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龙江省玉米螟综合防治技术
2015-09-28秦晓刚
秦晓刚
玉米螟是世界性害虫,又名钻心虫,属鳞翅目、螟蛾科,杂食性、分布广,危害十分严重,主要危害玉米、高粱、谷子、水稻、棉花等作物。80年代后,由于杂交玉米的推广和栽培技术的改进,加上气候的变化,使田间生态环境发生了有利于玉米螟繁衍生息的变化,玉米螟的危害日趋严重,成为黑龙江省玉米田的重要害虫。近几年通过观察、调查,初步摸清了玉米螟在本地区的发生规律及防治对策。
一、生活习性
黑龙江省一年发生1~2代,以老熟幼虫越冬,越冬场所很多,但主要在茎杆和根茎内越冬。越冬幼虫不怕冷,在零下30~40℃不能冻死。5月下旬开始蛹大多在晚上羽化为成虫(蛾子),成虫羽化后当天就可以交尾,1~2天后产卵。每头雌虫1次可产卵10~20块,有300~600粒,最多的超1000粒。3~5天后相继出现幼虫,为1代玉米螟。6月下旬至7月上中旬进行为害,为害期20~30天。1代老熟幼虫7月下旬至8月上旬开始化蛹,8月上、中旬出现下一代幼虫,称为2代玉米螟。一直危害到玉米收获后。9月下旬至10月上旬后转入越冬期。1代玉米螟主要在玉米心叶末期至抽穗期为害,2代玉米螟则在玉米的雌穗发育期为害。通过几年调查,1代玉米螟危害重于2代玉米螟危害。
二、危害特点
玉米螟的发生轻、重与越冬虫量、春夏两季气候条件、天敌有直接关系。
幼虫多为五龄,初孵化幼虫取食嫩叶的叶肉,保留下表皮,三龄前主要集中在幼嫩心叶、雄穗、苞叶和花丝上活动取食,3~4龄后,即可咬食其它的坚硬组织,大部分钻入茎秆。
在孕穗期,心叶中的幼虫都集中到上部,危害幼嫩穗苞内未抽出的玉米雄穗。当玉米雄穗抽出以后,大部分的幼虫开始蛀入雄穗柄和雌穗以上的茎秆,造成雄穗及上部茎秆折断;到雌穗逐渐膨大或者开始吐丝时,初孵化幼虫集中在花丝内危害,其中一部分大龄幼虫则向下转移蛀入雌穗着生节及其附近茎节,破坏营养物质的运输,严重影响雄穗的发育和籽粒的灌浆。这是蛀茎盛期,也是影响玉米产量最严重的时期。
三、发生规律
1.幼虫越冬基数。冬季气温高,幼虫越冬死亡率低,虫口基数大,第2年就有可能大发生。
2.气候。玉米螟适合在高温、高湿条件下发育,气候条件以湿度和温度影响最大。一般雨水多、湿度大,对越冬幼虫化蛹、羽化成虫及产卵极为有利。调查发现,当温度25~30℃、相对湿度为90%以上时,玉米螟幼虫孵化成活率都超过95%以上。因此,春季雨水充足,相对湿度高,温度在25℃左右,最有利于玉米螟的大发生。
3.天敌。玉米螟的天敌甚多,如寄生在卵上的赤眼蜂和食卵瓢虫:寄生在幼虫上的寄生蝇、黄金小蜂、长距茧蜂等;寄生在踊上的姬蜂。玉米螟还受到白僵菌的侵袭,其中以赤眼蜂对玉米螟的威胁最大,赤眼蜂发生越早,数量越大,对玉米螟的抑制作用越显著。
四、防治技术
防治玉米螟应采取综合防治的措施。以农业防治为基础,积极推广蜂、菌、药、灯防治相结合的技术,采取“田内与田外”,
“生防与化防”,“1、2代连防”相结合的办法,力争达到“全力、全面、全程”防治,把玉米螟危害降到最低程度。
1.农业防治。处理越冬寄主,压低虫源基数,在越冬代化蛹前把主要越冬寄主作物的秸秆、穗轴及根荐等烧掉、灭掉、粉碎还田或沤制肥料,杀灭越冬幼虫,减少虫源。
2.物理防治。利用成虫的趋光性,每200~300亩的面积安装200W或400W高压汞灯1盏,或每50~60亩面积安装佳多频振式杀虫灯1盏,可诱杀大部分成虫。也可用玉米螟性信息素防治一代玉米螟,也就是于越冬代玉米螟化蛹率达50%且羽化率达10%左右时开始,直到当代成虫发生末期的1个月时间内,在长势好的地块,每亩放置一个诱盆,作一个铁丝框,盖上塑料膜即可,用3根木杆或竹竿架起,使盆比作物高10~20cm,把性诱芯挂在盆中间,盆中加水至2/3处,添加少量洗衣粉。
3.化学防治
(1)用18%杀虫双0.2~0.25kg,或敌杀死20~40kg,对水75~100kg喷心叶。
(2)穗期也可用50%或80%的敌敌畏乳剂600~800倍液,或用90%的敌百虫800~1000倍液,或75%的锌硫磷乳剂1000倍液,滴于雌穗顶部。
4.生物防治
(1)利用白僵菌治螟。白僵菌可寄生玉米螟幼虫和蛹。在早春越冬幼虫开始复苏化蛹前,对残存的秸秆,逐垛喷撒白僵菌粉封垛。
(2)用Bt颗粒剂治螟,于玉米心叶末期前撒入心叶里,每亩用700g,中午阳光太强时不宜施药。
5.赤眼蜂防治玉米螟。防治1代玉米螟:当田间玉米百株卵量达1~2块时放蜂,667平方米设4~5个放蜂点,第1次放蜂7000或8000头;隔5~7天再放第2次,667平方米放蜂12000或13000头,总放蜂量20000头。防治2代玉米螟:在7月下旬至8月初,在玉米百株卵量达1块时放蜂,667平方米设2~4个放蜂点,第1次放8000头;隔5~7天再放第2次,放蜂7000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