呼唤观照现实与审美意蕴的融合
2015-09-29刘婧娴
刘婧娴
摘 要: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社会生活的丰富多姿,当代小说的题材和内容也日渐新奇和充实,但是小说的目的与旨归依旧离不开反应广阔的现实生活和愉悦人们的审美情趣。且中篇小说有其容量与情节的限制,那么既能够敏锐地感应时代、真实反映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又内含着高超的艺术创造功力的小说便不多见。著名女作家谌容的《人到中年》便是当中的翘楚,在当代文坛上独具异彩,依然对我们今天的文学创作有着广泛而深刻的指导意义。
关键词:谌容;社会问题小说;创作艺术
一、《人到中年》对社会问题的审视精神
“四人帮”的彻底粉碎后,迎来了社会主义建设和发展的新时期。由于国家对于科技人才的迫切需求和“十年动乱”造成的知识分子的匮乏,此时的知识分子便因此担负着来自家庭、事业、社会等的重压,但这一时期他们的社会地位和经济待遇却迟迟得不到改善。主人公眼科大夫陆文婷站在手术台前已是多年,但仍旧是“在十二平米的小房子里啃着干冷的烧饼”、“换下白大褂穿上蓝围裙”…… 长期围绕着工作和家庭超负荷地运转, 险些因为心肌梗塞而死去。谌容看到了这一不容忽视的亟待解决的问题,发出“救救知识分子”呼声;姜亚芬夫妇因为祖国无法带给他们更广阔的施展拳脚的空间而遗憾地选择了出国, 这也一针见血地指出了人才外流的问题。所以,中篇小说《人到中年》对那个时代我国的知识分子问题的揭露与剖析就是振聋发聩的,是具有深刻的现实意义的。《人到中年》热情礼赞了陆文婷们的无私奉献的可贵情怀,也明确地指出当时普遍存在的社会问题——即“中年知识分子问题”。 使读者更加明白: “‘文革结束后, 中国的一个普遍社会问题就是中年问题”。
除了反映知识分子的艰辛生活和呼吁社会给他们多一点关怀与爱之外,小说《人到中年》也传达了另一种深层的意蕴:即知识分子们也需要个人价值的实现,集体主义的价值观念正在发生变化,个人主义正在觉醒,这与当时的主流社会价值观念是相互矛盾的。即知识分子们为社会奉献和付出的同时,也需要得到相应待遇的满足。而作者谌容敏锐地觉察到了这一点:社会应当针对知识分子的问题实施变革了。
二、《人到中年》的审美意蕴
巴金就曾说过:“我何等渴望能够写一部像《人到中年》那样的故事!”。下面便谈谈该作品圆熟高超的艺术表现手法——即大胆地结合与运用中外技法。
首先一个必须提到的就是作者创造性地运用来自西方现代派的“意识流”手法,打破了中国传统小说中按照情节和人物活动发展的结构模式,开篇便推出了正在昏迷中的眼科大夫陆文婷,一下子便紧紧地揪住了读者的心。接下来,借助陆文婷的意识活动,回忆了她与丈夫儿女、朋友同事、领导和病人等的桩桩往事,在感叹陆文婷丰富的内心的同时,也传达出了她近乎二十年的人生旅途。既描写陆文婷病危抢救的现实,又展现精神世界的幻境。在陆文婷的回忆中,她因为手术太多而迟迟不能去幼儿园接生病了女儿、对秦波这样的高干夫人的质疑和为难并不理会而依旧完成手术、对好友姜亚芬夫妇出走国外的心如止水……这些细节的安排属于传统的情节结构,非常契合中国读者的传统审美。兼有表现梦幻、潜意识的手法及类似电影剪辑的蒙太奇手法,在中篇小说有限的容量中容纳了高密度的信息,传统写实主义与意识流手法的结合,真是虚实相间,新奇而又巧妙。
其次,作者还深谙中国人骨子里具有诗美意识,将裴多菲的爱情诗《我愿是激流》贯穿文本始终。陆文婷与傅家杰的美好爱情起源于这首优美的爱情诗;当陆文婷病危的时候,傅家杰再一次用这首小诗将她唤醒……他们的爱情也仿佛就像这首温情的诗歌:我愿是激流……只要我的爱人,是一条小鱼,在我的浪花中,快乐的游来游去……爱情诗的加入使得小说满溢着浓厚的抒情气氛,又与主人公的成长经历和内心情感十分贴切,感人至深。意識流的心理结构与爱情诗的精巧安排,这也是作者为塑造人物形象,展现人物心灵而做的精巧安排,更使得人物内心的美好情愫光亮动人。
再次,就是细节描写手法的灵活多变。作者借鉴了中国历代小说家通过对场景、氛围的烘托手法来表现人物的情感、思想和性格,从语言动作、内心感受、举止神态等多个角度,采用正面描写与侧面虚写交替运用,将人物刻画得生动传神。例如,打动读者至深的对女儿佳佳生病情节的描写深刻表现出陆文婷真实美好的情感世界,在得知女儿生病的时候,因为太多病人的手术等待着她,因此她拖延到很晚才去接生病的孩子。起初佳佳病情还另母亲十分牵挂和担忧,后来“一双双病人的眼睛取代了佳佳的位置”,这一段心理描摹真实而感人。做完了病人的手术便急忙接女儿佳佳看急诊,回到家后儿子园园又嚷着吃午饭,这时的陆文婷,内心充满了焦急、无助、惭愧,“啃着干硬的冷烧饼,呆呆地望着这间十二平方米的小屋”说不出的痛楚,非常真实地再现了陆文婷难言的苦涩。陆文婷们在做着牺牲,而这种牺牲又往往不被人重视。在这一情节的描写中,我们看到作者综合运用动作、神态和心理描写,又将主人公置于这样的凄清的环境里,使读者感受到了浓重的伤感氛围,令人动容。
最后,即作者在塑造人物上运用的对比方法。此外,作者还善于运用对比的方法塑造人物,一个是女大夫陆文婷,另一个是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马列主义老太太”秦波。在为焦副部长手术的这一情节描写中,秦波,这位优越的高干夫人,要点名挑医生、要组织专门医疗小组,要医院确保手术有十分的把握……作者运用个性化的语言来表现她谈吐的“高尚”与内心的自私。“我的同志哟”是她虚伪的口头禅,社么“身体是革命的本钱,我们要对革命负责,对党负责”……而陆文婷面对秦波这样的太太们并不阿谀奉迎,表现出的则是是冷漠和孤傲,两个人物一对比,便使得人物形象更加典型鲜活,犹在眼前。陆文婷与秦波这两个人物的发现,是谌容对当代文坛的独特贡献,令人难忘。
作品的人物塑造、情节安排、环境渲染等都在小说技法上独树一帜,加之作者着眼社会问题,热心现实的精神,使得《人到中年》这部小说广受赞誉,成为中篇当中的典范。如何能够做到观照现实与审美意蕴的融合,《人到中年》给了我们探索的启示。
参考文献:
[1]朱栋霖. 中国现代文学史(下) [M]. 南京: 高等教育出版社, 1999.
[2]洪子诚. 中国当代文学史[M ]. 北京: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