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关于达川区九岭乡小麦生产现状存在问题与对策探讨

2015-09-28唐明清黄川

新农村 2015年8期
关键词:生产现状小麦问题

唐明清 黄川

摘要:本文通过对九岭乡小麦生产的现状分析,提出了今后小麦高产栽培的对策。

关键词:小麦;生产现状;问题;对策

1.小麦生产现状

1.1种植规模逐年减少,产量逐步降低。据《达川区统计年鉴》显示:九岭乡2013年小麦种植面积3140亩,总产847.8吨,亩产270千克;追溯到2004年小麦种植面积3600亩,总产990吨,亩产275千克。2013年与2004年相比,10年间种植面积减少了460亩,减少8.0%;总产减少142.2吨,减少16.8%。

1.2政府不重视,设施建设明显滞后。近年来,政府为加快城镇建设,追求经济效益,大批优质农田被用于城镇建设等,忽视了粮食生产设施建设。大多数村社地块均为70年代建设投入的水利设施配套工程,无疑对小麦生产带来了影响。

1.3效益低下,生产积极性下降。达州地区种植小麦的最低生产成本:按亩计算,种子费35元;化肥60元;农药15元;投入劳动力420元。亩生产成本合计530元。小麦的亩产值只有500元左右。扣除生产成本,每亩的效益几乎为零。导致农民的种麦积极性不高,从而形成了种麦不如空地,季节性抛荒的局面。

1.4科技意识差,种植粗放。良种是获得小麦高产的基础,良种覆盖率的高低直接影响着小麦产量的提高。首先小麦良种的更换速度慢,周期长;其次是栽培技术落后,大多数小麦以撒播粗放种植为主,出苗差、基本苗不足,病虫防治技术不到位。

1.5推广经费少,科技储备差。由于地方财力困难,推广经费少,乡农技站无力开展小麦品种的引进、试验和示范推广,形成了科技储备严重不足。

2.小麦生产存在主要问题

2.1劳动力短缺,单一施肥现象严重。因农民急着外出务工,在家劳动力缺乏。大多数农户单一施无机化肥,不施有机肥,施肥方法和时间不当,作物需要营养时营养供应不平衡等问题,导致小麦减产。常施化肥,形成土壤板结,不利于小麦的生长。

2.2文化水平低,先进种植技术推广慢。由于留守农民文化知识少,对优质小麦的配套种植技术接受慢,使新技术没有得到很好发挥。

2.3新品种更新慢,品种老化、杂乱。据调查,有的农户7~8年都没有更换过新品种,经多年种植,种性退化、抗逆能力减弱、抗病性下降,产量低,品质差;在自留种子时,既不搞田间去杂去劣,又不单收单贮,混杂严重。

2.4生长期间自然灾害频繁

2.4.1播种期间因持续的秋季绵阴雨造成土壤湿度过大,整地质量差而推迟播种,或因秋干土壤缺水、田间墒情差,也错过最佳播种期,播期偏迟,小麦的出苗率低,基本苗不足。

2.4.2冬春干旱。影响小麦的根、茎、叶生长和分蘖,分蘖少,难于形成最高苗,有效穗少。

2.4.3抽穗、扬花时的低温、阴雨、寡照天气,影响正常灌浆结实,同时锈病、赤霉病、纹枯病、蚜虫、红蜘蛛等病虫危害偏重,籽粒不饱满。

2.5小麦种植技术不配套

2.5.1种植密度不够。农民习惯于“稀、大、窝”种植,据田间调查发现,窝内播种籽粒多达15~30粒,几乎无分蘖,窝内出苗太多,营养面积小,苗间拥挤,通风透光差,个体长势弱,形成纤细苗。

2.5.2施肥不科学。由于劳动力缺乏,大多农户简化劳动环节,只施无机化肥,土壤肥力下降;在肥料三要素上,重氮肥,轻磷钾肥,比例失调;在施肥方式上,搞底追一道清,小麦中后期生长缺肥早衰,导致减产。

2.5.3病虫草害防治不力。小麦的“湿害、病虫害、草害”三害发生严重,对小麦蚜虫、纹枯病、锈病、赤霉病等主要病虫防治时间不及时,或疏于防治。

3.小麦高产栽培的对策

3.1推广高产稳产良种,搞好规范改制。应选用株型紧凑、抗逆能力强、产量高的中早熟品种,主要推广川麦55、川麦60、绵麦1403等高产良种。做好大小春茬口衔接,遵循“改制必规范、规范好利用”的原则,大力推广“双三〇”带状种植模式,抓好空行利用,做到用地与养地相结合,提高土地利用率和产出率。

3.2精耕细作,提高整地质量。稻田种植小麦,水稻收获后,及时理沟排水,抓住宜耕期及时翻挖炕田,机耕和机耙结合,借助秋季高温促进土壤熟化;地块种植小麦,要提前三天精耕细作,加深活土层,增强纳雨蓄墒能力,有利于小麦根系发育和提高产量。

3.3适期播种、合理密植

3.3.1适期播种:以10月下旬~11月上旬为适宜播种期。播种过早,冬前易形成旺苗;播种过迟,因冬前生长积温不足,形成弱苗,不利安全越冬。

3.3.2合理密植:合理的群体结构有利于光合作用和群体的生长协调,形成大穗。

3.3.3播前种子处理晒种:播种前一周晒种1~2天,提高种子发芽出苗率;拌种:选用20%粉锈灵按种量0.15%拌种防治小麦锈病兼治白粉病。

3.3.4小窝疏株密植:一般旱地亩播1.2万窝,基本苗7~8万,成穗15万,亩用种5~6千克;净作地(稻田)亩播2万窝,基本苗14~16万,有效穗30万亩,用种9~10千克。推行“368”精量播种技术,即窝距3寸、行距6寸、每窝播8粒种子。

3.4测土配方、氮肥后移。采用氮、磷、钾互为补充,底肥、追肥、粒肥分期施用的测土配方施肥技术,改传统底追一道清为氮肥后移施用,养根保叶防早衰,提高结实率。亩用45%复合肥25kg做底肥,10kg尿素在小麦分蘖、拔节期做追肥。

3.5加强田管、促进丰产

3.5.1苗期促蘖:苗期是指小麦出苗到拔节,在苗全苗匀的基础上,促根、增蘖、育壮苗,争取足够的穗数,为壮杆大穗奠定基础。

3.5.1.1查苗补缺:由于各种原因,大田生产常出现缺窝现象,小麦出苗后要及时查苗补种、或匀密补稀,确保苗全苗壮。

3.5.1.2早施苗肥:促根增蘖高产麦田在2~3期早施苗肥,看苗看地看天施肥,一般用总肥量的1/5左右。

3.5.1.3中耕除草:对弱苗小苗宜浅中耕,避免伤根埋苗,对旺苗壮苗,在群体数达到合理指标时,可适当深中耕。当杂草2~3叶时,及时除草。

3.5.2拔节孕穗:此期是营养生长与生殖生长并进期,生长中心转移到茎秆和穗上。主攻目标:稳长,巩固有效蘖,培育壮秆,争大穗。

3.5.2.1巧施拔节孕穗肥:此期一方面需肥较多,另一方面肥水过多易引起徒长。施肥应在一个“巧”字上,对苗弱酌情施肥。

3.5.2.2春灌与防止湿害:此期土壤湿度应达到田间持水量的70~80%,根据苗情和天气状况,结合清粪水淋施如遇春雨,应理沟防湿。

3.5.2.3预防倒伏:农谚有“麦倒一包糠”。除选用抗倒品种,还要进行深中耕,早上露水未干时撒草木灰,在分蘖末期到拔节期前施用矮壮素等。

3.5.3抽穗成熟期

此期根茎叶基本停止生长,转入以生殖生长为主的麦粒形成和成熟时期。主攻目标:养根、保叶、增粒重、保丰收。

3.5.3.1根外追肥:亩用0.2%的磷酸二氢钾50kg从孕穗期起喷雾2~3次,若后期缺氮,可加尿素0.5~1千克混合喷雾。

3.5.3.2防治病虫害:小麦病虫害主要有赤霉病、白粉病、锈病、蚜虫等。对锈病亩用25%三唑酮乳油1500倍喷雾;对赤霉病亩用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100克兑水50千克喷雾;对白粉病亩用15%粉锈灵可湿性粉剂60克兑水50千克喷雾,对蚜虫用蚍虫啉、抗蚜威等药剂防治。

3.6适时收获。当小麦蜡熟末期时适时收获,做到精收细打,颗粒归仓。

猜你喜欢

生产现状小麦问题
主产区小麦收购进度过七成
孔令让的“小麦育种梦”
叶面施肥实现小麦亩增产83.8千克
哭娃小麦
上海市小白菜高效安全生产现状与建议
祁连县油菜生产现状及发展对策
演员出“问题”,电影怎么办(聊天室)
韩媒称中俄冷对朝鲜“问题”货船
“问题”干部“回炉”再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