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74.2%受访者表示身边就有“山头”“圈子”

2015-09-29向楠亓玉昆

公务员文萃 2015年9期
关键词:山头圈子受访者

向楠+++亓玉昆

中国青年报社会调查中心通过民意中国网和益派咨询,对2018人进行的一项在线调查显示,74.2%的受访者表示身边存在“山头”、“圈子”现象,75.9%的受访者坦言当前社会以“山头”、“圈子”为代表的附庸思维普遍存在。更有47.3%的受访者表示正因“山头”、“圈子”或附庸问题而苦恼,47.2%的受访者认同,在当前社会环境下跟对人比个人努力更重要。

受访者中,国家机关工作人员占8.3%,事业单位员工占21.5%,国有企业员工占20.8%,民营企业员工占32.4%,外企员工占7.9%。

“山头主义”和“圈子文化”不仅是官场病,更是社会病

80后公务员小张工作5年来换过两个单位,都遇到过“山头主义”和“圈子文化”问题。有时,就算实际上根本没进入哪个“圈子”,也会因工作上的关系或者校友、老乡等关系,被别人当做某个“圈子”的成员。而“圈子”又与工作机会等实际利益密切挂钩。他坦言,这方面的问题给他带来了非常大的困扰。 在某科研机构工作的刘东也遇到过这类问题。他所在的机构有3个不同的“圈子”。这几年来,不同“圈子”的人争来斗去,搞得单位内部乌烟瘴气。一旦某个“圈子”的人占据了优势,就会重用“自己人”,其他的人不管能力如何,都会受到压制。这种环境下,工作好坏的评价标准被扭曲,许多人特别是年轻人为了自身考虑,也只能被动地加入“圈子”。

在北京某酒店工作的赵兵认为,在他们酒店,从经理到主管、领班再到普通服务员,都在拉帮结派。“圈子”形成的因素有很多,最典型的就是地域和同乡关系。如果有人不喜欢这种文化,大家会认为他不合群,经常会被分到脏活累活。

小张、刘东、赵兵等人遇到的问题并非个例。时下,“山头主义”和“圈子文化”已经成为一种社会病。调查显示,74.2%的受访者表示身边存在“山头”、“圈子”现象,75.9%的受访者坦言当前社会以“山头”、“圈子”为代表的附庸思维普遍存在。

值得注意的是,47.3%的受访者表示,正因“山头”、“圈子”或附庸问题而苦恼。

如何抵制“山头主义”和“圈子文化”

调查中,39.7%的受访者认为“山头主义”和“圈子文化”是“理性选择,无可厚非”,45.8%的受访者认为是“畸形思维,贻害无穷”,14.5%的受访者没有明确表态。

至于“山头主义”和“圈子文化”流行的原因,68.9%的受访者认为在于拉帮结派思想根深蒂固,55.2%的受访者归因于“官本位”的文化土壤,48.2%的受访者认为是由于个别干部喜欢搞人身依附,46.8%的受访者认为是由于许多人将进入“圈子”视为成功捷径,30.2%的受访者将板子打在从众心理上。

附庸思维在社会蔓延将产生什么危害?受访者首选“潜规则盛行”(67.4%),接下来是“系统内部帮派林立”与“很难就事论事”(54.6%)。其他还有:“组织内部分化”(53.8%)、“滋生腐败问题”(48.3%)、“扭曲评价标准”(38.6%)等。

在中国传统文化研究学者艾君看来,所谓的“山头主义”和“圈子文化”并不是当前社会独有,只是在当前,这一文化顽疾又与新的社会现实相融合,带来了新问题。

同济大学特聘教授郭世佑表示,跟对人比什么都重要这种观念,是对现实生活的一种直观描述,也是对政治生态、政治文化的经验概括。对于干部任命,“一把手”权力过大,很多时候就是领导一句话的事儿。这就导致,如果跟对了人,就会使获得提拔重用的成本大大降低,所以许多人会把进入某些“圈子”视为成功捷径。

艾君认为,当前的反腐工作提出要打击 “山头主义”和“圈子文化”,非常及时。反腐不仅仅是抓几个官员,更是对深层官场文化甚至是社会观念的触动和改变。每个人都应该自觉反省身上有没有这种观念。

郭世佑忠告:年轻人应尽量凭真本事吃饭,提升自律能力和法律意识。特别是当诱惑很大时,要明确哪些该要、哪些不该要。现实中,如果发现领导不正派,就不要跟着他冒违法的风险。此外,为人处事要正直,还要有智慧。比如应该学会善意地提醒领导,做领导的诤友,而非一味迎合奉承,甚至同流合污。

(摘自《时代邮刊》)

猜你喜欢

山头圈子受访者
认识亚健康
“民生清单”承载幸福期待
洗煤厂的春天
怀友
房价还会涨吗?
朋友无圈
家乡的白头山
你的圈子在哪里
朋友无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