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就业能力为导向的财会人才培养模式探究
——以陕西省应用型本科院校为例
2015-09-29西安欧亚学院会计学院陕西西安710065
(西安欧亚学院会计学院 陕西西安710065)
近年来,随着经济高速增长、市场经济的完善和企业经营的规范化,迫切需要财务会计人员参与到企业的日常经营管理中,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的综合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高层次财会人才结构性短缺已成为当前财会实务领域的突出问题。另一方面,随着各个高校扩招,一般层次的财会类毕业生数量与日俱增,导致财会岗位一职难求。社会需求与高校人才培养目标不对等性导致财会专业毕业生工作胜任力不足,严重影响了学生就业率,特别是就业层次。企业对具有综合能力财会人才的需求越来越多,而对那些只具有核算能力的财会人员的需求正在逐渐减少。高校培养的财会人才应以企业的需求为前提,因此,财会类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从专业核算能力培养向综合分析及运用能力培养转变是一种必然趋势。
一、以企业需求为基点确定人才培养目标
明确财会类专业的培养目标是人才培养的首要问题,它对财会专业学生的素质要求和培养模式的设计起决定作用。作为应用型本科院校,人才培养目标需充分考虑应用型教育特色,与地方经济发展融合,掌握市场财会人才需求动态。同时还要结合毕业生就业岗位分析调研等情况,从行业、企业对财会人才的要求出发,确定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我们提倡“以企业岗位需求确定人才培养目标,由目标明确学生具备的职业能力与专业素养,实现该能力的课程体系建设”的理念,最终实现 “就业—目标—能力—课程—就业”的良性人才培养循环体系。据此,应用性本科财会专业应定位于:按照宽口径、厚基础、重实践、强能力的要求,适应会计工作社会化、国际化的发展形势及学生就业的多样化趋势,在加强学生专业知识学习、业务实践能力和执业能力培养的基础上,依据行业需求着重强化学生会计实务操作能力、财务分析能力、财务管理能力等,培养服务生产经营和管理一线的应用型人才。
本文以陕西省应用型本科院校学生就业能力调研数据为依据,对企业所需财会类毕业生就业能力涵盖内容进行阐述。表1数据显示,就业能力较有优势的高校,学生的薪资待遇也较高,相对应的学生工作能力也较强,能较好满足企业的用人要求,即良好的职业道德以及职业素养;具备相应的理论基础知识、扎实的实践技能,以及逻辑思维能力、沟通协调能力及职业判断能力等。学生毕业后多在企事业单位、会计师事务所、税务师事务所、财务软件公司等单位从事成本会计、核算会计、财务软件应用与维护等工作。
表1 2013年陕西省应用型本科院校就业能力排行榜
图1 “1234”的人才培养模式
二、以就业能力为导向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
人才培养模式主要包括 “培养什么样的人”和“如何培养”两个基本问题。其中“培养什么样的人”主要是解决人才培养的目标定位问题,这里主要从人才培养模式及课程体系建设等方面谈谈专业人才如何培养的问题。
(一)以就业能力培养为导向,构建“1234”的人才培养模式
财政部制定的 《会计行业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2010-2020年)》明确指出,推动会计行业产学研战略联盟是会计人才队伍建设的主要对策之一,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若干意见》也明确指出,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与强化实践育人环节是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主要举措之一。高校确定人才培养模式可考虑采用 “基于产学研合作的复利型财会类人才培养模式”,具体表述为“1234”(见图 1)。“1”是指“一个整体”,即将管理专业素质教育和知识技能教育结合为一个整体,教育、教学相辅相成,教育计划和教学计划相结合,共同构建财务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2”是指“两条主线,即以学生就业和学生可持续发展为主线,在两条线的交点上构建以就业为导向的课程体系,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创新能力、创业能力、就业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这就要求学生获得财务管理专业学位证书,同时获得会计职称证书。“3”是指 “三个平台”,即搭建通识教育平台、专业基础教育平台和专业教育平台。“4”是指“四种结合”,即职业能力与职业素质相结合,自主定位与专业引导相结合,工作环境与仿真训练相结合,在校学习和企业锻炼相结合。依据该模式,人才培养的重点是结合课程体系设置、课程开设方式、教学方法与手段的选用、教材的选定等,实现该人才培养模式的预期效果。
(二)基于学生可持续发展的“一核心三支撑”的课程体系建设
课程体系建设需要围绕人才培养目标的要求,注重“厚基础、重实践、强能力”,全面实施课程体系的系统改革,以适应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知识和能力结构的要求。据此,课程体系的设计要具有应用性课程特点,注重拓宽学生视野。课程设置需紧随企业和市场的发展变化,避免出现课程重复交叉及完全按岗位设置课程等现象。努力构建一套以岗位能力培养为核心,符合会计执业资格标准,能满足地方经济发展需求,融合创新创业意识和能力的“专业课程+认证课程+拓展课程+创业课程”的“一核心三支撑”课程体系(见图2)。在这个课程体系中,专业课程是培养学生岗位职业能力的核心课程。具体而言,通识教育课程采用动态课程形式,为学生提供根据自身特点自行选择的文化素质教育与职业道德教育,以提升学生基本人文素养;专业课程和实践课程是学生专业持续学习与进步的专业支持平台,能够培养学生的岗位职业能力和专业素质;认证课程是学生取得行业准入资格及职业资格,执业能力得以发挥的必要课程;拓展课程有利于学生满足企业对会计人才特定需求;创新课程则可以使学生具备一定的创业意识和创业能力,拓宽学生的就业渠道。
(三)提升学生专业素养与职业能力的“递进式”实践教学体系建设
图2 “一核心三支撑”的课程体系
由于实践能力对财会类专业学生就业尤为重要,按照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可持续发展理念,以培养懂理论、强实践、重实务、能创新的大学本科人才为目的,立足于地方经济的发展,围绕财会类理论教学,结合专业特点和人才培养要求,增加实践教学比重,设计出大学四年 “递进式”实践教学体系。该体系中涵盖专业认知、课程实训、专业综合实训、社会调研、毕业论文(设计)等内容,与理论教学相对独立而又密切联系。实践教学层次体系分为基础实践、专业实践、社会实践和综合实践,具体见表2。
表2 陕西应用型财会类专业实践教学内容体系表
(四)建立教学资源库,搭建自主学习平台,进行“五位一体”教学方法与手段改革
对于财会类的教学手段与方法,近年来国内外都提倡采用SCL教学方式,即课堂教学由原来的“以教师为主”转化为“以学生为中心”。也有将当前美国教育界最先进的Bloom分类法与ABC行为准则引入课堂,即“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实现目标”,这有利于学生加深对知识点的理解,不仅增强学生的积极性,而且将教师的主导作用与学生的主体作用紧密结合。还有采用“情景模拟法”,为学生提供高仿真工作环境,使学生能亲身感受企业管理理念和模式;采用任务驱动教学模式,将授课内容分解,让学生独立或分组承担相应的任务,完成一个实训项目的训练,从而实现教、学、做一体化。此外,学生参加校内外各项专业技能比赛,如会计技能大赛,全国沙盘大赛,会计信息化大赛等,对获奖的学生给予学分奖励,做到以赛促学、以赛促做。同时,某些高校还与知名企业合作推出具有一定社会效益的职业证书,使课程教学与职业认证有机结合,从而形成“教、学、做、证、赛”为一体的教学模式,全方位培养学生的岗位职业能力和会计判断能力。
三、“产学研”结合的人才培养之路
“产、学、研”结合是专业建设必走之路,也是学生就业能力提高的保障。陕西作为经济较为发达的省份,会计师事务所、知名企业较多,这也为应用型本科校企合作奠定了良好基础。高校应本着“面向市场、深度参与、资源共享”原则,努力将知名企业发展为校外实训基地,并借此实现信息对称,既能满足企业用人需求,又可解决学生就业难问题。还可以聘请企业家、专家学者参与高校授课等教学活动,充分利用校内外具有实际工作经验专业人员承担实训实习授课任务,使学生学习内容与企业无缝对接。此外,通过与企业合作,搭建学科竞赛平台和学生创业科研活动平台,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与科研意识;采用“定岗实习”,企业对实习学生择优录取,也促使高校人才培养更接近企业需求。这些校企合作方式可以使高校财会人才培养与市场需求紧密结合。
综上所述,陕西省财会类人才的持续性发展需要以 “培养学生就业能力”为导向,立足地方经济发展,依托企业和高校优质资源,确定人才培养目标,转变人才培养模式,调整课程设置,优化教学手段与方法,改革校企合作方式,培养学生理论应用能力和综合决策能力,最终提高学生的就业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