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日亲属称呼的对比研究—以转用为中心
2015-09-29尹海晶
摘 要:中国和日本通过几千年的文化传播和交流,从语言,文化等各个方面中国都给日本带来了影响。但是同属东亚文化圈中日两国却有着属于本国独特的语言文化特征。作为语言文化研究课题之一的亲属称呼的研究,与两国的家庭观、价值观、民族意识等都有着密切的联系。由于两国文化民族意识等的不同,亲属称呼的转用用法也是不同的。所以我认为通过对中日两国亲属称呼转的用使用进行对比分析,不仅可以了解两国的文化差异,民族性格,还有利于两国异文化交流与沟通。
关键词:亲属称呼;亲属关系;非亲属关系;转用用法;集团意识
亲属关系是最开始形成的人类关系,也是最基本的关系。亲属称呼不仅可以用于亲属之间,也可以称呼没有亲属关系的人。通过亲属关系的使用,加强人与人之间的沟通交流,增进人们之间的感情。
亲属关系的人之间不使用约定俗成的亲属称呼,而是用另外的称呼语来称呼对方,以及对没有亲属关系的人使用亲属关系词来称呼,这都是亲属称呼的转用用法。
方经民(2001)在《日汉亲属称呼语用的情景比较研究》中,从语言环境的自称、对称、他称三个方面考察了中日亲属称呼的语言应用。铃木(1973)指出在日本,家族内以最小孩子为基准来称呼家人。但是关于中日亲属称呼的转用的研究很少。本搞以电视剧、动漫台词为中心,运用收集资料和对比研究的方法,以不同的场景为条件从亲属之间和非亲属的角度对中日亲属称呼以及其转用用法进行研究,分析其异同及原因。
一、中日亲属称呼语
亲属称呼顾名思义就是,亲族之间有血缘关系的人之间使用的称呼。中国的亲属称呼从父系、母系、夫系、妇系四个方面来进行区分。例如父亲的父母叫爷爷/奶奶,母亲的父母叫姥姥/姥爷。父亲的姐妹叫姑姑,母亲的姐妹叫姨妈。中国亲属称呼系统庞大,范围非常广。
日本的亲属称呼范围与中国相比较小。例如无论是父亲的父母还是母亲的父母都叫「おじさん、おばさん」。无论是父亲的姐妹还是母亲的姐妹都叫「おば」。
中国和日本亲属称呼的最大的区别就是父方/母方出发的问题。在日本父方母方叫法相同。
二、中日亲属称呼的转用
亲属称呼是有生物学关系或者因血缘、社会等婚姻关系的人之间的称呼。亲族之间不使用本来的亲属称呼语、使用其它的亲属称呼语,或者对没有血缘关系的非亲族的人使用亲属称呼语的现象都属于亲属称呼的转用现象。本章从有血缘关系的亲属之间和非亲属之间的转用现象进行分析。以日本电视剧《樱桃小丸子》和中国的《家有儿女》两部电视剧的台词为例。分析其转用的特征以其原因。
1.亲族之间的转用
以日本电视剧《樱桃小丸子》的第45到105集,中国的电视剧《家有儿女》第一部全集为例,通过对着两部剧中出现亲属称呼语的转用现象进行了统计分析。结果如下:首先对亲族之间的转用现象进行了分析。在日本家庭夫妇有了孩子后就会叫自己的孩子(哥哥姐姐)「お姉ちゃん、おにいちゃん」。对自己的父母也不叫“爸爸、妈妈”而转为称呼(爷爷、奶奶)「おじいさん」「おばあさん」。年轻夫妻之间也称呼对方(爸爸、妈妈)「お母さん、お父さん」。老年夫妻称呼对方为(爷爷、奶奶)「おじいさん、おばあさん」。日本家庭以最小孩子为基准来称呼家人。然而在中国由于有固定的称呼,在家里面对于亲属称呼的转用几乎不使用,还是原来的称呼。
2 .非亲族之间的转用
日本例如在学校里,对于自己的学姐学长会直接称呼“姓名+前辈”。而在中国的校园里,为了拉近彼此的距离就会直接称呼“姓+哥/姐”。在职场中国人为了缩小距离增进感情,直接叫“王哥/刘姐”这样的人不少,对于上司也不例外。然而在日本,由于他们有特殊的敬语结尾词「さん」,所以他们转用现象不明显。并且日本职场上下级观念特别强,同级称呼“姓名+ さん”,上下级必须称呼“姓+职名”。
综上所述,在亲族之间,日本人以家里最小的孩子为基点来称呼的的转用现象较明显。而在于非亲族之间,中国人则更倾向于使用亲属关系词。
三、中日亲属称呼语转用差别的原因
虽然中日处于共同文化圈,但是两国人意识形态的不同导致文化的差异。日本集团意识强烈,在家中以最小的孩子为基准称呼,在家中父母称年长的孩子为“哥哥/姐姐”,夫妻之间称呼为“爸爸/妈妈”,有了孩子之后夫妻不称呼自己的父母为“爸爸/妈妈”反而叫“爷爷/奶奶”这样的现象在日本家庭是很常见的。日本人认为这样的称呼有利于家庭和谐,维持关系。这与日本人的集团意识是分不开的。然而中国是家庭观念强烈,父系为主并且以自己为中心来称呼家人,即使有了孩子后称呼也不会改变。中国是重视血缘关系的民族,为了缩短与他人的距离,对于没有血缘关系的人,中国人也愿意使用亲属称呼语,把外的人拉拢到内来,例如“阿姨,这个怎么卖?”。在职场上下级观念也不太明显,关系好后就会以亲属称呼相称,这在中国是很普遍的。然而因为日本拥有固有的敬语语法,在加上日本与中国相比更重视上下级关系,为了不给他人带来麻烦经常會说“不好意思···、对不起···”等。这无疑表现的日本人拥纤细的民族性格。
四、结语
综上所述,中日两国由于民族性格,地域文化的不同,在亲属关系词的转用上面也有所不同。首先,在有血缘关系的亲属之间,日本人集团意识与注重家庭和谐的观念,会以最小孩子为基准来称呼家人,然而中国由于本身特有的称呼语,即使有了孩子后,称呼语也是不会变,转用现象不明显。其次,对于非亲属关系的人,中国则更注重把“外人”归到内部当中,根据对方的年龄来使用亲属称呼语,以拉近关系缩短距离,加强感情。但是在日本,除了本身敬语特征,日本人纤细的性格,更注重上下级关系,并且不想给对方带来困扰,所以对没有血缘关系的人几乎不适用亲属关系词。中日语言文化各具特色,只有了解其不同及其原因,才能更好的增进两国人民文化的沟通交流,减少摩擦。
参考文献:
[1]参见铃木孝夫:『ことばと社会』岩波书店 1973.
[2]参见川本茂雄:『意味·語彙』, 大修馆书店 1979.
[3]参见渡边友左:『親族語彙の全国概観』 三省堂.1978.
[4]参见方经民:《日汉亲属称谓的语用情景对比研究》语言教学与研究.2001.
[5]参见曲连秀.《从关联理论视角看语境在翻译中的指导作用》 工会论坛.2001.
[6]参见刘胭脂.《关于亲属称谓的中日对比研究》 青岛大学.2009.
作者简介:尹海晶(1990-),女,满族, 吉林白城, 吉林省延边大学外国语学院, 研究方向:语言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