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化学教学中渗透环境教育的实践探索
2015-09-29蒋娟
蒋娟
【摘 要】应试教育体制催生灌输式的教学方式,教师重知识传授,轻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致使学生缺乏人文素养,缺乏环保意识。在环境污染日趋严重的今天,教师要根据化学的学科特点,从挖掘教材、借鉴历史、实践探究、科学实验、开展活动等角度,谈如何在高中化学课堂渗透环境教育,提高学生的环保意识。
【关键词】高中化学;课堂;环境教育
传统的化学教学难以突破应试教育的樊篱,教师注重知识的灌输和学生技能的培养,对化学学科的价值缺乏挖掘,师生之间缺乏情感的交流、思想的碰撞,学生难以运用化学知识解决社会发展面临的瓶颈问题。当前,自然资源的短缺、生态环境的恶化已严重影响人类的生存发展,有识之士对环境保护的呼吁也愈来愈强烈。在教育回归本真的今天,化学教育应与环境保护联系起来,发挥其学科优势,通过分析污染物的成分、特征、危害及防治方法,培养学生热爱自然、关心社会的情感。
一、深入挖掘教材,掌握环保常识
1.依纲据本,有效渗透环保知识。在化学课堂教学中,教师要联系学生所熟知的生活实际,深入挖掘教材中的环境保护内容,渗透环保常识,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如在苏教版高中化学教材《二氧化硫的性质和作用》教学中,在学完SO2的氧化性、还原性、漂白性的基础上,向学生介绍酸雨知识。“SO2是大气的常见污染物,是有毒气体,对环境危害很大,还容易形成酸雨,使水源酸化,损害植物新生叶芽,影响身体健康,腐蚀建筑物。它是如何形成的?我们又该如何去防治?”教师引导学生分析酸雨的形成,探索涉及到的相关反应既有:2SO2+O2SO3,SO3+H2O=H2SO4,也有SO2+H2O H2SO3,2H2SO+H2O=H2SO4。学生通过阅读教材了解酸雨的危害,学会怎样去防治酸雨,既有树立环保意识,消除污染源,也有利用化学知识进行脱硫处理,降低酸雨危害。
2.渗于课内,寓于课外。教师要尊重学生的认知背景,将课堂教学与课外活动、理论与实际结合起来,从生活中攫取环保素材,借助大量的生活实例提高学生的环保意识。如将二氧化碳与温室效应联系起来,让学生认识到二氧化碳导致全球变暖、冰川融化、海平面上升的问题,体会低碳环保、节能减排的意义。
二、以历史为借鉴,树立环保观念
化学在丰富物质生活的同时,也不可避免地带来诸多危害。历史上有诸多化学有害物质的污染事件,给人们生产、生活带来严重危害,甚至危及人的生命,造成巨大的灾害。比利时马斯诃烟雾事件、美国多诺拉烟雾事件、英国伦敦烟雾、日本四日市哮喘事件都是与SO2的超量排放有关,日本水俣病事件是由于含镉的废水未进处理污染水源,饮用河水、食用稻米使镉毒在体内大量累积造成肾损害,导致骨软化症。化学污染致癌、致畸的历史教训是惨痛的,通过讲述污染事件的成因,使学生体会到化学有害物质对人类、环境造成的危害,树立正确处理有毒、有害化学品的意识。
三、以探究为契机,渗透环保教育
求知欲望并非与生俱来的,而在于教师通过提出探究性的问题,唤发学生的积极思维。教师创设生活情境,设计出充满挑战的环保问题激发学生的探究热情,从制定计划、确定研究方法和形式,明确探究内容,在不断的释疑解惑中形成结论,树立环保意识。探究教学并非盲人摸象,也不能信马由缰,而要以问题为“跳板”,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如学生生活中不可避免地要用到洗衣粉,我们要了解其主要成分是什么?这些成分对环境有无影响?学生首先通过查阅资料了解洗衣粉的成分,以及家用洗衣粉、餐具洗涤剂、工业洗涤剂的成分有何不同;其次,调查家用洗衣粉的品种、价格、性能、去污能力;最后,要认识到我国水体污染的现状,了解使用含磷洗衣粉对环境的危害,得出结论:含磷洗衣粉易造成水体富营养化,是“赤潮”的“元凶”,导致鱼类大量死亡,对水体生态系统造成严重破坏,洗衣粉上的苯会刺激皮肤、引发瘙痒,荧光增白剂是致癌物体,会使人体细胞发生畸变。学生通过问题的探究,了解含磷洗衣粉的毒副作用,在日常生活中尽量选用肥皂或低磷的洗衣粉,用后要清洗干净。
四、科学对待实验,传递环保理念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主的学科,是理论联系实验的纽带,学生在实验中养成善于观察、勤于动手、主动分析的能力。在化学实验中,教师要利用好实验教学的有利时机,对学生进行环境教育。
1.改变随意处理废弃物的观念。在传统实验中教师随意处理废弃物,将废水直接倒入下水道,严重污染了环境,也给学生造成了不良影响。教师要学习国外实验室废弃物的回收流程,将废渣回收利用,即使不能使用也需倒在规定的地方。对废酸、废碱液要经过无害化处理后方能倒掉,对二氧化硫、氯气、二氧化氮等酸性气体要经过碱液吸收。
2.科学地改进实验。教师在实验中要避免有毒物体的泄露,要注意检查气密性,对尾气进行处理,以避免有污染的气体外溢。还要让学生在亲历实验中树立责任意识,避免有害物质外逸,防止污染产生。
五、开展系列活动,增强环保意识
环境教育具有较强的实践性,仅靠课堂上的知识传授还是远远不够的。教师要将化学教学与实践活动结合起来,让学生通过调查、参观等与环境有关的实践活动,促进学生对环保理念的认同,提高学生利用化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环境教育活动的形式丰富,有参加汽车尾气检测、环境检测等科学活动,有对土壤、河流、水质进行取样调查,也有在环境调查、搜集资料、分析研究的基础上撰写社会调查,并提出合理的建议。
总之,我们化学教师要倡导绿色理念,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要养成良好的环保习惯,减少化学实验对环境的污染。要深入教材中的环境资源、创设历史情境、在探究活动中培养学生的环境保护意识。
【参考文献】
[1]吴长才.中学化学教学中开展环境教育的研究[D].福州:福建师范大学,2006
[2]高敬颖.浅论高中化学课程中环境教育的实施[D].大连:辽宁师范大学,2012
(作者单位:江苏省阜宁县东沟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