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剧本创作角度谈新闻事件的电影改编

2015-09-28聂婷

戏剧之家 2015年17期

聂婷

【摘 要】《亲爱的》是香港著名导演陈可辛在2014年推出的一部以“打拐”为题材的电影,从去年9月25日上映至10月28日截止,短短一个多月时间创造了3.5亿人民币的高票房,同时也得到了业内外人士和普通观众的好评。一部由真实新闻事件改编的电影,为何叫好又叫座?比起之前新闻事件改编的电影,它有哪些值得我们研究和借鉴的地方?本文将以《亲爱的》为案例,从新闻事件作为电影素材的优势、改编的方式和技巧、存在问题与对策三个方面进行分析,以期能为后续新闻事件的电影改编提供一些经验和思路。

【关键词】新闻事件;素材优势;改编技巧;原型人物

中图分类号:G12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5)09-0111-02

纵观近两年的电影市场,电影票房屡创新高,进入了以“亿”计算的时代。尤其是今年7月上映的《捉妖记》短时间内不断刷新票房新高,创造了国产电影票房首次突破20亿大关的记录。但在这些亮眼的成绩背后,叫好又叫座的影片却始终寥寥可数。有的电影用噱头吸引观众,但本身质量不过关,粗制乱造,观众看过之后吐槽如潮;有的在经过最初的热潮后因为本身的含金量不够也渐渐销声匿迹。当然也有叫好又叫座的,这些电影是我们的标尺,是电影从业者应该学习的对象。本文就以去年十一档期前上映的、创造了票房佳绩和良好口碑的电影《亲爱的》为案例,从剧本创作的角度,通过分析新闻事件作为电影素材的改编优势、改编的方式和技巧、存在问题与对策三个方面来谈《亲爱的》的成功之处与存在的问题,以期为后续电影的创作提供一些借鉴。

一、新闻事件作为素材的改编优势

首先,新闻事件作为电影的素材,具有先天的关注度和一定的观众基础。新闻事件,顾名思义就是社会中新近发生的重要事情。相比其他素材的电影,因为新闻事件本身的真实性、及时性和重要性,具有一定的社会价值和关注度,一部分观众会因为对新闻事件的兴趣和关注而去看电影,所以在改编成电影前就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观影群。以电影《亲爱的》为例,“打拐”本来就是当今社会的热点新闻,是大家关注的一个焦点,再加上央视报道的“彭高峰事件”,其关注度自然就更大,观众会冲着对新闻事件的关注而去看电影。导演陈可辛就是因为看了彭高峰的新闻,心有所感,才决定拍摄这部影片的。所以可见新闻事件作为电影的素材它具备了关注度上的先天优势,为电影奠定了一定的观众基础,一定程度上促成了电影的成功。

其次,新闻事件作为电影素材具备一定的情感性优势,使观众会为了之前建立的情感链条而为电影买单。在新闻事件中,观众或多或少能从中找到自己、亲人、朋友、甚至对手的影子,能从新闻事件中有所感、有所动,这便会发生一种移情作用,这种移情作用使观众对新闻事件产生了一种特殊的感情,会自然而然地为新闻事件中的人物命运而担心,为其中的疑点所困惑,为后续的发展而着急,从而形成了一系列的情感链条和纽带,使观众对新闻事件产生了感情。因此当新闻事件再次被搬上银幕时,这些情感链条便发挥作用,重新调动、唤起观众之前的体验,使他们为了之前积累的情感再一次走进电影院。

再次,新闻事件作为电影的素材在改编时会更注重其社会效益,引导观众思考,使我们的社会价值观向好的方向发展。新闻事件,它一般是社会的焦点问题和热点问题,关乎到大众价值观的确立和社会的稳定,因此新闻事件本身就具有社会效益,这也是导演改编的原因之一。再加上电影作为大众艺术具有的广泛观影群和更加形象、生动的表现形式,更容易在观众中形成舆论引导,发挥其社会效益,从而改变社会。以《亲爱的》为例,在这之前关于“拐卖”的报道和故事我们已经屡见不鲜了,但影响不大,直到《亲爱的》上映才形成了全民性的讨论,让大家真正认识到“拐卖”不是别人家的事,它就发生在你我身边,从而引导观众改变自己的态度和思想,调整自己的言行,进而改变当下的社会。

二、改编的方式和技巧

美国电影理论家杰·瓦格纳曾提出了改编的三种方式:移植式、注释式、近似式。[1]之后西方的一些理论家又提出了改编的六种方式:移植、节选、浓缩、取意、变通取意、复合。[2]这些改编方式都可以直接为新闻事件的改编所借鉴。下面我主要分析一下电影《亲爱的》的改编方式和技巧:

《亲爱的》主要采用的是复合式的改编方式。所谓复合式就是将多个新闻事件合为一体,来表达改编者的思想。电影《亲爱的》主要改编自两个新闻报道,一是深圳农民工彭高峰历时三年找回失踪儿子的故事,二是孙海洋多年寻子不放弃的故事。编剧和导演在改编时做了大胆的取舍和调整,将两个故事糅和在一起,将新闻事件中的两位男主角变成电影中的一位男主角、一位男配角,同时将新闻报道中处于次要角色的人贩子之妻变成了电影中的另一位女主角,将故事的重点放在了以田文军为首的一群失去孩子的父母是如何寻找孩子以及养育被拐孩子的农村妇女李红琴是如何为夺取孩子的抚养权而抗争的故事。

其改编的技巧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主题思想的挖掘更加深刻。编剧和导演没有停留在简单的道德批判上,而是挖掘出了更深层的东西,展现了”拐卖“所带来的真正伤痛,让观众对“拐卖”问题有了更深层次的思考。二是人物设置上的改编展现了人性的复杂。对“拐卖”题材来说,主角向来无非是丢失孩子的父母、孩子和人贩子,但《亲爱的》让人贩子基本处于缺失状态,重点放在了失去孩子的父亲和不知道事情始末的人贩子的老婆身上,让观众看到了人性的复杂。三是编剧和导演注重矛盾冲突、悬念、细节的设置。片中的矛盾冲突并没有停留在正面人物与反面人物之间,而是正面人物与正面人物的矛盾冲突,是两个被伤害者——田文军与李红琴之间的矛盾,是父亲与亲生儿子因为时间产生的疏离而引发的矛盾,这样的设置直指人心,更令人深思。导演深谙叙事的技巧,通过视听语言手法和情节不断地设置悬念,吸引观众观看。同时导演也非常注重细节,尤其是人物眼神的细节来刻画人物,表达主题。最后导演抓住了观众的情感线,为观众带来了一次次情感的宣泄和升华。正如陈可辛自己所说,他拍电影必须有情感。电影中导演通过一个个人物形象让观众看到了每个人不一样的人生。看到处于逆境中的人的坚持不懈的,给人以鼓舞;看到堕落和犯罪是如何产生的,给人以警示;看到被误解之下是如何隐忍的,让人感叹。

三、存在问题与对策

《亲爱的》虽口碑票房双收,但也争议不断。其艺术性我们姑且先放在一边,其存在的主要问题就是表现的尺度和隐私问题。这也是新闻事件的电影改编普遍存在的问题。新闻事件和电影属于两种不同的表现形式,新闻要求真实,但电影中难免有虚构的成分,那么改编时如何拿捏真实与虚构之间的关系,把握好尺度是目前新闻事件的电影改编存在的一个急需解决的问题。如《亲爱的》在播出半年之后,李红琴的原型便提出抗议,欲起诉侵权。因为电影中不但曝光了高永侠的隐私,且存在两处失真情节,一是下跪,二是陪睡,这在真实人物身上是没有发生的,但编剧和导演处于煽情的需要设置了这些情节,这使高永侠在现实生活中被人误解和指点,损害了其自尊和人格。还有影片中一句“失踪超过24小时,警方才会立案”的台词也遭到公安部刑侦局打拐办主任陈士渠的否认。因此,新闻事件在改编时尺度的把握和隐私的保护急需注意。

那么如何解决这一问题呢,我认为最主要的还是态度问题,不能为了所谓的票房,扭曲事实,而应该在尊重原型、尊重事实的基础上进行改编。改编要“实”,不能把新闻当噱头,背离新闻事件本身。其次在拍摄时要多与原型人物进行沟通,征求原型人物的意见,在原型人物认可的前提下,拿捏好真实与虚构的关系。最后,新闻事件的改编角度要新颖,不能完全照搬原事件,而应该为观众带来新的视角。

参考文献:

[1](美)杰·瓦格纳.改编的三种方式[J].世界电影,1982(1).

[2]汪流.电影剧作概论[J].中国电影出版社,1997(9).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