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入数学史重构初中负数教学的尝试
2015-09-29韦震南
韦震南
【内容摘要】数学课程标准中指出:通过对数学史的学习,让学生学习数学文化,初步了解人类社会发展和数学这门学科的相互作用。在课程标准的指引下,数学史逐渐走进课堂。
【关键词】引入 数学史 负数 重构
数学史具有强大的教学功能,如何有效地将数学史融入课堂教学并发挥其作用,这是数学教师所面临的一大难题。将数学史运用到课堂教学中的方式有四种,分别是附加式、复制式、顺应式和重构式。具体来说,怎样有效运用数学史来给学生讲解“负数”呢?笔者将运用文献研究法,通过搜集、筛选和整理相关研究成果和优秀教学设计后,将运用数学史进行负数的重构式教学做了如下两点总结。所谓重构式教学就是借鉴数学史料所记载的负数产生和发展的真实过程,将教科书中所展现的负数产生和发展的过程进行适当地改编、重构,从而将负数产生和发展的真实过程展示给学生,帮助学生更好的理解和接受“负数”,有效地将新知识归纳到原有的知识结构网络中。
一、学习负数概念之前
在引入负数的概念之前,教师可以带着同学一起回顾小学时接触的第一次数的扩充,即分数的引入。从生产生活方面和数学内部(特别是解方程)这两方面举例说明分数引入的背景、原因以及解决了哪些原来无法解决的问题,为思维的类比做好铺垫。从生产生活中举例,让同学们发现在非负数范围内,当减数大于被减数时,原有数系内出现了不够减的情况,可以将这一情况类比分数引入中有些数不能被整除的情况。从数学内部来说,引入负数后,解决类似x+15=10的方程时,由无解变为有解,数学所研究的范围扩大了,减法运算畅通无阻。可以将这一情况类比引入分数后解决如3x=4这类方程时,由无解变为有解,除法运算畅通无阻。
若教学时间充裕,还可以向同学们展现不同时空的数学家对同一问题的认识。在解方程方面古代中国有辉煌的成就,在解方程组等数学活动过程中,数学家会运用一种叫“算筹”的计算工具,将解方程组的过程可见化、具体化。当两列数同时相减时,在算筹操作中就会出现“两算得失相反”的情况,即同时出现以多减少和以少减多的情况,而正是这一情况的出现让中国古代数学家发现了负数。
二、从数学史中预见学生认识和接受负数存在的困难
中国很早就认识到正负数,并且由于算法的高度发达和算筹将计算过程具体化和机械化,中国数学家自然而然地接受了负数的存在。但当阿拉伯人将负数传播到欧洲后,西方数学家对负数的认识和接受却历经了漫长而曲折的过程。如:法国数学家帕斯卡就认为从0中减去4是天方夜谭;另一位叫阿尔诺的数学家还提出了论据来驳斥负数,即-1:1=1:-1,他提出如下质疑,既然-1比1小,那么较小的数与较大的数的比和较大的数与较小的数的比怎么可能相等;德国数学家斯蒂菲尔在《整数算术》中称负数是荒谬的数,因为他认为从零中减去一个大于零的数所得到的结果是一个“小于一无所有”的数;笛卡尔还将负数看作是不合理的数。可见西方数学家们在刚开始认识负数的时候,存在着一定的困难,这些困难阻碍了他们对负数的接受。如美国数学家和数学史家M·克莱因所说,课堂上学生所遇到的困难,在历史上数学家们同样也会遇到过。因此,数学家们在认识和接受负数的过程中所遇到的困难及困难的解决对于让学生真正认识和欣然接受负数无疑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人类在建构对负数的理性认识的过程中,所遇到的最大的困难就是如何跨越原有的认识从而进一步扩展已有的认识,换而言之就是如何在负数的意义和之前对0的认识两者之间架起一座沟通的桥梁。纵观历史上那些数学家对负数的困惑,从中我们可以进一步看到数学家们认识整数的内在逻辑是:1表示一件物体、2表示两件物体、3表示三件物体……那0就表示什么都没有,而负数比0还小,换而言之就是负数比“什么都没有”还小,“什么都没有”就已经到了尽头了,这样的数怎么可能存在呢?
三、借鉴数学史让学生理解负数及其数学本质
因此,在引入负数的概念之后,教师就可以引导同学们自主探索,让他们在对负数的认识中产生如上述数学家一样的矛盾(即:负数比0小,怎么可能存在比“什么都没有”还要少的数)。从而让同学们深刻地认识到,在原来的数系中引入负数后,数不再仅仅表示实际物体的量,对正负数的概念要通过互为相反意义的量来理解。其次,0的意义不再仅仅是“什么都没有”了,0是正负数的分界点同时也是正数和负数这对矛盾统一体彼此转化和过渡的桥梁。不要让学生对负数的认识停留在实际生活层面,要让其对负数的认识提升到数学的本质层面,要通过结合数学史对数系扩充的思路与方法的分析与梳理,使学生体会到人们遇到需要时可以创造新的数,并且每次创造的新数都解决了数学内部和实际生活中原先无法解决的问题,而创造新数的难点在于突破原有的思维方式与认知心理,将凝结在数学史发展中的数学家思维打开,使之成为引领学生探究的灯塔与路标。
结束语
实际上,数学这门学科本身的发展历程就是人类数学思想的发展历程。教师不仅可以利用某一知识点的历史背景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最重要的是,通过数学家所遇到的困难来预见和解释学生的学习困难,借鉴历史发展的顺序来合理安排学习层次的顺序,正如波利亚在著作《数学的发现》一书中所提到的:“只有理解人类如何获得某些事实或概念的知识,我们才能对人类的孩子应该如何获得这样的知识做出更好的判断。”因此,数学教师在设计教学环节时不能完全抛开数学史而只以教育学和心理学的一般规律为依据。
(作者单位:江西省赣州市南康区第八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