粟裕游击战术思想探微
2015-09-29陈敏
陈敏
摘 要:粟裕(1907-1984),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杰出的战略家和军事家。1938年1月,在平阳山门畴溪小学创办闽浙边抗日救亡干部学校,兼任校长。办学期间,他系统总结了浙南三年游击战争的战术,写下了《游击战术讲授提纲》,这标志着粟裕军事理论的初步形成。这之后,在中国革命战争实践中,粟裕的游击战术理论随之不断丰富和发展。研究粟裕游击战术理论,不仅具有一定的学术意义,而且对未来反侵略战争也具有一定的借鉴价值。
关键词:粟裕;游击战术;思想
1938年1月,粟裕在中共闽浙边临时省委举办的闽浙边抗日救亡干部学校讲授了抗日游击战术问题,形成《游击战术讲授提纲》。这是粟裕一生中所写的第一篇系统的军事著作。因此,1989年7月解放军出版社出版发行《粟裕军事文集》时,即以《游击战术讲授提纲》为全书开篇之卷。这篇讲稿,便是粟裕军事思想中游击战术思想理论的开端。
一、在浙南三年游击战争积累了丰富的游击战实践经验
《游击战术讲授提纲》讲稿全文近8000字,分六大部分。她以浙南三年游击战争战术为基础,详细阐述了抗日游击战争的战略意义,游击队的任务、游击队的组织、游击战术、游击队的教育、游击队的供给等6个方面的理论,从而构建了粟裕军事思想中游击战争理论的基本框架。粟裕军事思想中的游击战争理论,主要源于浙南三年游击战争的实战经验。粟裕从1927年投笔从戎,到1935年初出任红军挺进师师长,在短短的8年间,先后参加了南昌起义、红军北上抗日先遣队等一系列的战斗,在战争中积累了丰富的运动战经验。之后,在1935年3月进军浙江,至1938年3月开赴皖南编入新四军北上抗日,前后经历了艰苦卓绝的三年游击战争。创建了浙南游击根据地。挺进师各部在浙南、浙西南和闽浙边界方圆几千公里的辽阔山区,广泛开展了游击战争。在这期间,粟裕取得了丰富的山地游击战、公开割据苏维埃式根据地建设的经验。
二、在闽浙边抗日救亡干部学校系统总结了浙南三年游击战争的经验
1937年9月,中共闽浙边临时省委和国民党闽浙皖赣四省边区主任公署达成共同抗日的和平协议,浙江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形成。浙江人民从此开始了从国内革命战争向抗日民族解放战争的战略转变。为了适应这个伟大的战略转变,中共闽浙边临时省委以国民革命军闽浙边抗日游击总队名义在浙江平阳山门创办了闽浙边抗日救亡干部学校,学校开设游击战术、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哲学、政治经济学等课程。粟裕亲自讲授游击战术。他在干校当年的大礼堂里,陆续为学员讲授了26课游击战术,讲授时间30多个小时。在讲课过程中,粟裕总结了浙南三年游击战争的经验,并根据抗日战争的新形势,系统提出了全新的游击战争理论,主要是三大方面内容。
1.在游击战术方面总结出六条原则。
①以最小的牺牲换取最大的胜利;②不在消灭敌人,而在消磨敌人;③支配敌人,掌握主动;④积极进攻,绝少防御;⑤飘忽不定,出没无常;⑥越是敌人后方,越是容易成功。
2.在根据地建设方面提出秘密割据理论。
在根据地建设方面,他提出了有层次的、几种类型相结合的游击根据地。这几种根据地的布局是:在根据地中心的基本区周围,建立了较大块的游击根据地。在较大块的游击根据地周围,又建立了小块的游击根据地和若干的游击基点。这些小块的游击根据地和游击基点,有公开的,有秘密的。在你来我往,敌人势力比较强大的地区,还有“白皮红心”式的两面政权。部队打了仗,疲劳了,一个晚上急行军便转到了游击根据地或游击基点。这里的群众是我们的,封锁了消息,游击队住下来,休整三五天,侦察好敌情,计划好下一步的行动部署,再跳出去,打击敌人,开展工作。部队要作较长时间的休整或准备打击进犯的敌人,就进入到基本区。各种类型的游击区给游击队创造了活动自如的环境,使游击队如鱼得水。
3.在三年游击战争经验的基础上,提出了抗日游击战争的战略问题。
讲授游击战术时,粟裕提出了“游击战争的战略意义”,充分显示了他的远见卓识。他认为,“抵抗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只有正规军在正面进行的正规战争是很不够的,必须同时在敌人的后方开展游击战争,才能实现全面的全民族的抗战” [1]。粟裕当时这些论点的正确性和普遍性,为后来抗日游击战争的实践所证明。特别值得注意的是,在抗日战争初期的1938年1月,就能把游击战争摆在战略地位上来认识、来论证,这在我军高级将领中是罕见的,充分说明了粟裕战略眼光之深远。
三、在苏中抗日战场灵活运用浙南游击经验进一步发展了游击战术理论
苏中战役是解放战争的初始之战,是粟裕进一步探索游击战术的规律,把理论运用到实战的成功实践。当时的苏中军民反映,跟粟司令打仗放心。
每次战斗,粟裕都亲自率领指挥机关和部队作战、休整、转移,运转自如,没有一次因受到敌人的突然袭击而遭到无谓的牺牲。这说明粟裕运用游击战的一整套战略战术,已经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除了对战术的灵活应用外,粟裕还对游击战地形利用进行了创造性的发展。他领导苏中军民改造了地形,创造了水网、半水网地区和海上开展游击战的经验,使新四军在地形上与日军较量占尽了优势,最终取得了苏中抗日斗争的伟大胜利。
四、在不断的战争实践中进一步丰富了毛泽东军事思想
粟裕的游击战术理论,是他学习和运用毛泽东军事思想,在长期的革命战争中,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从认识到熟练地把握运用战略转变这一战争规律的过程。粟裕说:“我跟随毛泽东、朱德同志学习打仗所得到的最深刻的体会,是战争有它自己的规律,克敌制胜的办法必须依据敌我双方的实际情况和战争内在规律去寻找。我学到的这条道理,使我终生受益。”[2]在井冈山时期和中央苏区反“围剿”斗争时,粟裕曾追随毛泽东、朱德学习打仗,对毛泽东、朱德的战略思想和作战方针体会很深。因此,粟裕对作战方针的确定从不死搬教条,而是“依据敌我双方的实际情况”独立思考,从“战争内在规律去寻找”。在浙南三年游击战争时期,粟裕把毛泽东军事思想与浙南游击战争的具体实践相结合,根据革命处于低潮、敌我力量对比悬殊的实际情况,果断地提出并实施了从正规军向游击队、从正规战向游击战的战略转变,形成了灵活多变的战略战术,彻底粉碎了敌人的“清剿”。在抗日战争期间,粟裕作为中共闽浙边临时省委的主要负责人之一,以高度的政治责任感和敏锐的政治洞察力,积极适应形势和任务的发展要求,认真贯彻中央精神,主动与国民党地方当局进行和平谈判,从而在浙江顺利地实现了从国内革命战争到民族解放战争的战略转变。
同时,在由正规战到游击战或游击战到正规战略的转变中,粟裕能积极创造和寻求战机,以战斗的胜利实现战略转变。如在1945年的浙西天目山反顽自卫战前,粟裕巧妙布兵:第一纵队深入敌后;第三纵队掩护后方交通,主力引而不发;第二纵队一部策应主力南下作战。三个纵队形成犄角之势,互相策应,这就使我军在战略转变开始前处于主动地位。
解放战争是粟裕的辉煌时期,粟裕作为淮海战役总前委成员之一,是华东野战军代司令员、代政委 、前委书记。他远见卓识地从战争全局出发,几次提出真知灼见的建议,并在战役三个阶段中亲临第一线,指挥华野主力,取得一次又一次伟大胜利。
新中国成立后,粟裕又对现代条件下游击战指挥进行了研究和探索。并对游击战争在未来反侵略战争中所占的地位和作战方法等提出 了一系列求实、发展的观点……所有这些,都是粟裕对毛泽东军事思想的创造性应用和发展。
五、结语
综上所述,粟裕的游击战术,是通过中国革命战争实践总结出来的,且经战争实践检验证明是完全正确的。它既有指导思想、原则,又有策略和方法,理论性可操作性都很強。这是他对毛泽东军事思想的创造性应用和发展。鉴往知来,尽管未来反侵略战争的形态、特点和其他一系列的情况均会发生变化,但与强敌作战,敌强我弱没有变,以劣势装备战胜优势装备之敌的前提没有变。因此,在研究未来反侵略战争战术时,粟裕的游击战术理论仍然有其重要的使用价值。
注释:
[1]《粟裕军事文集》,解放军出版社,1989年7月第1版,第1页.
[2]《粟裕传》,中国当代出版社,2000年8月第1版,第50页.
参考文献:
[1]《闽浙边抗日救亡干部学校》,浙内图准字〔2007〕第77号,2007年7月第1版.
[2]《粟裕军事文集》,解放军出版社,1989年7月第1版.
[3]《粟裕回忆录》,解放军出版社,2007年8月第2版.
[4]《浙南——南方革命的一个战略支点》,中共党史出版社1991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