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析《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实践教学效能的提升

2015-09-29龚勋

博览群书·教育 2015年6期
关键词:实践教学模式改革

摘 要:实践教学是《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的基本要求,也是当前各高校关注的教学热点。文章分析了《基础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实施实践教学的重要性、已经当前所面临的困境,并针对困境对提高实践教学效能的途径进行了探索。

关键词: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实践教学模式;改革

一、《基础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实施实践教学的重要性

1.从课程性质来看,加强“基础”课的实践教学是对国家政策的积极相应。中宣部、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意见》指出:“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所有课程都要加强实践环节。要建立和完善实践教学保障制度,探索实践育人的长效机制。围绕教学目标制定大纲,规定学时,提供必要经费。要通过形式多样的实践教学活动,提高学生思想政治素质和观察分析社会现象的能力,深化教育教学的效果。”《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以下简称为《基础》课)作为面向大一学生讲授,对高职院校大学生系统地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和主阵地的公共必修课,本课程结合高职院校培养技能型、实用型的生产、经营、管理一线人才的具体要求,着重解决培养高职学生良好综合素质的问题,通过本课程的教育,培养大学生所需的符合社会主义发展要求的政治素质、先进的思想意识、高尚的道德品质和良好的法律素质,为大学生全面发展和可持续发展打下坚实的思想、道德和法律修养基础。因此,探索高职院校《基础》课程实践教学模式的构建,实现高职教育“应用为主、实践为要、技能为上、道德为本”的培养目标,是对国家政策的积极相应,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2.从教学效果来说,加强“基础”课实践教学是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实效性的重要途径。思想政治理论课效果不佳的重要原因之一是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脱节,上课形式比较呆板、枯燥,实践教学则能较好地解决这个问题。近年来,笔者所在的长沙商贸旅游职业技术学院在《基础》课的实践教学中以理论知识为依据,以强调学生主动性、创造性、实践性为目标,将教学内容与该专业学生的素质和能力培养紧密地联系起来,设计相应教学情境,大力开展课内外各种具有专业特色的有益于学生就业发展的实践教学,以增加学生的实践体验,效果非常不错。通过让学生在实际参与、实践体验中更好地了解所学专业和社会需求,培养学生职业理想与追求,爱岗敬业和诚实守信的职业道德,以及服务意识、法制意识和社会责任感等,不断提高学生思想道德选择与践行能力、判断分析解决问题能力、社会适应与应变能力等,让学生在实践中形成符合社会主义发展要求的政治素质、先进的思想意识、高尚的道德品质和良好的法律素质。通过各种形式的实践教学活动,帮助受教育者主体通过实践感受和切身体验,促进社会道德法律基本要求的内化和受教育者主体道德法律意识外化的两大飞跃,从而提高本课程教学实效。

二、《基础》课程实践教学面临的困境

当前,许多高校在《基础》课的实践教学进行了一系列建设性的研究与实践,去了不错的效果,但笔者通过包括长沙商贸旅游职院、长沙职院等湖南多所高职院校的调查与访谈,发现当前《基础》课程在实施实践教学过程中仍然面临着一些困境。

1.学生实践教学满意度不高。根据学生对《基础》课实践教学满意度的结果显示,表示满意的占60%,这一部分学生认为这些实践教学活动通过开展和考核,缺失起到了锻炼的作用;此外,还有一部分认真学习的学生将实践活动成果与申报大学生创业创新计划、大学生职业规划大赛相结合,积极征求老师意见、寻求教师帮助,最终获得积极成果,取得比赛的优异成绩;但同时也有40%左右的学生表示了对实践教学的不满意,这一部分学生普遍反映实践教学方式形式主义严重,只需要经过象征性的实践,提交相关作业就能轻松蒙混过关,没起到实质性的锻炼效果。

2.实践教学方式表面丰富多彩,实质形式有限。根据调查结果显示,当前各高校《基础》课的实践教学方式主要分为两类。一类是校内活动,主要包括观看视频、校外专家讲座、读书活动、演讲比赛、辩论赛等;一类是校外活动,主要包括外出参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等参观活动、三下乡活动、社会调查、社区服务等。这两类活动看似丰富多彩,实质像外出参观、社区服务等实践教学活动由于场地、资金、安全等问题,往往只有少数学生代表参加,绝大部分学生与之“绝缘”,学生参与面窄,大部分活动仍然局限于在课堂内开展,学生仍身居“象牙塔”,难以“接地气”,效果不佳。

3.考核评价缺乏激励性,难以调动学生积极性。评价体系既是对现有实践内容、方式的认可,又是激发实践着行为的直接因素,评价体系是否科学合理,直接影响着实践教学改革成败。根据调查结果当前实践教学的考核方式主要有撰写实践调查报告、参观心得体会、制作PPT在班级展示,不少学生反映,为了完成任务,就到网络上百度搜索抄袭,几小时就能完成。而《基础》课都是大班教学,每学期每个教师所教人数少则几百,多则上千,要逐一甄别是否抄袭的基本不太可能,这就很有可能出現抄袭的作业能够的高分,而自己完成的同学得分较低的情况,这既助长了抄袭之风容易形成恶性循环,又打击了积极实践同学的积极性。

三、提升《基础》课实践教学效能的对策

1.实践教学活动结合教材内容与“三个贴近”原则。首先,从课程内容来看,《基础》课有其知识的系统性、理论的科学性与完整性,因此在设计和组织实践教学活动时应紧扣教材的主要内容,突出重点。例如道德观部分,应当引导学生自觉遵守公共生活领域、家庭生活领域、职业生活领域的道德规范,可以通过开展“校园公德状况摄影展”、“道德剧场”等实践教学活动帮助学生道德规范的养成。其次,坚持三贴近则是贴近社会实际、贴近大学生活、贴近学生实际。贴近社会实际就是要从社会现实出发,围绕社会热点、焦点如改革开放成就、社会公德现状等开展社会实践,帮助学生了解社会、了解国情,提高对现实生活的认知能力以及认识和分析社会现实的能力。贴近大学生活,就是要贴近大学生的日常生活,如诚信考试、校园公德等纳入实践教学中,引发学生思考。贴近学生实际就是要从大学生成长成才的需求实际出发,以学生为主体,关注大学生思想、心灵和学习,如把感恩教育、职业生涯规划、婚恋道德教育观等纳入实践教学的环节。

2.搭建校内与校外两个实践教学平台。首先,充分开发利用校内教育资源构建校内实践教学平台。在校内除了可以通过开展演讲辩论、观看影视资料等传统实践教学活动,还可以通过开展微视频拍摄、微型素质拓展训练、校园调研等方式丰富校园实践活动。比如微视频的拍摄,现在我们很多大学生都是“手指族”,每天离不开的就是手机,既然我们无法杜绝他们使用手机,是否可以充分使用手机的某些功能來完成实践教学呢?比如,在社会公德部分可以布置“校园公德摄影展”这样的实践活动,让他们用手机、相机去记录校园里有关校园公德的美好或丑陋,通过捕捉这些画面,促使他们摒弃掉校园公德丑陋的一面,发扬校园公德美好的一面,从而成为一名有公德的校园人。其次,尽力开发并利用校外的社会教育资源构建校外实践教学平台。在校外可以开展的实践教学活动主要有参观访问、校外调研、社区服务等实践教学活动。这些活动的开展过程中实践教学基地的落实与、实习经费的保障是实践校外实践教学活动的是否能顺利开展的重要因素。因此各高职院校应当借助各自在当地的资源充分开发比如博物馆、红色基地、公检法机构等实践教学基地,同时应当划拨思政课实践教学专项经费保障校外实践教学活动的顺利开展。

3.制定有效的实践教学运行制度。《基础》课实践教学的顺利开展需要各方面的保障,它必须有一定的经费保障、有一批稳定的实践教学基地、有一支专职与兼职相结合的指导教师队伍,还需统筹教学时间、后勤车辆保障等,这些仅靠任课老师是无法解决这样问题的。因此从制度上应该把《基础》课实践教学纳入人才培养方案,由教务处、学工处、后勤处及系部联动配合,保障《基础》课实践教学的顺利实施,以期取得良好效果。

4.完善考核评价体系。在考核评价体系上,可以做如下几点完善。第一,调高实践教学成绩站《基础》课总成绩的比例;第二,考核评价内容定量与定性评价相结合。考核评价内容包括是否真正参与实践教学活动、实践活动总结、汇报PPT、微视频等完成情况与质量等;第三,考核评价主体多元化,建立学生自评与互评及教师评价相结合。

参考文献:

[1] 李明.“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实践教学的经验与思考[J].当代教育论坛,2010(4).

[2] 张引.加强“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实践教学实效性的路径[J].教育与职业,2014(5).

[3] 黄兆林.提高“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实践教学效能的探索[J].北京航空航天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5).

作者简介:龚勋,女,湖南长沙人,硕士,长沙商贸旅游职业技术学院讲师,湖南金凯华律师事务所兼职律师,研究方向:法律、行政管理。

猜你喜欢

实践教学模式改革
改革之路
改革备忘
改革创新(二)
瞧,那些改革推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