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分析经典为剧目有《源踏歌头》活的舞水蹈来形态和意象体会

2015-09-28刘稚雅

戏剧之家 2015年17期
关键词:舞姿古典舞舞蹈

刘稚雅

(重庆歌舞团有限责任公司 重庆 400010)

“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宋·朱熹)《踏歌》之所以能获得如此广泛的认可,十年来经久不衰,正是因为这个舞蹈深深植根于中国文化的沃土,体现了中华民族的风格、文化气质以及民族审美情感。

在《踏歌》中我们看不到高难的技巧,也找不到见惯的中国戏曲舞蹈特点和借鉴芭蕾动作的影子,然而它的质朴、清新和浓浓的中国古典意味却让人似曾相识,又耳目一新。它把人们想象中的、在古代诗文中才能看到的美,通过舞者的举手投足体现出来,舞蹈中活的形象及典型的舞蹈语言形象,带来了活泼泼的文化气息和文化意韵,让人感觉到它是活的,自古以来就是活的,引起了深深的共鸣,使人们认可这才是中国古典舞应有的民族形态。

一、《踏歌》的舞蹈形态分析

(一)“踏歌”的舞蹈特点。“踏歌”的主要特点是歌唱、踏地与舞袖。所谓“歌唱”是“词”与“音调”的合一,“踏歌”之“歌”,在于其音调的不断反复和词的不断变化。“踏歌”的第二个特点是“踏”,亦即和着歌声以足踏地,踏出鲜明的节奏,以配合人们内心情感的节奏,激发情绪。“踏歌”的第三个特点是“舞袖”。从谢偃的《踏歌词》“倩看飘繇雪,何如舞袖回”,可知“踏歌”虽是“连袂而行”,但并非自始至终都手拉着手,踏节的过程中也不乏分手而做的舞袖动作甚至有较激烈的“振袖”和因快速踏节而随身体运动的头部动作。

(二)“踏歌”的舞蹈形态分析。《踏歌》的编导孙颖教授坚持认为,必须从中国历史文化的母体中寻找中国古典舞的风格和气韵。这部作品的舞蹈形态具有古代“踏歌”的鲜明特征。在静态舞姿及服饰上,《踏歌》大量借鉴了古代遗存汉砖画及陶俑的造型,从陕西昭陵出土的唐代乐舞陶俑的掩臂、松膝、倾胯的舞姿可以明显看出《踏歌》的借鉴痕迹。《踏歌》舞者的衣袖式样不是戏曲舞蹈中的水袖,历来在舞蹈中有着极强表现力的“手”,始终藏在出手尺许的窄袖中,更显舞蹈的古拙。

在动态舞姿上,《踏歌》体现了汉代女乐舞者的姿态。敛肩、含颏、掩臂、摆背、松膝、拧腰、倾胯是《踏歌》的基本体态。《踏歌》的舞蹈动作运用了“一边动”的独特舞姿,显得新颖别致,180度运动弥补了动作的协调对称,别有一番古拙的韵味。《踏歌》除了体现古代踏歌踏地为节、边歌边舞的特征,以各种踏足为主流步伐之外,还发展了一部分流动性极强的步伐。于整体的“顿”中呈现一瞬间的“流”,通过流与顿的对比,形成视觉上的反差。就这样左右往返,若行云流水,似天马行空。通过欲往突返、似俯却仰等连接动作的处理,还有肩胸的运用和一些似拙却巧的步法形成的韵味,构成了它独有的特征。《踏歌》结尾处的一组舞蹈造型,让人感觉完全是动态的古代壁画和陶俑形象。

二、《踏歌》的意象体会

诗、乐、舞三位一体的本民族审美特征,在艺术发展初期最为明显,《踏歌》的歌词渗透、蔓延出的情思充盈于舞蹈之中,使得作品更加诗化。明白如话的歌词、单纯质朴的音乐、古拙典雅的舞蹈有机地融为一体,将深厚的中国文化底蕴和民族审美情感充分体现出来。《踏歌》以舞蹈的形式,以写意的方式体现了一种使人迷醉的“意象”。《踏歌》有着明显的古代汉唐舞蹈的韵味,是因为它捕捉到了汉唐时代的审美风格。只有五千年中国文化才能以如此又典雅、又妖媚、又含蓄、又洒脱、又自然律动、又修饰绮丽、又抑扬顿挫、又行云流水的《踏歌》来赞美生命的美丽。

三、由《踏歌》看创建中国古典舞完整机制的重大意义

《踏歌》的艺术价值和意义将远远超出舞蹈作品本身,它的艺术成就将会在中国古典舞的艺坛上占有一席重要的位置,它可能预示着另一种古典学派的诞生。

孙颖教授通过几十年潜心钻研,提出了创建中国古典舞完整机制的初步构想,他的《十论中国古典舞》以及多篇论著对这种机制的创建提出了理论依据和研究方法。要把方法的可行性、资源启用的可行性,既作为实践检验,也表明民族审美取向的文化定位。在方法上,要以理论思考指导创作实践。《踏歌》正是基于这种指导思想,通过对中国舞蹈历史文化的发掘得到的成果。

四、结论

《踏歌》以中国历史文化为创作源泉,将中华民族的风格、文化气质、民族审美情感融入舞蹈,使之成为中国古典舞蹈的精品。《踏歌》成为中国古典舞的精品之作,为商品经济时代重实利轻文化的浮躁心态送来一帖清凉剂,不仅让人们尽享中国古典舞蹈美不胜收的盛筵,其深远的意义更在于为创建中国古典舞完整机制的构想提供了依据和实现的可能性,为人们指出了一条正确的中国古典舞蹈传承与发展之路。

猜你喜欢

舞姿古典舞舞蹈
承古之韵的当代“古典舞”
冰上舞蹈搭档
梦幻舞姿
舞姿翩跹
舞姿
论古典舞气息在古典基训课堂的重要性
中国古典舞基训课的身韵教学
我和舞蹈
风中的舞姿