掌握方法 触类旁通
2015-09-29尹官保
尹官保
【内容摘要】解释字词是文言文阅读教学的重难点之一,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很多学生,甚至老师都摇头叹息。笔者重在从文言的价值,以及当今文言字词解释教学的一些弊端入手,最后,总结出一些释词的方法。
【关键词】文言 释词 方法
初中毕业升学考试,文言文考查必不可少。从分值来看共有10分,占了整张试卷的1/12,主要考查的内容有:朗读节奏的划分、文言字词的理解、关键语句的翻译、文章内容的整体把握、人物形象的分析与评价、写作特色的领悟与欣赏、思想与内涵的借鉴与感悟。笔者认为文言考查内容的重中之重是结合具体语境释词,只有理解了文言当中的字词,才能读懂文本,读出韵味,领悟文言的精华,真正达到古为今用,弘扬国学。释词,即将句中某个关键字词解释成现代汉语中的词语。在阅读考查中,这些词对理解句意至关重要,多为文言中的常见词,故释词教学是初中文言文教学的重点。对于学生而言,释词是他们的盲点和难点。初中阶段的学生怎样突破释词难关?初中各年级、各册,语文教师又将怎样引领他们学习文言?
眼下,在初中语文教育界,存在这样一些现象:众多学生对学好文言失去了信心与趣味。语文老师难辞其咎。文言教学只是老师一味课堂理解、翻译,学生一律课外背诵、记忆,或者学生课后对照翻译资料自学、复习巩固。这样弊端多多,尤为在解释字词方面出现许多谛笑皆非的故事。记得有一次,笔者在布置文言文练习《范仲淹有志于天下》。
原文如下:范仲淹二岁而孤,母贫无依,再适长山朱氏。既长,知其世家,感泣辞母,去之南都入学舍。昼夜苦学,五年未尝解衣就寝。或夜昏怠,辄以水沃面。往往饘粥不充,日昃始食,遂大通六经之旨,慨然有志于天下。常自诵曰:“当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有这样一道字词解释,请学生们解释文中“辄以水沃面”一句中的“沃”是什么意思。一学生解释为“泡”。当时,我估计现在的学生生活条件好了,有吃泡面的经历。再想想范仲淹昼夜苦读,饿了自然需要吃点夜宵——泡面。这样解释理所当然,似乎合乎逻辑,合乎情理。再说,当时,初一学生懂得了运用组词法去解释,也相当不错了。作为一名语文老师,轻而易举就发现了学生存在的问题。(1)生活阅历缺乏,体会不到穷孩子读书的艰辛。(2)学生前后结合理解,整体把握能力偏差。只看到了:范仲淹读书至深夜。忽略了“范仲淹二岁而孤,母贫无依,再适长山朱氏。既长,知其世家,感泣辞母,去之南都入学舍”一句。(3)学生的独立思考探究能力不够。若学生想象在当时背诵社会有方便面之类的速食吗?再说,那时的食品加工技术也没有达到。基于这样的教学案例,笔者在字词解释方面做了一些探讨与总结。
我认为初中文言文的释词,重在培养学生综合分析能力、归纳能力和迁移能力,让学生感知汉语言运用的规律,为以后的文言学习奠定基础。在学习中,尽力避免由大量支离破碎的死记硬背提升到认识汉语词语运用规律,做到活用、用活方法。从大的方面来看,首先,教师需要降低学生的畏难情绪,让其抛弃“学好语文有三怕:一怕写作文,二怕周树人,‘三怕文言文”这种观念。相反,为其树立信心。比如可以从文言的简洁,精辟之美入手。感知文言文的伦理道德之美……让学生爱上文言。其次,教师在选择练习与讲评时,注意循序渐进,达到趣味与能力齐飞。再次,引导学生多总结,多归纳,多迁移……最终,实现释词与理解到位。
现就释词谈谈我个人的一些做法:(1)组词法,即对于单音节词,我们在解释过程中,可以给它组个词,但要结合词语所在的具体语言环境。比如《童趣》中“必细察其纹理”,“细”与“察”的解释依次可以组词为“仔细”、“观察”。但不可离开具体语言环境,如《彭雪琴崇尚俭朴》中“曾饭友人处”“饭”不可解释为“米饭”,应该解释为“吃饭”。(2)换字法,即找一个同义词或近义词代替它。如《童趣》中“余年幼,方出神,不觉呀然一惊。”“方”的解释可以换为正。(3)偏旁部首法,即依据所要解释的字词偏旁部首去猜测解释,如《彭雪琴崇尚俭朴》中“终席不下箸”,“箸”可以根据其偏旁去猜测解释,学生很容易想到“箸”即筷子。(4)词性分析法,即依据词语的词性分析解释其意思,如《彭雪琴崇尚俭朴》中“曾饭友人处”“饭”的解释,可以确定饭、友人是两个名词,前面一个定要活用为动词,故此处的“饭”可以解释为吃饭。(5)前后推敲法,即结合前后文推敲解释词语。如《木兰诗》中“旦辞爷娘去,暮宿黄河边”,“旦”“暮”的解释。(6)成语促解法,即利用所学成语帮助解释相关字词。如“旦辞爷娘去”“旦”可以结合“通宵达旦”一成语去解释。(7)积累迁移法,即用课内所学文言字词,迁移到课外文言阅读中去,比如《匡衡勤学》“愿得主人书遍读之”中“愿”的解释,可以利用《木兰诗》“愿为市鞍马”中的“愿”去替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