浙江省平湖师范附属小学)

□本栏责任编辑 刘伟林

E-mail:1780724227@qq.com

猜你喜欢

魏书生漫谈商量
商量
和人商量办法多
主编漫谈
玉螭龙漫谈
你会和别人商量吗?
魏书生:为“教书”而生
魏书生:改革最重要的是守住常识
学会商量
挑重担才是“占便宜”
漫谈雾和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