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父母的教养方式与态度和幼儿的心理健康
2015-09-29林依丽
林依丽
【摘 要】 阐述了父母的教养态度对幼儿心理健康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发现家长在教养方式与态度上存在着以下几种情况:过于保护型、严厉惩罚型、温暖理解民主型。结合幼儿的心理特点,提出家长对幼儿进行心理教育的有效途径,从而为家长对幼儿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提供依据和参考。
【关键词】父母;教养方式与态度;幼儿;心理健康
父母是孩子最生动、形象和最有教育效力的教科书,孩子是望着父母背后的形象长大的。父母的形象对孩子的影响之巨大,往往超出人们通常的认识。许多儿童的性格、作风、行为习惯之所以很象父母,并不是遗传的原因,而是从父母的言行举止、待人处事中,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逐渐形成的。在实习期间,我通过向家长、幼儿园老师的了解,以及平时对幼儿的细心观察,发现我实习班的有些小朋友有以自我为中心,非常霸道,喜欢霸占玩具一个人玩,不懂得与同伴分享、爱吹牛、说“脏话”、攻击性强等等不良行为表现。
一、与各家长教养类型相应的幼儿心理水平
(一)过分保护型。这种类型的父母将使孩子失去正常的、积极的、自由发展的个性,培养的孩子懦弱、依赖、无能。这种个性特征熄灭了孩子的创造欲望,处处需要别人的指点与帮助,没有开拓精神,智力发展受到限制。在我实习的期间遇到最多的就是这类型的家长,我就举其中一位来讲讲吧。最近幼儿园流行穿奥特曼的衣服,这位孩子看到其他小朋友好几个都有了,心里也非常想要,可是家长是觉得这身衣服穿着不怎么舒服,就跟他说下次妈妈买更好看的给你,那孩子听了当时就生气地说不买就不回家了,说完就转过去不理家长了。这位家长当场就“投降”了,这时孩子的脸上马上就有了笑容。对于这种现象产生的根源在于父母过分溺爱、娇宠的教育方式,而这种教育方式很容易让孩子形成任性的性格。要消除孩子的这种任性性格,首先就得变溺爱式教育为宽严适度的说理式教育,不能一味地满足孩子的任何需求。
(二)严厉惩罚型。这种抚养方式中成长的幼儿没有了自己的想法和独立性,经常表现出较多的焦虑、退缩等负面的情绪和行为。我的周围就有一些会说谎的孩子,他们的父母抱着“不打不成器,不骂不成才”思想,孩子一有错误,就对他们非打即骂,孩子为了免于打骂,就开始寻找借口。一旦孩子发现说谎可以摆脱惩罚和责任,而直言反而会受到严厉的惩罚时,他们自然就选择对父母说谎。如果遇到这种情况,父母就要适当地“检讨”自己的教育方式,是不是对孩子的惩罚过于严厉导致孩子甘愿冒险说谎话。应该采取民主的方式教育孩子,不要不分青红皂白就对孩子进行严厉的处罚。
(三)温暖理解民主型。在这种类型父母抚养下的成长的孩子,社会能力和认知能力都比较出色。在掌握新事物和与别的小朋友交往过程中表现出很强的自信,具有较好的自控能力,并且心境比较乐观、积极。我也举一位家长说说吧。有一次孩子说谎了,这位家长知道孩子是在说谎,但她并没有明知故问,也没有严厉的惩罚他,而是告诉他的孩子,他做错了什么以及他的感受。当时我就问家长为什么不揭穿孩子呢?他说他为的就是不要孩子再三用说谎来掩盖错误。他还说自己在孩子的房间里设置了两个“口袋”,一个是绿色的“优点袋”,另一个是红色的“缺点袋”,让孩子在一段时间后对自己的优缺点进行归纳,慢慢地让“优点袋”越来越鼓,让“缺点袋”越来越少。而这时他们的责任就是指导孩子正确地评价自己的行为。像这类型父母,他们不仅能正确对待孩子所做的、所需要的,还促进了孩子的诚实行为的养成,保护了幼儿的自尊心,以及让幼儿学会正确评价自己。
二、家长对幼儿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途径
(一)情感投资——让孩子天天快乐
轻松愉快的情绪能使孩子顺利地进行各种活动,父母应使孩子经常处于一种兴高采烈的状态。幼儿情绪的发展具有易受感染性的特点,为使孩子拥有良好的情绪体验,父母要做到:为孩子树立模仿的榜样,时时处处以自己乐观向上的情绪去感染孩子。
父母之间要建立和谐、默契的关系,会对孩子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要对孩子进行情感投资。美国精神病专家坎贝尔提出:“要使孩子心理健康,父母要作相应的“精神投资”。深情地注视孩子,和孩子进行温馨的身体接触,一心一意地关心孩子。”
(二)以礼相待——让孩子感到父母可亲可敬
家庭内部民主平等的人际关系是孩子心理健康的“维生素”。调查表明,民主协商型父母独与独断专制型父母相比,前者培养出来的孩子更通情达理,受同伴欢迎,能与人友好相处,乐于助人。为了构建良好的亲子关系,父母要做的是:尊重孩子,认识到孩子也是一个独立的人,有自己的情感和需要。放下做家长的架子,蹲下身来与孩子讲话,以减少“威严感”,使孩子觉得父母和自己是平等的。
(三)循循善诱——让孩子认识自我
孩子是否能正确地认识自己、估价自己的能力,是其心理健康的一项重要指标。为了帮助孩子形成良好的自我意识,发展孩子的自尊心,提高孩子的自我意识水平,父母应使孩子认识到世界上只有一个“我”。“我”是独特的,有动听的名字、短短的黑发、小小的嘴巴、大大的眼睛;“我,很能干,能用自己的双手吃饭、穿衣、剪纸、绘画、弹琴,能用自己的双脚行走、奔跑、跳跃、攀登,能用自己的鼻子闻出多种不同的味道,能用自己的耳杂听出各种奇妙的声音。“我”有许多优点,当然也有一些缺点,不过,经过努力,“我”能改正自己的缺点,做个好孩子。为此,父母可采用各种形式来进行教育,使孩子为自己的进步感到骄傲和自豪。
现代心理学研究表明,5岁以前是孩子信任感、自信心、主动性等许多重要心理品质发展与形成的重要时期。父母在抚养孩子的过程中应给孩子的行为方式以评价和指导,做对了要表扬,做错了要批评。在整个教养过程中,还得特别重视母亲的作用。在孩子成长过程中,母亲的作用在所有的影响因素中始终是居首位的。
【参考文献】
[1]章剑和.幼儿缺乏自信的原因与对策[J].幼儿教育,2000年,第6期
[2]李兰生,钱琴珍.为孩子的心理健康补一点“维生素” [J].为了孩子(沪),1999年,第3期
[3]陈帼眉.学前心理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3
(作者单位:浙江温州市瓯海区山水名都幼儿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